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文明要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让人类学会能够以更为文明的方式处理相互的关系——就是要培养一种所有民族、种族能够在同一个世界里和平共处与协力工作的习惯。
无论是对美国民众而言,还是对于世界各国,奥巴马的创造历史都具有轰动效果。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奥巴马的执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有着相当的期待,这也使得奥巴马的执政“路线图”备受关注。
内政:以富兰克林·罗斯福为榜样
让后世的许多美国领导人都深为羡慕的是,罗斯福是少有的、人民认为可以和他互诉衷肠的总统。而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民众非常渴望相互之间,以及同他们的领袖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系。富兰克林·罗斯福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个愿望,并且称他们是“我的朋友们”。据统计,在12年总统任期内,罗斯福通过电波与人民交流时,超过300次用了这个亲切的称呼。
对于奥巴马来说,建立和保持与民众之间的这种朋友般的关系,保持白宫与民间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是成功推行“新政”的关键所在。而像罗斯福炉边谈话那样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与民众互动,恢复民众信心,则是奥巴马坚持的选战“亮点”。
与此相关的,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罗斯福新政的成功说明了,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进步,是和谐各种社会团体关系的关键所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公共福利和救济事业的进展,比起美国殖民地建立后的300年间的进展还大。”政府给予民众的援助,不是作为施合,而是作为政府职责,同时也是为了调和社会矛盾。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奥巴马要将全民医保等社会改革作为重要环节,重要性不亚于经济刺激。
同样值得奥巴马借鉴的,是罗斯福的以工代赈做法。而给大家找事做,正是反映出罗斯福执政的机智与灵活。尽管当时美国政府投入了很多钱进行救济,但洞悉人性的罗斯福却认为,要给工作者以尊严,也要让他们养成工作的习惯,当失业者得以通过工作养家糊口时,他们的人格会比等待救济的人要高尚得多。这也正是庞大的平民造林大军兴起的缘由,而大量兴建公共工程更是进一步地将社会能量疏导向有意义的事情上。
奥巴马当选后,也迅速提出了加强基础建设的主张。近期,奥巴马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将有望提出600亿到1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用于修建新的和维修旧的公路,改善机场设施,兴建学校和垃圾处理厂。他们还在考虑向公共运输部门提供资金,以购买新的公共汽车和轨道列车车厢,其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创造就业机会。
经济学家估算,7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创造大约100万个就业机会。与布什总统今年夏天直接将支票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措施相比,基础设施投资看上去是一种较为缓慢的将钱送入消费者腰包的方式。但从现实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程度似乎要比预计的严重,延续的时间也可能更长,因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更符合现在的情况需要,而且这样做还能为国家带来长期利益。
不仅如此,钟情于环保事业的奥巴马,还将会把投资基础设施的一大部分钱用来发展“绿色产业”,如节能型项目,从而在减少石油进口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时也为中美之间的环保与能源合作打开了大门。在可见的贸易摩擦问题之外,中美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将是未来巩固和提升中美关系的亮点之一。
从根本上讲,罗斯福的救市举措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做法。一方面,他注意应急做法,比如社会救济,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对住的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着力将救市与发展统筹起来,比如大量的基础建设,以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建设,都给奥巴马等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
外交:奥巴马能兑现多少承诺
客观地说,与罗斯福上台时的情况相比,奥巴马所面临的处境更为复杂,不仅国内经济的难题需要辛苦应对,布什政府在外交上留下的烂摊子更需要花力气处理。
正如美国学者所公认的那样,奥巴马将比历史上任何一届总统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美国面临冷战以来最大的安全威胁,从反恐到防扩散,从地缘政治到流行性疾病,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由于伊战泥潭,以及美国单边主义影响,包括在全球变暖等问题上的消极表现,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及地缘政治危机,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形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相当一部分问题往往产生自世界上某个不太为美国所了解的角落。这也使得新上任的政府必须拿出更多时间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了解。而这种了解的深入和客观程度,无疑将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
应该说,在奥巴马胜选后,美国国内外还是有些猜想或者说忧虑的,其中最大的忧虑是,奥巴马能兑现多少承诺。而从历史上看,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活动中发表的言论往往比较符合其关键选民的口味,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可变因素。不过,在一些关键性的表态上,新总统至少在其任期的最初阶段通常还是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其在竞选活动中阐明的立场行事的。一般来说,在任职一年后,总统在意识到竞选时所作的保证已不合当前国内民众的口味或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或其顾问们提出不同意见后,会部分地放弃竞选期间所作的对外政策保证与许诺。
最经典的例子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竞选第三任总统期间曾于1940年10月在波士顿发表讲话:“我过去曾经说过,但是我要反复再三地说,‘你们的儿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对外战争。”’但仅仅一年多以后,美国就参加了二战。
而具体到奧巴马身上,一般性的历史规律可能被打破。这是因为奥巴马打的就是变革的旗号,如果不能对布什政府的诸多饱受非议的做法进行改变,就很难向选民交代。并且,美国伊战、伊朗核问题等方面所面临的处境,使得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做出选择。
不仅如此,美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也使得外交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由于布什政府外交战线拉得过长,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被极大地分散了,而此时,恰恰是美国需要收缩防线的时候。这样,外交政策的调整,就有了充足的国内经济和舆论动力。
美国外交主攻方面的重新定位是显而易见的。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多次强调,上台后将寻找更为“本土化”的策略继续在阿富汗的反恐斗争,并可能支持阿富汗政府和“可调解’’的塔利班武装分子的初期对话。同时,奥巴马新政府将把捕获本·拉登及彻底打击基地组织作为反恐战争的首要任务,而向阿富汗增派几千名士兵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对于奥巴马的阿富汗政策,大部分美军高级将领都表示欣赏,因为奥巴马提倡的是发动规模更大、更有创造性的攻击。而眼下的情况是,今年以来,塔利班的袭击异常猛烈,而喀布尔政权的影响力却大幅度下降,美军在阿富汗的伤亡人数也达 到了2001年开战以来的新高。
有进就有退。在更多关注阿富汗,锁定基地组织的同时,新政府将会在伊拉克撤军问题上加快步伐,从而一方面“解脱”自己,一方面在国际反恐斗争中重新聚合人气,打击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将会相应地调整它的地缘政治布局。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悬念。尽管奥巴马在撤军问题上表现坚决,但如果伊拉克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美国战斗部队是否真的能彻底地从伊拉克撤出?届时共和党人在国会乃至政府中会否理解和配合奥巴马的做法?
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外交姿态的调整。与布什政府单边、固执和充满冒险精神的外交风格不同的是,奥巴马更趋理性、灵活,也更显平等意识。这也是欧洲等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对奥巴马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
具体在敏感的伊朗核问题上,一般的认识是,奥巴马将会采取更为理性和建设性做法,正如他在竞选中所阐述过的,会努力通过外交手段与伊朗领导人直接接触,而尽量避免单纯加强制裁。而奥巴马的高级外交政策顾问雷克此前也曾公开表示,如果赢得大选,奥巴马可能会在明年初开始与伊朗就其核项目谈判。
伊朗方面显然也意识到这点。11月6日,伊朗总统内贾德致信奥巴马,在祝贺他当选美国总统的同时,也特意“嘱咐”奥巴马,希望他领导的美国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作出改变。内贾德在信中说,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都希望美国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作出根本和显著的改变。伊朗欢迎美国在外交政策上作出根本的、公正的改变,尤其是对待中东问题的方式。
而巴勒斯坦方面似乎也对奥巴马有所期待。在巴勒斯坦媒体看来,奥巴马在中东问题上具有更为中立的态度,在多个场合,奥巴马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最基本的尊重,并且很坦诚地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会造成该地区的不稳定,而他也一再承诺,美国政府会督促双方协商和实现和平。
不过,一些人还是担心,如果美国和伊朗谈不下去,而一旦美国又从伊拉克解脱出来,或者经济形势变好,伊朗核问题会否成为伊战第二?至于巴以问题,历史积怨太深,以色列方面立场也比较强硬,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胜解决,局势能够保持缓和,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国关系:美俄矛盾将是未来几年中最大的不确定
奥巴马的调整,还包括日趋复杂和微妙的大国关系。在布什任内,美欧关系、美俄关系等大国关系都出现了波折和挑战,而乘着欧洲人力捧奥巴马的春风,以及金融危机下势必加强的国际合作,人们相信美欧关系将会有更大改观。
相比之下,美俄关系的前景依然黯淡,从奥巴马近期表态看,他仍可能坚持布什政府的北约东扩和反导计划,以及在格鲁吉亚问题上为莫斯科所反感的做法,这一切都意味着美俄矛盾将成为未来几年世界形势中最不确定的因素。
实际上,在奥巴马历史性赢得大选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表示祝贺,而是对美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梅德韦杰夫指责美国造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表示俄计划在靠近波兰的边境地区部署短程导弹,以应对美国执意在捷克和波蘭部署的反导系统。如今,连俄罗斯专家都承认,美俄矛盾是系统性矛盾,难以根本解决,也许惟一可以缓和这一矛盾的,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同样都很受伤的美俄两国,还是有可能像其他大国一样,携手“御敌”的。尽管这一携手只是暂时的。
对奥巴马来说,布什的外交遗产中最值得继承的,是布什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理性和尊重对方的做法。尽管奥巴马政府仍有可能在贸易、人权等问题上与中国过多纠缠,但中美关系大局应该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两个大国更需要增加合作,而美国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重要。而贸易上的是是非非,如果奥巴马头脑保持清醒的话,他会意识到,为了迎合美国内部的一小撮人的利益,而付出中美关系倒退的代价,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会担负极大的政治风险。
也许这个时候,奥巴马更应该向前辈罗斯福看齐。在西方领导人中,罗斯福比较早地意识到,和平与繁荣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在临终之际,他留给了世人最后的寄语:“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如果文明要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让人类学会能够以更为文明的方式处理相互的关系一就是要培养一种所有民族、种族能够在同一个世界里和平共处与协力工作的习惯。”
方正的“中国创造”情结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曾经贫瘠的中国从闭关锁国的红色禁区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无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然而在如此的辉煌面前,却始终有不少人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他们发出质疑的一个最尖锐的理由就是:中国奇迹的背后,掩藏着的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世界工厂”的美丽光环下。掩盖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凭借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运行在全球化经济的低端环节的现实。
其实,自主创新,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在中国也曾出现了不少怀着产业报国的理想,追求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在大浪淘沙、怒海苦渡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少数企业坚持了下来,幸存了下来。这些在物竞天择中冲杀出来的英雄们如今大都成为了实现中国创造的主力军。在这条艰难的中国创造的道路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方正集团正是其中一家极富代表性的企业。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方正集团大厦一楼大堂,巨幅的方正集团LOGO下面,是这样八个字:“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方正自创立至今。就一直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正先后经历了“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三种状态,在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方正赖以起家的激光照排技术源于国家汉字信息处理项目“748工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任何先进技术都只能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748工程”在国家主导下完成技术突破,引发了印刷出版行业的技术革命;而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最终得以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及产业化。是由方正完成的。方正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技工贸”道路,也正是因为方正真正拥有原创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方正没有像大多数中国企业那样选择“贸工技”道路。方正在激光照排领域的技术创新曾经掀起印刷业界的一场革命,国产照排系统1985年进入市场,1990年取得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1990年开始进入港澳台中文出版业市场。目前,方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已占领国内85%的市场;在海外华文报业(包括东南亚和北美)拥有90%的市场占有率,在传媒软件领域保持着绝对领先的优势。 就这样。一项原创性核心技术托起了一个企业。开创了一个市场,改变了一个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
二、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
1995年起,方正集团通过全面引进进入硬件制造领域,十多年来构筑了强大的制造基础。最近7年更稳居国内PC制造行业前两位,显然是“开放状态全面引进”的受益者。近年来,方正依托自身在IT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产业基础,在扩大PC生产规模的同时,快速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口电路板和芯片制造延伸。未来3~5年,方正的硬件产品要形成三个台阶:PC的研发、生产、销售保持增长;多层电路板在业界取得领先地位;芯片快速形成规模。增加利润。
三、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方正也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考验。因此“开放状态下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真正的出路。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在于找准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随着网络经济形态的到来,信息技术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网络技术、网络通信、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生活、网络社会、网络世界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方正结合自身优势,瞄准数字出版这一快速成长型行业,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确定了数字出版的创新方向。
在2000年初,方正就开始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凭借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关键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核心技术“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Apabi DRM)。方正自主开发的版式文件技术CEB、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阿帕比电子书整体解决方案ApabieBook等一系列原创核心技术妥善解决了图书资源数字化、数字版权保護、eBook安全分发和数量统计等三大关键问题,对数字出版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数字出版正在成为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并且,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将引发中国传媒业第二次技术革命。正因如此,数字出版这一新兴行业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21世纪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迅猛发展以后,其粗放型。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制造”必须转化为“中国创造”。而“中国创造”,其中心就是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方正给当代中国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勾画了在中国现实状况下,实现中国创造的其中一条成功路径:产学研结合所支撑的持续创新。今天的方正集团,正作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实践着中国企业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宏伟跨越。
中国银行,走中国的路——中国银行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
王家敏 鄂 璠
历经百年历练,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银行已发展成为国内同业中唯一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集团。
北京冬天的来临并未抹去人们对这个城市盛夏的记忆,奥运留下的果实仍然在被人们享用。“奥运会的时间确实很短暂,”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这样说,“但我们的服务是永恒的,奥运促进了中行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提升。”
奥运前,中国银行累计完成了4600多个网点的改造,新增8000多台ATM设备,在各个奥运赛区设立固定和流动外币兑换点1300多个,POS机近4万台,奥运场馆商户受理银行卡覆盖率达到100%,并为服务奥运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中国银行为奥运准备了四年多的时问,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中国银行都可以确保为客户提供国际化、高水平的金融服务。”肖钢说。
正如肖钢所说,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作为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行近4000名员工在北京等7个奥运赛区城市,为全部奥运场馆和指定地点独家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完成业务交易11万笔,办理17种外币兑换,调运小面额外币折合8.9亿美元,现场网点和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多种语言、多种方言的服务,全面兑现服务承诺,圆满完成奥运服务各项任务,获得中外客户一致好评,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之相对应,奥运也给中国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行先后推出了奥运福娃存单、奥运成长账户、奥运信用卡等一系列深受客户喜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代销奥运纪念品也成为中行中间业务的盈利来源。绝佳的奥运契机,良好的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使中行成为第一家宣布收回赞助投资的奥运赞助企业。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能够成功赞助奥运,并将各项业务不断扩大和提升?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中国银行始终在体制、业务等领域创新的成效。
三十年来,中国银行立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始终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共进步。
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银行的事业更是取得了质的飞跃,发展成为国内同业中唯一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集团。
数字最能说明这一切:2007年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9,955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50.64%,连续18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先后8次被《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
化蛹成蝶
五年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困境,当时很多媒体和境外机构声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
在这样紧迫的背景下,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启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我们采取这样的有力措施,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银行已经在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94年,中国银行开始由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变;1999年,中银集团港澳地区12家姊妹行重组;2002年,重组后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3年9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安排,中国银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首批试点行,并于2004年8月率先整体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A H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实现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并为其他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这次改革中,中国银行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走市场化的道路,重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在公司治理架构、风险内控机制、业务和管理流 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财务会计制度、信息科技体制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股改后,中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国际专才担任独立董事,决策更加专业、规范和透明;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工作由管理层负责决策,并设立公司金融业务委员会、个人金融业务委员会以及内控、采购评审等专业委员会,协助管理层促进集团各板块发展及业务管理。
随后,中国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对财务情况进行报告和披露。2007年,中国银行因卓越的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获得全球知名营销调查机构颁发的“最佳年度财务报告金奖”。
在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中行不忘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银行的经营之本。行长李礼辉表示,“对于一个商业银行来说,没有客户,就没有业务。没有业务就没有利润,没有收入,我们也不可能给股东带来回报。对于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各个方面适合他们需求的服务。”
为此,中国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在持续优化网点物理布局,改进网点业务结构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大了对ATM等自助设备的投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电子服务渠道,建立起立体化的客户服务渠道体系。2007年,在业务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银行是同业中网点排队等候时间较短的银行之一。此外,中国银行还在中国境内建立了5家私人银行中心、400余家理财中心和超过1000家理财工作室,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理财服务。
2008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中国银行组建了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和运营服务总部,整合营销和管理资源,增强客户、产品和服务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完善矩阵式管理模式,强化总行板块对条线的业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业务联动管理职能,以及客户条线和产品条线的管理职能。一级分行继续履行区域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责,对区域整体经营绩效负责。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奥运期间,中国银行在7个奥运赛区所有场馆和指定地点独家提供金融服务,创下了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的佳绩。
奥运结束后,中国银行认真总结奥运金融服务的成功经验,采取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五大措施,“固化”奥运金融服务,切实把“客户至上”的宗旨落实到服务客户的具体行动上。
从小卡片到零售银行
以体制创新为序曲,中国银行依托全球服务网络和多元化业务平台,持续进行业务创新,千方百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功能。
刷卡消费如今已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一种付费方式。统计数字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信用卡总数已达到9976万张。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开始于30年前发生在中国银行的…个小故事。
1978年秋天,中国银行国际业务部接待了一位前来问询的外国顾客。“为什么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为什么取不了钱?”这位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手里举着一张小卡片、焦急地问。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很多国外游客带着银行卡来到中国却无法取现或消费,中国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对发行银行卡进行研究论证。
据当时在中行国际业务部工作的张联利回忆,发行银行卡的想法在中行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中国人每个月才赚几十块钱,而且在中国买东西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用什么卡?”反对的一方认为在中国发行银行卡实属多此一举。
更多的人则是看到了更远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活跃,中国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肯定会有大幅提高。其实,当时在广东沿海一些率先开放的城市里,已经聚集了大批商务人士,他们确实需要一张携带方便、支付简单的银行卡,来替代出差进货时携带的大捆钞票。
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中国银行开始在银行卡业务上进行初步尝试,代办香港东亚银行“东美信用卡”在广东省的取现业务,最早将信用卡引入中国大陆。又经过几年的摸索,中国银行基本掌握了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市场环境也初步建立,发行针对中国老百姓的信用卡的时机已经成熟。
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率先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后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198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首先推出ATM服务,打破了存取款必须到银行柜台的传统做法。1988年,中国银行发行长城万事达外汇卡,可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家商户使用,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开始走向世界。2004年12月,中国银行推出全球第一张北京2008年奥运主题信用卡,为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经累计发行借记卡和信用卡共计1.32亿张。
卡片虽小,却是中国银行不断开展业务创新的缩影。如今,历经近百年的历练,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同业中涉及业务领域最广、服务最全面的金融集团。
回顾过去三十年,不难发现,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藏富于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银行坚持贯彻“大零售”发展战略,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个人金融服务,帮助人民群众改善生活质量。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累计发放了8507亿元的住房贷款和1575亿元的汽车消费贷款,帮助众多个人客户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以及拥有私人汽车的梦想。
信誉服务全球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和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22家分行、子行、公司和代表处,拥有了国内同业最为庞大的海外网络,在全球范围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中行卓著的信誉赢得了海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
中国银行信誉的建立,要追溯到上世纪初。在政府信誉涂地的年代,一家银行信誉的建立尤为艰难。1916年5月12日,袁世凯政府发布了中、交两行兑换券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現的命令,一时间,举国上下为之震惊,持有中国银行纸币的百姓如坐针毡。
当时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家墩愤言,如果顺从了政府的停兑令,“中国银行将从此信誉扫地,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商银行桎梏”。
上海中国银行毅然反对停兑令。随后,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向国务院、财政部、各省军政长官及中行各地分支机构,阐明了此次抗命的理由:“此次中央院令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 由股东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千望合力主持,饬令中国银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分生机……”
面对这份义正辞严的通告,袁世凯政府只能默认。中国银行也因此成为信誉的符号,在国际上享有了更高的地位。上世纪80代初,西方石油大王哈默先生到中国访问时,邓小平希望他来中国投资。哈默先生说,投资可以,但必须有中国银行参加。小平同志问为什么,他说,中国银行信誉好,投资的前提是中國银行给予担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凭借卓著的信誉、专业外汇经营和海内外网络优势成为国内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金融服务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各类中外资企业提供信用证、托收、保函、保理、贸易融资等各项服务,在国际结算和贸易金融领域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达到1.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银行业首家年国际结算业务量超万亿美元的商业银行。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商。因为在贸易融资领域的优秀表现,中国银行先后被《环球金融》,《财资》、《贸易融资》杂志评为“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
中国银行附属子公司中银香港,是中国银行重要的海外机构之一。九十年来,在香港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她扎根于斯,服务于斯,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技术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自2004年1月1日实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来,中银香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集团海内外网点众多、业务多元化及专业化的优势,积极配合香港及内地客户对跨境银行服务的需求,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力促进香港与内地经贸金融的紧密合作与融合,架起了香港与内地的金色桥梁。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中国银行制定了新的海外发展战略。将大力拓展亚太、美国等重点市场,大力拓展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国际清算、全球统一授信、全球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银行卡、理财、存款、消费信贷、代理业务、资金业务、离岸业务、网上银行等重点产品和业务,以迎接会融全球化的挑战。
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国家助学贷款这项阳光政策,惠及了贫网家庭的大学生,让他们有了书写未来的机会。感谢、非常感谢国家的这项政策和办理贷款业务的中国银行。”王风谦同学的一席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阳光学子的共同心声。
2005年,来自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的王风谦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可数额不小的学费难住了年迈贫困的父母。尽管家里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四处找亲戚朋友东借西凑,但到开学前,学费还没凑齐。
正是在中国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支持下,王风谦不仅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还成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名学生助理。
王风谦只是受惠于中行助学贷款的众多学生中的一员。自2004年成为全国115所中央部属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独家承办银行起,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已累计向79.57万名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教育贷款78.26亿元,帮助他们实现了大学梦。
中国银行自成立之初就以服务公众和造福民生为己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努力使企业发展壮大,也认真地履行社会责任,做尽责的企业公民。
在公司内部,中行将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倡导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一视同仁的用工政策,为所有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各类培训机会。仅2007年,中行投入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28444.8万元,而员工流失率仅1.22%。人才队伍的稳定,员工素质的提高,成为中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行也连续多年被世界知名咨询机构universum评为“最佳雇主单位”。
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方面,多年来,中行持续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的投入,因地制宜支持道路修建、饮水工程、基础教育、种植饲养等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创造致富条件。遇有重大自然灾害,中行全力配合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捐赠善款,积极支持灾后重建。98年洪灾、03年非典、04年印度洋海啸期间,中行及附属机构、全辖员工累计向灾区捐款数千万元。今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银行快速行动,肖钢董事长率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行还利用遍布全球的机构网点开通“捐款绿色通道”并免收汇款手续费;中行总行、各分支机构及全体员工也纷纷行动起来,累计捐赠超过1.3亿元。
中国银行持之以恒的热心行动得到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及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公益明星单位”“最佳热爱儿童爱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张塑料卡片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天,如果你的钱包里没有几张银行卡,你就可能被视为“落伍者”。假如你已熟门熟路网上购物,并习惯于用信用卡网上消费支付,你才算得上是与现代社会同步。
在当今中国城市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持卡消费,钱包变得又薄又轻,不再鼓鼓囊囊地塞满现金。而支撑消费底气和热情的正是那几张薄薄的塑料卡片——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信用卡、借记卡、联名卡等等。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问,中国人的支付方式曾经出现过两个转折点。一个是1996年前后,被誉为“塑料存折”的借记卡在经历10年的漫漫煎熬之后,突然呈现爆发性增长。另一个是2003年前后,几乎所有的银行都热情地预言“贷记卡即将满天飞”,在默默地开垦市场7年之后,金融界开始欢呼“中国迎来了真正的信用卡时代”。
从2003年至2007年间,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连续5年呈现年均近一倍的增长率。时至2007年底,信用卡发卡量达到9026万张,借记卡发卡量为14.1亿张,银行卡发卡总量达15亿张。
这一规模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中国百姓的刷卡生活,在15年前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当我们经历这些变化时,恐怕很少会想到“是谁在影响着这一切”7有一家公司,在改革开放之初悄然来到中国,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消费模式,它就是Visa。
存折的十年寒署
1993年,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支付网络公司visa悄然来到中国。那时候,中国老百姓对银行卡几近陌生,以现金购买商品基本还是中国人消费的普遍支付方式。存钱用存折,花钱用现金,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
Visa来到中国之后一年,也就是1994年,中国开始启动“金卡工程”。为促进中国普通百姓持卡消费成为现实,Visa将当时 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联线借记卡(VisaInterlink和Electron)介绍到中国。这种卡片替代了银行存折、无需担保、人人都可申领。持卡人既可在商场持卡购物,又可以在ATM自动提款机取现,非常方便。
尽管在80年代末,中国的商业银行已推出银行卡业务,但“工资入卡,消费刷卡”成为中国人的支付习惯却大致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从工资袋到工资存折再到工资卡,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转变、适应、接受过程中,“金卡工程”推动了银行逐步把纸制存折换成塑料卡片。Visa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先后发行了Visa标准的借记卡。同时。Visa还做了大量的市场启蒙和教育工作,让中国的消费者逐步了解持卡消费的便利与安全。
在Visa进入中国的第十个年头,即2003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我国刷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9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逐渐开始习惯了刷卡消费的方式,但还仅停留在刷“钱”的基础上,因为借记卡的特性毕竟是先存款后刷卡。
从装钱到装卡,人们钱包内容上的变化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当你有了一张乃至数张借记卡,并未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而当你有了一张真正意义的信用卡(贷记卡)时,才表明你将开始享受个人信用带给你的提前消费、超前享受的生活。
信用卡上的超前享受
成为“刷卡一族”,还只是中国人在支付方式上的一种进步。而成为“信用一族”,则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一种变革和质的飞跃。其根本变化是,“借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
在13年前,也就是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国内首张信用卡。但中国人并没有过上真正意义的“享受信用的生活”,即先消费后还款。直到200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大商业银行公布了信用卡用户达到500万这一数字,才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跑道正轨。
以2003年媒体所称的“中国信用卡元年”为界,信用卡作为新鲜事物在中国整整“保鲜”了7年。当时,美国信用卡已经走过了50多年,中国台湾的信用卡也有了20年历史。而中国大陆在信用卡上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客观地说,中国人接受个人信贷消费始自贷款买房买车等这类非日常消费的支付应用。由此开始,信贷消费的需求和趋势逐渐形成——百姓需要银行的消费信贷,银行需要百姓的信贷消费。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的诞生,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人们不仅可以稳健地存款,然后消费,还可以适当地贷款,提前消费。在选择信用卡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有意无意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以后,信用卡开始大踏步地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国人已经进一步理解并接受了持卡消费的观念与生活方式,感受到一张小小塑料卡片带来的巨大魅力。而visa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建设可谓功不可没。
一卡潇洒走世界
还是让我们追溯到20年前,当时,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唯一的支付方式是将手中的外币兑换成“外汇券”;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到内地消费则需兑换“侨汇券”。伴随着这两种“特殊人民币”的逐步
“消亡”,中国的银行、消费者、和商户也逐渐认识了“Visa”这个被全球广泛受理的支付品牌。
5年前,尽管中国人的钱包中已经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卡片,但要想出国旅行或公干,必须到银行的外币兑换窗口排队以便兑换到限定额度的各国货币。如今,中国人只需带上一张Visa国际卡(外币或双币卡)便可轻松走世界。
可以说,双币卡的诞生催化了广大中国消费者支付模式的改变,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消费模式的形成。200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首张VisaA币种电子借记卡,这是为方便越来越多的中国持卡人出国消费旅行而推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支付产品,从而大大地满足了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得到广大持卡人和银行的欢迎。
Visa抓住中国经济腾飞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良机,致力于与中国的旅游机构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合作。为日益激增的出入境游客提供轻松、安全的支付服务。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越来越熟悉“visa”这个被世界广泛受理的符号。在“世界旅游奖”评选活动中,Visa一直享有“全球首选信用卡”之美名。在“胡润中国富豪调查”中,Visa也是“最受欢迎的信用卡品牌”。今天,你只需揣一张带有Visa标识的信用卡,口袋中装上几十美元应应急,就可以满世界潇洒走一回。
奥运年催生奥运信用卡
2008年对广大中国人而言是不寻常的一年,对Visa来说,同样也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不仅因为Visa在经历了30多年的会员制的非营利经营模式之后终于在2008年来了个华丽转身。成功上市成为一家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公司,还因为,奥运会也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它载着全世界人民的同一个梦想来到我们13亿中国人的身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也让中国的银行卡市场掀起了阵阵涟漪,给广大中国消费者和持卡人带来惊喜。一时间,国内各家银行争相推出了各式各样、别具一格的以奥运和运动为主题的信用卡产品,给广大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参与奥运、支持奥运的机会。中国持卡人在享受到奥运卡带给他们的方便、安全的支付体验的同时,更得以分享奥运会的“精神盛宴”——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公平、竞技、尊重、包容的人文精神,以及体育运动带给世界人民的凝聚力和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感动。而在中国持卡人与世界之间架起这座“奥运桥梁”的正是Visa。
自1986年起Visa就开始赞助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和TOP赞助商。Visa是过去11届奥运会的官方支付服务供应商和历届奥运会奥运场馆内消费支付以及与奥运会相关的所有官方交易支付的惟一指定支付卡。值得一提的是,Visa的奥运TOP赞助权益是可以传递给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客户的。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得以纷纷借助自Visa傳递的奥运会赞助权益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推出丰富多彩的以奥运为主题的Visa信用卡产品,受到了广大中国消费者、持卡人和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持续创新引领新纪元
1887年,“信用卡”一词首次出现在爱德华·贝拉米的小说《回顾》中。1914年,美国最早出现了一些连锁加油站和超市发行的签帐卡(Charge Card),被认为是现代信用卡的雏形。早期的签帐卡只在相互独立、封闭的商户网络里受理,到了30年代,一些大的商户开始相互受理对方发行的签帐卡,而真正通用型的签帐卡到50年代才出现。1958年发行的美洲银行卡(BankAmericard)以及当年9月份发生的“弗雷斯诺大投递”事件,标志着信用卡时代的来临。当年的“美洲银行卡”业务部门,发展成了今天的visa。
今天,Visa运营着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支付网络,也是世界上最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之一。Visa在全球拥有16亿持卡人、2900万个特约商户,并有超过120万台ATM机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金融机构、商户、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价值转移和信息传递,以满足全球商业活动的需求。
一张小小的塑料卡片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与发展之后,今天人们又惊喜地看到新的电子支付应用正朝我们走来,而且,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作为全球电子支付产业的领导者,Visa致力于在支付应用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希望借助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让更多地区、更多的人通过各种设备,随时随地享受电子支付的便利。今天,Visa已经在全球范围开始推广其最新的创新成果,包括基于国际安全标准EMV技术的Visa芯片卡、Visa payWave(非接触式)应用、Visa移动支付和服务以及Visa汇款Visa汇款。2008年5月,visa与中国工商银行和百盛集团共同推出了国内首张Visa非接触式“牡丹——百盛”联名信用卡。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子支付应用正在走向国际,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今天,VIsa进入中国已有15年。15年间,中国的电子支付产业从无到有,并与世界看齐。银行卡也从少数人身份象征的专属品变为寻常百姓的支付工具。在中国银行卡这个行业的高速成长中,我们始终看到Visa结伴而行的足迹。与中国所有的朝阳产业一样,电子支付行业具有同样深刻的成长规律:唯有开放的竞争,才能带来持续的创新。
无论是对美国民众而言,还是对于世界各国,奥巴马的创造历史都具有轰动效果。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奥巴马的执政以及美国经济的复苏,有着相当的期待,这也使得奥巴马的执政“路线图”备受关注。
内政:以富兰克林·罗斯福为榜样
让后世的许多美国领导人都深为羡慕的是,罗斯福是少有的、人民认为可以和他互诉衷肠的总统。而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民众非常渴望相互之间,以及同他们的领袖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系。富兰克林·罗斯福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个愿望,并且称他们是“我的朋友们”。据统计,在12年总统任期内,罗斯福通过电波与人民交流时,超过300次用了这个亲切的称呼。
对于奥巴马来说,建立和保持与民众之间的这种朋友般的关系,保持白宫与民间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是成功推行“新政”的关键所在。而像罗斯福炉边谈话那样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与民众互动,恢复民众信心,则是奥巴马坚持的选战“亮点”。
与此相关的,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罗斯福新政的成功说明了,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进步,是和谐各种社会团体关系的关键所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公共福利和救济事业的进展,比起美国殖民地建立后的300年间的进展还大。”政府给予民众的援助,不是作为施合,而是作为政府职责,同时也是为了调和社会矛盾。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奥巴马要将全民医保等社会改革作为重要环节,重要性不亚于经济刺激。
同样值得奥巴马借鉴的,是罗斯福的以工代赈做法。而给大家找事做,正是反映出罗斯福执政的机智与灵活。尽管当时美国政府投入了很多钱进行救济,但洞悉人性的罗斯福却认为,要给工作者以尊严,也要让他们养成工作的习惯,当失业者得以通过工作养家糊口时,他们的人格会比等待救济的人要高尚得多。这也正是庞大的平民造林大军兴起的缘由,而大量兴建公共工程更是进一步地将社会能量疏导向有意义的事情上。
奥巴马当选后,也迅速提出了加强基础建设的主张。近期,奥巴马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将有望提出600亿到1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用于修建新的和维修旧的公路,改善机场设施,兴建学校和垃圾处理厂。他们还在考虑向公共运输部门提供资金,以购买新的公共汽车和轨道列车车厢,其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创造就业机会。
经济学家估算,7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创造大约100万个就业机会。与布什总统今年夏天直接将支票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措施相比,基础设施投资看上去是一种较为缓慢的将钱送入消费者腰包的方式。但从现实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程度似乎要比预计的严重,延续的时间也可能更长,因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似乎更符合现在的情况需要,而且这样做还能为国家带来长期利益。
不仅如此,钟情于环保事业的奥巴马,还将会把投资基础设施的一大部分钱用来发展“绿色产业”,如节能型项目,从而在减少石油进口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时也为中美之间的环保与能源合作打开了大门。在可见的贸易摩擦问题之外,中美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将是未来巩固和提升中美关系的亮点之一。
从根本上讲,罗斯福的救市举措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做法。一方面,他注意应急做法,比如社会救济,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对住的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着力将救市与发展统筹起来,比如大量的基础建设,以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建设,都给奥巴马等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
外交:奥巴马能兑现多少承诺
客观地说,与罗斯福上台时的情况相比,奥巴马所面临的处境更为复杂,不仅国内经济的难题需要辛苦应对,布什政府在外交上留下的烂摊子更需要花力气处理。
正如美国学者所公认的那样,奥巴马将比历史上任何一届总统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美国面临冷战以来最大的安全威胁,从反恐到防扩散,从地缘政治到流行性疾病,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由于伊战泥潭,以及美国单边主义影响,包括在全球变暖等问题上的消极表现,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及地缘政治危机,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形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相当一部分问题往往产生自世界上某个不太为美国所了解的角落。这也使得新上任的政府必须拿出更多时间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了解。而这种了解的深入和客观程度,无疑将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重要影响。
应该说,在奥巴马胜选后,美国国内外还是有些猜想或者说忧虑的,其中最大的忧虑是,奥巴马能兑现多少承诺。而从历史上看,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活动中发表的言论往往比较符合其关键选民的口味,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可变因素。不过,在一些关键性的表态上,新总统至少在其任期的最初阶段通常还是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其在竞选活动中阐明的立场行事的。一般来说,在任职一年后,总统在意识到竞选时所作的保证已不合当前国内民众的口味或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或其顾问们提出不同意见后,会部分地放弃竞选期间所作的对外政策保证与许诺。
最经典的例子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竞选第三任总统期间曾于1940年10月在波士顿发表讲话:“我过去曾经说过,但是我要反复再三地说,‘你们的儿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对外战争。”’但仅仅一年多以后,美国就参加了二战。
而具体到奧巴马身上,一般性的历史规律可能被打破。这是因为奥巴马打的就是变革的旗号,如果不能对布什政府的诸多饱受非议的做法进行改变,就很难向选民交代。并且,美国伊战、伊朗核问题等方面所面临的处境,使得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做出选择。
不仅如此,美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也使得外交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由于布什政府外交战线拉得过长,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被极大地分散了,而此时,恰恰是美国需要收缩防线的时候。这样,外交政策的调整,就有了充足的国内经济和舆论动力。
美国外交主攻方面的重新定位是显而易见的。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多次强调,上台后将寻找更为“本土化”的策略继续在阿富汗的反恐斗争,并可能支持阿富汗政府和“可调解’’的塔利班武装分子的初期对话。同时,奥巴马新政府将把捕获本·拉登及彻底打击基地组织作为反恐战争的首要任务,而向阿富汗增派几千名士兵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始。
对于奥巴马的阿富汗政策,大部分美军高级将领都表示欣赏,因为奥巴马提倡的是发动规模更大、更有创造性的攻击。而眼下的情况是,今年以来,塔利班的袭击异常猛烈,而喀布尔政权的影响力却大幅度下降,美军在阿富汗的伤亡人数也达 到了2001年开战以来的新高。
有进就有退。在更多关注阿富汗,锁定基地组织的同时,新政府将会在伊拉克撤军问题上加快步伐,从而一方面“解脱”自己,一方面在国际反恐斗争中重新聚合人气,打击恐怖主义的嚣张气焰。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将会相应地调整它的地缘政治布局。
不过这里面也有一个悬念。尽管奥巴马在撤军问题上表现坚决,但如果伊拉克形势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美国战斗部队是否真的能彻底地从伊拉克撤出?届时共和党人在国会乃至政府中会否理解和配合奥巴马的做法?
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外交姿态的调整。与布什政府单边、固执和充满冒险精神的外交风格不同的是,奥巴马更趋理性、灵活,也更显平等意识。这也是欧洲等世界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对奥巴马寄予厚望的原因所在。
具体在敏感的伊朗核问题上,一般的认识是,奥巴马将会采取更为理性和建设性做法,正如他在竞选中所阐述过的,会努力通过外交手段与伊朗领导人直接接触,而尽量避免单纯加强制裁。而奥巴马的高级外交政策顾问雷克此前也曾公开表示,如果赢得大选,奥巴马可能会在明年初开始与伊朗就其核项目谈判。
伊朗方面显然也意识到这点。11月6日,伊朗总统内贾德致信奥巴马,在祝贺他当选美国总统的同时,也特意“嘱咐”奥巴马,希望他领导的美国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作出改变。内贾德在信中说,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都希望美国新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作出根本和显著的改变。伊朗欢迎美国在外交政策上作出根本的、公正的改变,尤其是对待中东问题的方式。
而巴勒斯坦方面似乎也对奥巴马有所期待。在巴勒斯坦媒体看来,奥巴马在中东问题上具有更为中立的态度,在多个场合,奥巴马表达了对巴勒斯坦人最基本的尊重,并且很坦诚地承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会造成该地区的不稳定,而他也一再承诺,美国政府会督促双方协商和实现和平。
不过,一些人还是担心,如果美国和伊朗谈不下去,而一旦美国又从伊拉克解脱出来,或者经济形势变好,伊朗核问题会否成为伊战第二?至于巴以问题,历史积怨太深,以色列方面立场也比较强硬,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胜解决,局势能够保持缓和,就已经很不错了。
大国关系:美俄矛盾将是未来几年中最大的不确定
奥巴马的调整,还包括日趋复杂和微妙的大国关系。在布什任内,美欧关系、美俄关系等大国关系都出现了波折和挑战,而乘着欧洲人力捧奥巴马的春风,以及金融危机下势必加强的国际合作,人们相信美欧关系将会有更大改观。
相比之下,美俄关系的前景依然黯淡,从奥巴马近期表态看,他仍可能坚持布什政府的北约东扩和反导计划,以及在格鲁吉亚问题上为莫斯科所反感的做法,这一切都意味着美俄矛盾将成为未来几年世界形势中最不确定的因素。
实际上,在奥巴马历史性赢得大选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表示祝贺,而是对美国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梅德韦杰夫指责美国造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表示俄计划在靠近波兰的边境地区部署短程导弹,以应对美国执意在捷克和波蘭部署的反导系统。如今,连俄罗斯专家都承认,美俄矛盾是系统性矛盾,难以根本解决,也许惟一可以缓和这一矛盾的,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为了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同样都很受伤的美俄两国,还是有可能像其他大国一样,携手“御敌”的。尽管这一携手只是暂时的。
对奥巴马来说,布什的外交遗产中最值得继承的,是布什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理性和尊重对方的做法。尽管奥巴马政府仍有可能在贸易、人权等问题上与中国过多纠缠,但中美关系大局应该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两个大国更需要增加合作,而美国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重要。而贸易上的是是非非,如果奥巴马头脑保持清醒的话,他会意识到,为了迎合美国内部的一小撮人的利益,而付出中美关系倒退的代价,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会担负极大的政治风险。
也许这个时候,奥巴马更应该向前辈罗斯福看齐。在西方领导人中,罗斯福比较早地意识到,和平与繁荣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在临终之际,他留给了世人最后的寄语:“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如果文明要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让人类学会能够以更为文明的方式处理相互的关系一就是要培养一种所有民族、种族能够在同一个世界里和平共处与协力工作的习惯。”
方正的“中国创造”情结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曾经贫瘠的中国从闭关锁国的红色禁区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无疑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然而在如此的辉煌面前,却始终有不少人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强国,他们发出质疑的一个最尖锐的理由就是:中国奇迹的背后,掩藏着的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世界工厂”的美丽光环下。掩盖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凭借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运行在全球化经济的低端环节的现实。
其实,自主创新,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在中国也曾出现了不少怀着产业报国的理想,追求技术创新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在大浪淘沙、怒海苦渡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少数企业坚持了下来,幸存了下来。这些在物竞天择中冲杀出来的英雄们如今大都成为了实现中国创造的主力军。在这条艰难的中国创造的道路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方正集团正是其中一家极富代表性的企业。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方正集团大厦一楼大堂,巨幅的方正集团LOGO下面,是这样八个字:“世界在变,创新不变”。方正自创立至今。就一直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正先后经历了“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三种状态,在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封闭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方正赖以起家的激光照排技术源于国家汉字信息处理项目“748工程”。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任何先进技术都只能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748工程”在国家主导下完成技术突破,引发了印刷出版行业的技术革命;而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最终得以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及产业化。是由方正完成的。方正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技工贸”道路,也正是因为方正真正拥有原创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方正没有像大多数中国企业那样选择“贸工技”道路。方正在激光照排领域的技术创新曾经掀起印刷业界的一场革命,国产照排系统1985年进入市场,1990年取得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1990年开始进入港澳台中文出版业市场。目前,方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已占领国内85%的市场;在海外华文报业(包括东南亚和北美)拥有90%的市场占有率,在传媒软件领域保持着绝对领先的优势。 就这样。一项原创性核心技术托起了一个企业。开创了一个市场,改变了一个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
二、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
1995年起,方正集团通过全面引进进入硬件制造领域,十多年来构筑了强大的制造基础。最近7年更稳居国内PC制造行业前两位,显然是“开放状态全面引进”的受益者。近年来,方正依托自身在IT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产业基础,在扩大PC生产规模的同时,快速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口电路板和芯片制造延伸。未来3~5年,方正的硬件产品要形成三个台阶:PC的研发、生产、销售保持增长;多层电路板在业界取得领先地位;芯片快速形成规模。增加利润。
三、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方正也面临着新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创新考验。因此“开放状态下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真正的出路。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在于找准自主创新的突破口。随着网络经济形态的到来,信息技术将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网络技术、网络通信、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生活、网络社会、网络世界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方正结合自身优势,瞄准数字出版这一快速成长型行业,借鉴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确定了数字出版的创新方向。
在2000年初,方正就开始进入数字出版领域,凭借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关键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成功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核心技术“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系统(Apabi DRM)。方正自主开发的版式文件技术CEB、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阿帕比电子书整体解决方案ApabieBook等一系列原创核心技术妥善解决了图书资源数字化、数字版权保護、eBook安全分发和数量统计等三大关键问题,对数字出版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数字出版正在成为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行业。并且,方正阿帕比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将引发中国传媒业第二次技术革命。正因如此,数字出版这一新兴行业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21世纪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年迅猛发展以后,其粗放型。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制造”必须转化为“中国创造”。而“中国创造”,其中心就是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方正给当代中国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勾画了在中国现实状况下,实现中国创造的其中一条成功路径:产学研结合所支撑的持续创新。今天的方正集团,正作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实践着中国企业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宏伟跨越。
中国银行,走中国的路——中国银行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
王家敏 鄂 璠
历经百年历练,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银行已发展成为国内同业中唯一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集团。
北京冬天的来临并未抹去人们对这个城市盛夏的记忆,奥运留下的果实仍然在被人们享用。“奥运会的时间确实很短暂,”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这样说,“但我们的服务是永恒的,奥运促进了中行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提升。”
奥运前,中国银行累计完成了4600多个网点的改造,新增8000多台ATM设备,在各个奥运赛区设立固定和流动外币兑换点1300多个,POS机近4万台,奥运场馆商户受理银行卡覆盖率达到100%,并为服务奥运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中国银行为奥运准备了四年多的时问,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中国银行都可以确保为客户提供国际化、高水平的金融服务。”肖钢说。
正如肖钢所说,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作为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行近4000名员工在北京等7个奥运赛区城市,为全部奥运场馆和指定地点独家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完成业务交易11万笔,办理17种外币兑换,调运小面额外币折合8.9亿美元,现场网点和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多种语言、多种方言的服务,全面兑现服务承诺,圆满完成奥运服务各项任务,获得中外客户一致好评,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之相对应,奥运也给中国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行先后推出了奥运福娃存单、奥运成长账户、奥运信用卡等一系列深受客户喜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代销奥运纪念品也成为中行中间业务的盈利来源。绝佳的奥运契机,良好的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使中行成为第一家宣布收回赞助投资的奥运赞助企业。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能够成功赞助奥运,并将各项业务不断扩大和提升?业内人士认为,这正是中国银行始终在体制、业务等领域创新的成效。
三十年来,中国银行立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始终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共进步。
特别是最近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银行的事业更是取得了质的飞跃,发展成为国内同业中唯一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租赁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集团。
数字最能说明这一切:2007年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59,955亿元,比2003年末增长50.64%,连续18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先后8次被《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
化蛹成蝶
五年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困境,当时很多媒体和境外机构声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
在这样紧迫的背景下,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启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我们采取这样的有力措施,确实是一场输不起的实践。”
实际上,在此之前,中国银行已经在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94年,中国银行开始由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变;1999年,中银集团港澳地区12家姊妹行重组;2002年,重组后的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3年9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安排,中国银行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首批试点行,并于2004年8月率先整体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A H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成功实现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并为其他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这次改革中,中国银行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走市场化的道路,重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在公司治理架构、风险内控机制、业务和管理流 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财务会计制度、信息科技体制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股改后,中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国际专才担任独立董事,决策更加专业、规范和透明;日常行政、业务、财务管理工作由管理层负责决策,并设立公司金融业务委员会、个人金融业务委员会以及内控、采购评审等专业委员会,协助管理层促进集团各板块发展及业务管理。
随后,中国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对财务情况进行报告和披露。2007年,中国银行因卓越的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获得全球知名营销调查机构颁发的“最佳年度财务报告金奖”。
在实施股份制改造,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中行不忘将提升服务质量作为银行的经营之本。行长李礼辉表示,“对于一个商业银行来说,没有客户,就没有业务。没有业务就没有利润,没有收入,我们也不可能给股东带来回报。对于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各个方面适合他们需求的服务。”
为此,中国银行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在持续优化网点物理布局,改进网点业务结构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大了对ATM等自助设备的投入,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电子服务渠道,建立起立体化的客户服务渠道体系。2007年,在业务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中国银行是同业中网点排队等候时间较短的银行之一。此外,中国银行还在中国境内建立了5家私人银行中心、400余家理财中心和超过1000家理财工作室,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理财服务。
2008年,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中国银行组建了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和运营服务总部,整合营销和管理资源,增强客户、产品和服务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完善矩阵式管理模式,强化总行板块对条线的业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人力资源、业务联动管理职能,以及客户条线和产品条线的管理职能。一级分行继续履行区域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责,对区域整体经营绩效负责。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奥运期间,中国银行在7个奥运赛区所有场馆和指定地点独家提供金融服务,创下了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的佳绩。
奥运结束后,中国银行认真总结奥运金融服务的成功经验,采取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五大措施,“固化”奥运金融服务,切实把“客户至上”的宗旨落实到服务客户的具体行动上。
从小卡片到零售银行
以体制创新为序曲,中国银行依托全球服务网络和多元化业务平台,持续进行业务创新,千方百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功能。
刷卡消费如今已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一种付费方式。统计数字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信用卡总数已达到9976万张。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开始于30年前发生在中国银行的…个小故事。
1978年秋天,中国银行国际业务部接待了一位前来问询的外国顾客。“为什么我的信用卡不能用?为什么取不了钱?”这位来中国旅游的美国人手里举着一张小卡片、焦急地问。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很多国外游客带着银行卡来到中国却无法取现或消费,中国银行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对发行银行卡进行研究论证。
据当时在中行国际业务部工作的张联利回忆,发行银行卡的想法在中行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中国人每个月才赚几十块钱,而且在中国买东西要用粮票、买油要用油票,用什么卡?”反对的一方认为在中国发行银行卡实属多此一举。
更多的人则是看到了更远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逐步活跃,中国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肯定会有大幅提高。其实,当时在广东沿海一些率先开放的城市里,已经聚集了大批商务人士,他们确实需要一张携带方便、支付简单的银行卡,来替代出差进货时携带的大捆钞票。
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中国银行开始在银行卡业务上进行初步尝试,代办香港东亚银行“东美信用卡”在广东省的取现业务,最早将信用卡引入中国大陆。又经过几年的摸索,中国银行基本掌握了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市场环境也初步建立,发行针对中国老百姓的信用卡的时机已经成熟。
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率先发行了长城信用卡,后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198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首先推出ATM服务,打破了存取款必须到银行柜台的传统做法。1988年,中国银行发行长城万事达外汇卡,可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家商户使用,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开始走向世界。2004年12月,中国银行推出全球第一张北京2008年奥运主题信用卡,为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经累计发行借记卡和信用卡共计1.32亿张。
卡片虽小,却是中国银行不断开展业务创新的缩影。如今,历经近百年的历练,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国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同业中涉及业务领域最广、服务最全面的金融集团。
回顾过去三十年,不难发现,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藏富于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适应这一趋势,中国银行坚持贯彻“大零售”发展战略,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个人金融服务,帮助人民群众改善生活质量。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累计发放了8507亿元的住房贷款和1575亿元的汽车消费贷款,帮助众多个人客户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以及拥有私人汽车的梦想。
信誉服务全球
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和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22家分行、子行、公司和代表处,拥有了国内同业最为庞大的海外网络,在全球范围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中行卓著的信誉赢得了海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
中国银行信誉的建立,要追溯到上世纪初。在政府信誉涂地的年代,一家银行信誉的建立尤为艰难。1916年5月12日,袁世凯政府发布了中、交两行兑换券停止兑现和存款停止付現的命令,一时间,举国上下为之震惊,持有中国银行纸币的百姓如坐针毡。
当时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家墩愤言,如果顺从了政府的停兑令,“中国银行将从此信誉扫地,永无恢复之望,而中国整个金融组织亦将无由脱离外商银行桎梏”。
上海中国银行毅然反对停兑令。随后,中国银行股东联合会向国务院、财政部、各省军政长官及中行各地分支机构,阐明了此次抗命的理由:“此次中央院令停止中、交两行兑现付存,无异宣告政府破产,银行倒闭,直接间接宰割天下同胞,丧尽国家元气。自此之后,财政信用’劫不复。沪上中国银行 由股东决议,通知经理照旧兑钞付存,不能遵照院令办理,千望合力主持,饬令中国银行遵办,为国家维持一分元气,为人民留一分生机……”
面对这份义正辞严的通告,袁世凯政府只能默认。中国银行也因此成为信誉的符号,在国际上享有了更高的地位。上世纪80代初,西方石油大王哈默先生到中国访问时,邓小平希望他来中国投资。哈默先生说,投资可以,但必须有中国银行参加。小平同志问为什么,他说,中国银行信誉好,投资的前提是中國银行给予担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凭借卓著的信誉、专业外汇经营和海内外网络优势成为国内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金融服务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各类中外资企业提供信用证、托收、保函、保理、贸易融资等各项服务,在国际结算和贸易金融领域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达到1.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银行业首家年国际结算业务量超万亿美元的商业银行。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保理商。因为在贸易融资领域的优秀表现,中国银行先后被《环球金融》,《财资》、《贸易融资》杂志评为“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
中国银行附属子公司中银香港,是中国银行重要的海外机构之一。九十年来,在香港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她扎根于斯,服务于斯,为促进内地与香港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技术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自2004年1月1日实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以来,中银香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集团海内外网点众多、业务多元化及专业化的优势,积极配合香港及内地客户对跨境银行服务的需求,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有力促进香港与内地经贸金融的紧密合作与融合,架起了香港与内地的金色桥梁。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中国银行制定了新的海外发展战略。将大力拓展亚太、美国等重点市场,大力拓展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国际清算、全球统一授信、全球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银行卡、理财、存款、消费信贷、代理业务、资金业务、离岸业务、网上银行等重点产品和业务,以迎接会融全球化的挑战。
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国家助学贷款这项阳光政策,惠及了贫网家庭的大学生,让他们有了书写未来的机会。感谢、非常感谢国家的这项政策和办理贷款业务的中国银行。”王风谦同学的一席话,道出了千千万万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阳光学子的共同心声。
2005年,来自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的王风谦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可数额不小的学费难住了年迈贫困的父母。尽管家里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四处找亲戚朋友东借西凑,但到开学前,学费还没凑齐。
正是在中国银行提供的国家助学贷款支持下,王风谦不仅顺利走进了大学校门,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还成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协助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名学生助理。
王风谦只是受惠于中行助学贷款的众多学生中的一员。自2004年成为全国115所中央部属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独家承办银行起,截至2007年末,中国银行已累计向79.57万名经济困难学生发放教育贷款78.26亿元,帮助他们实现了大学梦。
中国银行自成立之初就以服务公众和造福民生为己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努力使企业发展壮大,也认真地履行社会责任,做尽责的企业公民。
在公司内部,中行将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倡导男女平等、民族平等、一视同仁的用工政策,为所有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各类培训机会。仅2007年,中行投入的员工培训费用就达28444.8万元,而员工流失率仅1.22%。人才队伍的稳定,员工素质的提高,成为中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行也连续多年被世界知名咨询机构universum评为“最佳雇主单位”。
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方面,多年来,中行持续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山区的投入,因地制宜支持道路修建、饮水工程、基础教育、种植饲养等扶贫项目,为贫困地区创造致富条件。遇有重大自然灾害,中行全力配合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做好抗灾救灾工作,捐赠善款,积极支持灾后重建。98年洪灾、03年非典、04年印度洋海啸期间,中行及附属机构、全辖员工累计向灾区捐款数千万元。今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银行快速行动,肖钢董事长率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行还利用遍布全球的机构网点开通“捐款绿色通道”并免收汇款手续费;中行总行、各分支机构及全体员工也纷纷行动起来,累计捐赠超过1.3亿元。
中国银行持之以恒的热心行动得到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及社会各方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公益明星单位”“最佳热爱儿童爱心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张塑料卡片改变我们的生活
今天,如果你的钱包里没有几张银行卡,你就可能被视为“落伍者”。假如你已熟门熟路网上购物,并习惯于用信用卡网上消费支付,你才算得上是与现代社会同步。
在当今中国城市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持卡消费,钱包变得又薄又轻,不再鼓鼓囊囊地塞满现金。而支撑消费底气和热情的正是那几张薄薄的塑料卡片——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信用卡、借记卡、联名卡等等。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问,中国人的支付方式曾经出现过两个转折点。一个是1996年前后,被誉为“塑料存折”的借记卡在经历10年的漫漫煎熬之后,突然呈现爆发性增长。另一个是2003年前后,几乎所有的银行都热情地预言“贷记卡即将满天飞”,在默默地开垦市场7年之后,金融界开始欢呼“中国迎来了真正的信用卡时代”。
从2003年至2007年间,中国信用卡发卡量连续5年呈现年均近一倍的增长率。时至2007年底,信用卡发卡量达到9026万张,借记卡发卡量为14.1亿张,银行卡发卡总量达15亿张。
这一规模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中国百姓的刷卡生活,在15年前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当我们经历这些变化时,恐怕很少会想到“是谁在影响着这一切”7有一家公司,在改革开放之初悄然来到中国,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消费模式,它就是Visa。
存折的十年寒署
1993年,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支付网络公司visa悄然来到中国。那时候,中国老百姓对银行卡几近陌生,以现金购买商品基本还是中国人消费的普遍支付方式。存钱用存折,花钱用现金,中国人早已习以为常。
Visa来到中国之后一年,也就是1994年,中国开始启动“金卡工程”。为促进中国普通百姓持卡消费成为现实,Visa将当时 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联线借记卡(VisaInterlink和Electron)介绍到中国。这种卡片替代了银行存折、无需担保、人人都可申领。持卡人既可在商场持卡购物,又可以在ATM自动提款机取现,非常方便。
尽管在80年代末,中国的商业银行已推出银行卡业务,但“工资入卡,消费刷卡”成为中国人的支付习惯却大致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从工资袋到工资存折再到工资卡,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转变、适应、接受过程中,“金卡工程”推动了银行逐步把纸制存折换成塑料卡片。Visa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先后发行了Visa标准的借记卡。同时。Visa还做了大量的市场启蒙和教育工作,让中国的消费者逐步了解持卡消费的便利与安全。
在Visa进入中国的第十个年头,即2003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我国刷卡消费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9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逐渐开始习惯了刷卡消费的方式,但还仅停留在刷“钱”的基础上,因为借记卡的特性毕竟是先存款后刷卡。
从装钱到装卡,人们钱包内容上的变化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当你有了一张乃至数张借记卡,并未改变“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而当你有了一张真正意义的信用卡(贷记卡)时,才表明你将开始享受个人信用带给你的提前消费、超前享受的生活。
信用卡上的超前享受
成为“刷卡一族”,还只是中国人在支付方式上的一种进步。而成为“信用一族”,则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一种变革和质的飞跃。其根本变化是,“借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
在13年前,也就是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发行国内首张信用卡。但中国人并没有过上真正意义的“享受信用的生活”,即先消费后还款。直到200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大商业银行公布了信用卡用户达到500万这一数字,才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跑道正轨。
以2003年媒体所称的“中国信用卡元年”为界,信用卡作为新鲜事物在中国整整“保鲜”了7年。当时,美国信用卡已经走过了50多年,中国台湾的信用卡也有了20年历史。而中国大陆在信用卡上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客观地说,中国人接受个人信贷消费始自贷款买房买车等这类非日常消费的支付应用。由此开始,信贷消费的需求和趋势逐渐形成——百姓需要银行的消费信贷,银行需要百姓的信贷消费。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的诞生,大大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人们不仅可以稳健地存款,然后消费,还可以适当地贷款,提前消费。在选择信用卡的同时,很多人也在有意无意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以后,信用卡开始大踏步地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国人已经进一步理解并接受了持卡消费的观念与生活方式,感受到一张小小塑料卡片带来的巨大魅力。而visa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建设可谓功不可没。
一卡潇洒走世界
还是让我们追溯到20年前,当时,如果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唯一的支付方式是将手中的外币兑换成“外汇券”;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到内地消费则需兑换“侨汇券”。伴随着这两种“特殊人民币”的逐步
“消亡”,中国的银行、消费者、和商户也逐渐认识了“Visa”这个被全球广泛受理的支付品牌。
5年前,尽管中国人的钱包中已经塞满了各式各样的卡片,但要想出国旅行或公干,必须到银行的外币兑换窗口排队以便兑换到限定额度的各国货币。如今,中国人只需带上一张Visa国际卡(外币或双币卡)便可轻松走世界。
可以说,双币卡的诞生催化了广大中国消费者支付模式的改变,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消费模式的形成。2003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首张VisaA币种电子借记卡,这是为方便越来越多的中国持卡人出国消费旅行而推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支付产品,从而大大地满足了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得到广大持卡人和银行的欢迎。
Visa抓住中国经济腾飞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良机,致力于与中国的旅游机构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合作。为日益激增的出入境游客提供轻松、安全的支付服务。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越来越熟悉“visa”这个被世界广泛受理的符号。在“世界旅游奖”评选活动中,Visa一直享有“全球首选信用卡”之美名。在“胡润中国富豪调查”中,Visa也是“最受欢迎的信用卡品牌”。今天,你只需揣一张带有Visa标识的信用卡,口袋中装上几十美元应应急,就可以满世界潇洒走一回。
奥运年催生奥运信用卡
2008年对广大中国人而言是不寻常的一年,对Visa来说,同样也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不仅因为Visa在经历了30多年的会员制的非营利经营模式之后终于在2008年来了个华丽转身。成功上市成为一家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公司,还因为,奥运会也在这一年来到了中国——它载着全世界人民的同一个梦想来到我们13亿中国人的身边。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也让中国的银行卡市场掀起了阵阵涟漪,给广大中国消费者和持卡人带来惊喜。一时间,国内各家银行争相推出了各式各样、别具一格的以奥运和运动为主题的信用卡产品,给广大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参与奥运、支持奥运的机会。中国持卡人在享受到奥运卡带给他们的方便、安全的支付体验的同时,更得以分享奥运会的“精神盛宴”——那就是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公平、竞技、尊重、包容的人文精神,以及体育运动带给世界人民的凝聚力和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感动。而在中国持卡人与世界之间架起这座“奥运桥梁”的正是Visa。
自1986年起Visa就开始赞助奥运会,成为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和TOP赞助商。Visa是过去11届奥运会的官方支付服务供应商和历届奥运会奥运场馆内消费支付以及与奥运会相关的所有官方交易支付的惟一指定支付卡。值得一提的是,Visa的奥运TOP赞助权益是可以传递给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客户的。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得以纷纷借助自Visa傳递的奥运会赞助权益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推出丰富多彩的以奥运为主题的Visa信用卡产品,受到了广大中国消费者、持卡人和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持续创新引领新纪元
1887年,“信用卡”一词首次出现在爱德华·贝拉米的小说《回顾》中。1914年,美国最早出现了一些连锁加油站和超市发行的签帐卡(Charge Card),被认为是现代信用卡的雏形。早期的签帐卡只在相互独立、封闭的商户网络里受理,到了30年代,一些大的商户开始相互受理对方发行的签帐卡,而真正通用型的签帐卡到50年代才出现。1958年发行的美洲银行卡(BankAmericard)以及当年9月份发生的“弗雷斯诺大投递”事件,标志着信用卡时代的来临。当年的“美洲银行卡”业务部门,发展成了今天的visa。
今天,Visa运营着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支付网络,也是世界上最受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之一。Visa在全球拥有16亿持卡人、2900万个特约商户,并有超过120万台ATM机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金融机构、商户、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机构之间实现价值转移和信息传递,以满足全球商业活动的需求。
一张小小的塑料卡片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演变与发展之后,今天人们又惊喜地看到新的电子支付应用正朝我们走来,而且,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作为全球电子支付产业的领导者,Visa致力于在支付应用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希望借助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让更多地区、更多的人通过各种设备,随时随地享受电子支付的便利。今天,Visa已经在全球范围开始推广其最新的创新成果,包括基于国际安全标准EMV技术的Visa芯片卡、Visa payWave(非接触式)应用、Visa移动支付和服务以及Visa汇款Visa汇款。2008年5月,visa与中国工商银行和百盛集团共同推出了国内首张Visa非接触式“牡丹——百盛”联名信用卡。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电子支付应用正在走向国际,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今天,VIsa进入中国已有15年。15年间,中国的电子支付产业从无到有,并与世界看齐。银行卡也从少数人身份象征的专属品变为寻常百姓的支付工具。在中国银行卡这个行业的高速成长中,我们始终看到Visa结伴而行的足迹。与中国所有的朝阳产业一样,电子支付行业具有同样深刻的成长规律:唯有开放的竞争,才能带来持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