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来,抗战红色老歌随着纪念活动的开展火热全国,再次唱响大江南北,譬如《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士》《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等等,让人们回忆起抗战中战火纷飞的岁月,回忆起新四军、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顽强拼搏的飒爽英姿,光辉形象,特别是那首《在太行山上》,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路军在太行山艰苦卓绝,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的抗战英雄事迹,深深地鼓舞了中华人民的抗日决心,增强了民族抗战斗志,令人难以忘怀。
以写抗战歌词著称的词作者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士》《点兵曲》《做棉衣》等多首歌词,大多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首唱于太行山,后传唱于新四军与八路军中,并火热全国,成为非常重要的鼓舞人民士气的抗战歌曲。当年朱德总司令曾亲自抄录《在太行山上》的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战士们都要会唱《在太行山上》。如今,桂涛声已经去世近40年,但是他的历史事迹、他的作品仍一直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
桂涛声,字仰之,小名浩然、阿桂,大名翘然,曾化名吴璧,涛声是他的笔名。桂涛声1901年出生于云南沾益卡郎村一个回民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他1914年进阿文小学(今黎山小学)读书,1916年进西平小学读高小,由于学习成绩好,于1919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进入预科七班就读,并得到著名教育家谢显琳和中国音乐家沈心工的悉心教导,渐渐显露出音乐天赋,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进步青年结成兴趣小组,秘密阅读进步书刊。
1923年8月,桂涛声考入云南省立美术学校绘画科,后同李国柱、毕昌杰、向镇清等人秘密发动云南省立一中进步青年学生组织了“云南青年努力会”,传阅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滇潮》,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并认识了聂耳。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具有进步思想的桂涛声与艾思奇、张克诚、畢昌杰等爱国学生愤然走上街头,开展声援抗议活动,公开揭露、抨击军阀政权,作为“学运”骨干分子,被国民政府下令缉拿未遂而开除学籍。于是,桂涛声为避风头,只得只身返回曲靖。就在这时,设在曲靖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公开招聘青年教师,桂涛声凭着一幅写意水墨画通过面试考核,被聘为美术教员,但不久却因在元旦欢庆会上演出反封建进步话剧《中国魂》,被校方视为“大逆不道”而解聘。
尽管如此,寒风终究挡不住春天的到来,挫折也阻挠不了一个人要求上进的脚步。1928年4月,桂涛声毅然离家赴昆探索革命真理,经好友丁升堂(时任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参谋处参谋长)介绍而投笔从戎参军,担任第十六军参谋处上尉书记。目睹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使桂涛声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不久,部队转到湖南,桂涛声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由地下党员吴登云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桂涛声一直在中共领导下于国民党军中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坚持战斗。1931年,桂涛声按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借第十六军军官团赴广州与广州军官团合并之机,秘密取道香港转乘游轮到上海参加清理“立三路线”学习。不料在学习期间被特务跟踪,于5月15日深夜在住所与袁也烈一同被捕。为了不让中共党组织的秘密泄露,两人双双报了假名,袁也烈化名袁映吾,桂涛声化名吴璧。在狱中,桂涛声意志坚定,顽强抗争,敌人虽没有搜到有用的证据,却仍将他判刑,直到1934年10月才从提篮桥监狱出狱。没想到他的名字被特务列入“共匪”名单呈交上海国民党工部,不久又被再次投入监狱。但是敌人也拿拒不承认的桂涛声没有办法,直到1935年10月,只好令他写了一份“弃商就农”的志愿书后释放。
获得自由的桂涛声多方奔走,仍没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为谋生计,1936年桂涛声报考“上海回教堂理事会”书记员被录用。后经友人推荐,桂涛声被读书出版社经理黄洛峰聘为编辑,与胡绳、高士奇、艾思奇等一同工作,由此结识了李公朴、郑易里、柳浞等人,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使用笔名“涛声”发表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激起全民抗战,爱国知识分子也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随着北平、天津的失陷,山西成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宣传抗日救亡,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准备到山西劳军。桂涛声得知这一消息,便请黄洛峰向李公朴代为推荐,得到同意。8月10日,桂涛声、柳浞、周巍峙一同跟随李公朴前往山西太原劳军,9月3日,在太原见到了周恩来和彭雪枫。劳军途中,桂涛声目睹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单衣薄衫、短裤露膝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送到前线支援抗日,民众自发拿出家里的棉被拆做棉衣支援前线作战的八路军。情感所触,无限感动,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做棉衣》。这首诗被胡绳刊于他主编的《救中国》杂志,后来冼星海见到此诗,极为赞赏,便谱了曲,很快在武汉老百姓中传唱开来。
《做棉衣》的歌词是:“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秋风起,秋风凉,千百勇士上前方,千百勇士上前方。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放光芒!秋风起,秋风凉,多少英雄守四方,多少英雄守四方。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杀东洋,杀东洋,杀东洋,把它赶下鸭绿江!秋风起,秋风凉,雁门关內雪万丈,爱国男儿举刀枪。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守国防,守国防,守国防,明早会师黑龙江!秋风起,秋风凉,平型关外云飞扬,千百大军杀虎狼。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夺沈阳,夺沈阳,夺沈阳,中华民族快解放!”这首歌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援八路军的激情,鼓舞了将士勇杀侵略者的豪劲。桂涛声与冼星海,两位音乐人就这样因歌词和谱曲相识,默契配合,唱响了振聋发聩的抗战战歌。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后路,10月26日,谢晋元副团长和杨瑞符营长率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视死如归、浴血奋战4昼夜,击毙日军200多人、伤者无数,我军仅阵亡9人、伤20多人,创造了一次抗战中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极大地鼓舞和提振了中国军人的士气,打出了国威。战斗期间一个童子军小姑娘杨慧敏,代表上海商会,携带慰劳品和国旗,冒着炮火冲过火线、渡过苏州河,送人四行仓库,表达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 桂涛声被“/乙百壮士”的血拼精神感动,写下著名的《歌八百壮士》歌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这首歌由夏之秋谱曲,歌词豪迈,起到了极强的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作用,后来武汉《大公报》还为此发表社论说:“‘中国不会亡’,提得好!祖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口号甚得人心,唱出了四万万同胞的心声!”该歌发表于当时的《战歌》刊物,后来又成为《歌八百壮士》电影主题歌。
太行山上奇峰俊秀、绝壁耸峙、峡谷纵横、万峰耸立、山高林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4月,桂涛声、冼星海和洪荒等人来到太行山,组建了抗日儿童文工团。目睹这里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八路军英勇抗战,产生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百姓们踊跃参军,热火朝天地支援前线,事迹场景催人泪下,桂涛声无限感动,在王莽岭写下了著名的《在太行山上》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親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歌词写出来后,经冼星海谱曲,周恩来先试唱后,拍板确定在武汉歌咏大会上演唱。朱德总司令听到后,十分喜欢,赞赏有加,亲自抄录下来随身携带学唱,不仅要求机关干部都要会唱,而且要求战士们都要会唱《在太行山上》。
2005年,歌曲《在太行山上》人选为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主题歌。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节目中,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创作的这首《在太行山上》。可以说这首歌已经化作了民族的血脉,“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奏响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换句话说,“太行山”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隐喻和象征。
抗战胜利后,桂涛声先在上海复兴中学教书,后转到上海市育才中学任教,兼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退休,1977年辞去音协领导职务,1982年12月16日于上海去世。如今,桂涛声先生虽然已离开我们近40年,但是他创作的抗战歌词,极富代表性的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抗击侵略者的先进形象,永垂千古,激励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潮流中奋勇前进!
以写抗战歌词著称的词作者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八百壮士》《点兵曲》《做棉衣》等多首歌词,大多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首唱于太行山,后传唱于新四军与八路军中,并火热全国,成为非常重要的鼓舞人民士气的抗战歌曲。当年朱德总司令曾亲自抄录《在太行山上》的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战士们都要会唱《在太行山上》。如今,桂涛声已经去世近40年,但是他的历史事迹、他的作品仍一直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
桂涛声,字仰之,小名浩然、阿桂,大名翘然,曾化名吴璧,涛声是他的笔名。桂涛声1901年出生于云南沾益卡郎村一个回民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他1914年进阿文小学(今黎山小学)读书,1916年进西平小学读高小,由于学习成绩好,于1919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进入预科七班就读,并得到著名教育家谢显琳和中国音乐家沈心工的悉心教导,渐渐显露出音乐天赋,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进步青年结成兴趣小组,秘密阅读进步书刊。
1923年8月,桂涛声考入云南省立美术学校绘画科,后同李国柱、毕昌杰、向镇清等人秘密发动云南省立一中进步青年学生组织了“云南青年努力会”,传阅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滇潮》,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并认识了聂耳。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具有进步思想的桂涛声与艾思奇、张克诚、畢昌杰等爱国学生愤然走上街头,开展声援抗议活动,公开揭露、抨击军阀政权,作为“学运”骨干分子,被国民政府下令缉拿未遂而开除学籍。于是,桂涛声为避风头,只得只身返回曲靖。就在这时,设在曲靖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公开招聘青年教师,桂涛声凭着一幅写意水墨画通过面试考核,被聘为美术教员,但不久却因在元旦欢庆会上演出反封建进步话剧《中国魂》,被校方视为“大逆不道”而解聘。
尽管如此,寒风终究挡不住春天的到来,挫折也阻挠不了一个人要求上进的脚步。1928年4月,桂涛声毅然离家赴昆探索革命真理,经好友丁升堂(时任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参谋处参谋长)介绍而投笔从戎参军,担任第十六军参谋处上尉书记。目睹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使桂涛声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不久,部队转到湖南,桂涛声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由地下党员吴登云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桂涛声一直在中共领导下于国民党军中开展地下工作,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坚持战斗。1931年,桂涛声按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借第十六军军官团赴广州与广州军官团合并之机,秘密取道香港转乘游轮到上海参加清理“立三路线”学习。不料在学习期间被特务跟踪,于5月15日深夜在住所与袁也烈一同被捕。为了不让中共党组织的秘密泄露,两人双双报了假名,袁也烈化名袁映吾,桂涛声化名吴璧。在狱中,桂涛声意志坚定,顽强抗争,敌人虽没有搜到有用的证据,却仍将他判刑,直到1934年10月才从提篮桥监狱出狱。没想到他的名字被特务列入“共匪”名单呈交上海国民党工部,不久又被再次投入监狱。但是敌人也拿拒不承认的桂涛声没有办法,直到1935年10月,只好令他写了一份“弃商就农”的志愿书后释放。
获得自由的桂涛声多方奔走,仍没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为谋生计,1936年桂涛声报考“上海回教堂理事会”书记员被录用。后经友人推荐,桂涛声被读书出版社经理黄洛峰聘为编辑,与胡绳、高士奇、艾思奇等一同工作,由此结识了李公朴、郑易里、柳浞等人,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使用笔名“涛声”发表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激起全民抗战,爱国知识分子也纷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随着北平、天津的失陷,山西成了抗日的前沿阵地,为宣传抗日救亡,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准备到山西劳军。桂涛声得知这一消息,便请黄洛峰向李公朴代为推荐,得到同意。8月10日,桂涛声、柳浞、周巍峙一同跟随李公朴前往山西太原劳军,9月3日,在太原见到了周恩来和彭雪枫。劳军途中,桂涛声目睹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单衣薄衫、短裤露膝与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送到前线支援抗日,民众自发拿出家里的棉被拆做棉衣支援前线作战的八路军。情感所触,无限感动,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做棉衣》。这首诗被胡绳刊于他主编的《救中国》杂志,后来冼星海见到此诗,极为赞赏,便谱了曲,很快在武汉老百姓中传唱开来。
《做棉衣》的歌词是:“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秋风起,秋风凉,千百勇士上前方,千百勇士上前方。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放光芒!秋风起,秋风凉,多少英雄守四方,多少英雄守四方。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杀东洋,杀东洋,杀东洋,把它赶下鸭绿江!秋风起,秋风凉,雁门关內雪万丈,爱国男儿举刀枪。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守国防,守国防,守国防,明早会师黑龙江!秋风起,秋风凉,平型关外云飞扬,千百大军杀虎狼。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夺沈阳,夺沈阳,夺沈阳,中华民族快解放!”这首歌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援八路军的激情,鼓舞了将士勇杀侵略者的豪劲。桂涛声与冼星海,两位音乐人就这样因歌词和谱曲相识,默契配合,唱响了振聋发聩的抗战战歌。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后路,10月26日,谢晋元副团长和杨瑞符营长率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官兵,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视死如归、浴血奋战4昼夜,击毙日军200多人、伤者无数,我军仅阵亡9人、伤20多人,创造了一次抗战中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极大地鼓舞和提振了中国军人的士气,打出了国威。战斗期间一个童子军小姑娘杨慧敏,代表上海商会,携带慰劳品和国旗,冒着炮火冲过火线、渡过苏州河,送人四行仓库,表达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 桂涛声被“/乙百壮士”的血拼精神感动,写下著名的《歌八百壮士》歌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这首歌由夏之秋谱曲,歌词豪迈,起到了极强的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作用,后来武汉《大公报》还为此发表社论说:“‘中国不会亡’,提得好!祖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口号甚得人心,唱出了四万万同胞的心声!”该歌发表于当时的《战歌》刊物,后来又成为《歌八百壮士》电影主题歌。
太行山上奇峰俊秀、绝壁耸峙、峡谷纵横、万峰耸立、山高林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4月,桂涛声、冼星海和洪荒等人来到太行山,组建了抗日儿童文工团。目睹这里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八路军英勇抗战,产生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百姓们踊跃参军,热火朝天地支援前线,事迹场景催人泪下,桂涛声无限感动,在王莽岭写下了著名的《在太行山上》歌词:“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親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歌词写出来后,经冼星海谱曲,周恩来先试唱后,拍板确定在武汉歌咏大会上演唱。朱德总司令听到后,十分喜欢,赞赏有加,亲自抄录下来随身携带学唱,不仅要求机关干部都要会唱,而且要求战士们都要会唱《在太行山上》。
2005年,歌曲《在太行山上》人选为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主题歌。2009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节目中,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创作的这首《在太行山上》。可以说这首歌已经化作了民族的血脉,“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奏响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换句话说,“太行山”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隐喻和象征。
抗战胜利后,桂涛声先在上海复兴中学教书,后转到上海市育才中学任教,兼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71年退休,1977年辞去音协领导职务,1982年12月16日于上海去世。如今,桂涛声先生虽然已离开我们近40年,但是他创作的抗战歌词,极富代表性的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抗击侵略者的先进形象,永垂千古,激励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潮流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