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48例AMI接受溶栓治疗者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
结果:溶栓后临床再通42例(87.5%),未通6例(12.5%),其中34例临床判断再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1例(2.1%),血流≥2级者47例(97.9%),且此47例患者中6例(12.5%)患者管腔轻度狭窄,1例(2.1%)无明显狭窄。6例临床判断未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6例(100%),血流≥2级者为0。溶栓中发生不良反应2例(4.2%)。
结论:溶栓治疗AMI疗效显著,而溶栓治疗之护理对挽救病员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无冠状动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判断指标仍然是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尿激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15-02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3年来,我院应用此法治疗AMI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具备AMI诊断标准,符合我国1996年《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发病6h内无溶栓禁忌证者48例行溶栓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41岁~65岁,平均年龄51岁,急性前壁梗死(前间壁、广泛前壁)24例,急性下壁梗死13例,多壁梗死5例,其他壁6例。
1.2方法。溶栓前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查血、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在持续心电监护下,做好抢救准备,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注射用尿激酶(UK)150万U,快速静脉滴注,不超过30min,只用一次。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过敏反应和血管再通征象。
1.3综合治疗。在应用UK后立即泡饮阿司匹林水溶片0.3g,1次/d,连用3d后改为0.1g,1次/d,连用7d。在溶栓后12h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5000I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5d~7d。一般治疗包括吸氧、扩张血管、心电监护、镇定止痛、纠正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等。
1.4监测指征。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脑有无出血征象;出凝血时间变化;胸痛消失及缓解情况;溶栓开始后2h内每30min做1次18导联心电图,观察心电图变化;每2h复查磷酸肌酸激酶(CK)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至20h,以了解心肌酶谱的变化。
1.5疗效判定。溶栓结束后按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临床指征判定冠状动脉再通:①溶栓治疗后2h心前区疼痛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②溶栓治疗后2h内每间隔30min前后比较,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50%以上;③溶栓治疗后2h内新出现的心律失常;④血清心肌酶谱高峰前移:CK酶峰≤16h,CK-MB酶峰≤14h。符合①、③两项者除外,其余符合上述任意两项条件者均可判定为再通。溶栓结束后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按TIMI分级标准判定血管再通,2级以上者判定为再通。
1.6结果。溶栓后临床再通42例(87.5%),未通6例(12.5%),其中34例临床判断再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1例(2.1%),血流≥2级者47例(97.9%),且此47例患者中6例(12.5%)患者管腔轻度狭窄,1例(2.1%)无明显狭窄。6例临床判断未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6例(100%),血流≥2级者为0。溶栓中发生不良反应2例(4.2%)。
2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吸氧,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证输液通畅。全面准确采集病史,按照AMI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筛选病例,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专人护理,尤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简明扼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阐明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控制,促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以增强患者信任感和安全感;监护仪的报警设施音量尽量调低,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加重其心理负担。及时采集各种标本,做好相关检查,实施各项监护措施,确保正常运转。实施溶栓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保证人员、物品、设备到位,随时参与抢救。UK水溶液极不稳定,易失活,故应做到剂量准确、限时给药,确保疗效。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溶栓期间及溶栓后10h内,更应高度重视,密切注意下列征象,以便及时发现,尽早报告,妥善处理。过敏反应:患者表现为寒战、发热、皮疹等;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及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尤其注意溶栓后2h、4h、10h、16h心电图动态变化,及时评估ST段演变情况,结合胸痛、心律、心肌酶谱等相关临床征象变化,间接判断溶栓治疗效果。条件许可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定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在溶栓后24h内易发,尤其2h内更多见,当发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短阵室速、多源性或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及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据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随时监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以免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做好健康教育,调整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创建合理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平和心态,持续巩固治疗,定期复诊,规范用药,接受指导,家属参与,患者配合,共同创建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3讨论
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90%的AMI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目前,全球每年1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其预后与梗死范围大小、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有关。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诊疗技术的进展,AMI急性期病死率明显下降,故临床确诊AMI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法,使心肌得到再灌注,可挽救一些濒死的心肌细胞,使梗死区域坏死总面积缩小,或者使心肌细胞岛状存活,甚至在一些患者中可避免演变为全层型透壁性坏死,有利于梗死后心肌重塑,增强治疗效果,而溶栓疗法是当前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之一,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AMI死亡患者中50%发生在发病1h内,如果早期治疗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而溶栓治疗降低病死率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延迟时间有关,故宜尽早实施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计达,朱海燕,沈洪,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临床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效能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48例AMI接受溶栓治疗者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
结果:溶栓后临床再通42例(87.5%),未通6例(12.5%),其中34例临床判断再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1例(2.1%),血流≥2级者47例(97.9%),且此47例患者中6例(12.5%)患者管腔轻度狭窄,1例(2.1%)无明显狭窄。6例临床判断未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6例(100%),血流≥2级者为0。溶栓中发生不良反应2例(4.2%)。
结论:溶栓治疗AMI疗效显著,而溶栓治疗之护理对挽救病员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在无冠状动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判断指标仍然是判定冠状动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尿激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15-02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3年来,我院应用此法治疗AMI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具备AMI诊断标准,符合我国1996年《AMI溶栓疗法参考方案》,发病6h内无溶栓禁忌证者48例行溶栓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41岁~65岁,平均年龄51岁,急性前壁梗死(前间壁、广泛前壁)24例,急性下壁梗死13例,多壁梗死5例,其他壁6例。
1.2方法。溶栓前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查血、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在持续心电监护下,做好抢救准备,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加注射用尿激酶(UK)150万U,快速静脉滴注,不超过30min,只用一次。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过敏反应和血管再通征象。
1.3综合治疗。在应用UK后立即泡饮阿司匹林水溶片0.3g,1次/d,连用3d后改为0.1g,1次/d,连用7d。在溶栓后12h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5000IU腹壁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5d~7d。一般治疗包括吸氧、扩张血管、心电监护、镇定止痛、纠正心律失常、控制休克、治疗心力衰竭等。
1.4监测指征。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脑有无出血征象;出凝血时间变化;胸痛消失及缓解情况;溶栓开始后2h内每30min做1次18导联心电图,观察心电图变化;每2h复查磷酸肌酸激酶(CK)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至20h,以了解心肌酶谱的变化。
1.5疗效判定。溶栓结束后按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制定的临床指征判定冠状动脉再通:①溶栓治疗后2h心前区疼痛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②溶栓治疗后2h内每间隔30min前后比较,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50%以上;③溶栓治疗后2h内新出现的心律失常;④血清心肌酶谱高峰前移:CK酶峰≤16h,CK-MB酶峰≤14h。符合①、③两项者除外,其余符合上述任意两项条件者均可判定为再通。溶栓结束后急诊或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按TIMI分级标准判定血管再通,2级以上者判定为再通。
1.6结果。溶栓后临床再通42例(87.5%),未通6例(12.5%),其中34例临床判断再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1例(2.1%),血流≥2级者47例(97.9%),且此47例患者中6例(12.5%)患者管腔轻度狭窄,1例(2.1%)无明显狭窄。6例临床判断未通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TIMI血流≤1级者6例(100%),血流≥2级者为0。溶栓中发生不良反应2例(4.2%)。
2护理
患者入院后立即吸氧,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证输液通畅。全面准确采集病史,按照AMI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时筛选病例,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专人护理,尤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简明扼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阐明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控制,促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以增强患者信任感和安全感;监护仪的报警设施音量尽量调低,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加重其心理负担。及时采集各种标本,做好相关检查,实施各项监护措施,确保正常运转。实施溶栓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保证人员、物品、设备到位,随时参与抢救。UK水溶液极不稳定,易失活,故应做到剂量准确、限时给药,确保疗效。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溶栓期间及溶栓后10h内,更应高度重视,密切注意下列征象,以便及时发现,尽早报告,妥善处理。过敏反应:患者表现为寒战、发热、皮疹等;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及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尤其注意溶栓后2h、4h、10h、16h心电图动态变化,及时评估ST段演变情况,结合胸痛、心律、心肌酶谱等相关临床征象变化,间接判断溶栓治疗效果。条件许可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判定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在溶栓后24h内易发,尤其2h内更多见,当发现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短阵室速、多源性或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及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据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随时监测,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以免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做好健康教育,调整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创建合理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平和心态,持续巩固治疗,定期复诊,规范用药,接受指导,家属参与,患者配合,共同创建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3讨论
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90%的AMI是冠状动脉血栓闭塞所致。目前,全球每年1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其预后与梗死范围大小、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有关。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诊疗技术的进展,AMI急性期病死率明显下降,故临床确诊AMI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法,使心肌得到再灌注,可挽救一些濒死的心肌细胞,使梗死区域坏死总面积缩小,或者使心肌细胞岛状存活,甚至在一些患者中可避免演变为全层型透壁性坏死,有利于梗死后心肌重塑,增强治疗效果,而溶栓疗法是当前限制心肌坏死范围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之一,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对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AMI死亡患者中50%发生在发病1h内,如果早期治疗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而溶栓治疗降低病死率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延迟时间有关,故宜尽早实施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计达,朱海燕,沈洪,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临床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效能对比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