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学习”(12课时),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和参考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實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那么,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我们又该如何创新高中数学教学的新方法呢?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气质来熏陶学生的气质、以自己的灵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形象和人格力量都是首要的教育资源。“亲其师,信其道”,以致达到“敬而受教”。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只有让学生喜欢你,他们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只有他们喜欢听你讲课,你的一切教学设计才会有效果。否则,你讲得再细致、深刻,学生没有听进去,你设计的问题、活动再好,学生不配合,你的教学谈何实效?而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你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你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教师要经常走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跟他们沟通。
在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索新知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二、打破陈旧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三、关注学科整合,培育探究精神
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两者的整合不但有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而且有利培育学生求知、求实、进取的探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学实验室”,对某一数学问题或现象,主动探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新知识。函数是中学阶段重要部分,其抽象的概念与性质比较难理解,特别是有关图像的初等变换问题。例如:在教高一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知识时,发现学生对平移变换、翻折变换等知识点难以理解,只会死记硬背。通过手动描点画图来研究,很费时,并且影响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对比与思考,很难找出数形两种表达式之间的联系,于是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引导学生将具体化,让学生取一定数量、不同情况的函数图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尝试。如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大量作图探究在同一坐标系中依次作出的图像。这里强调要有规律地选取函数,不要盲目随意画图。学生多次尝试后有了感性认识.再分组讨论、分析,提出假设(猜想规律),让学生用熟悉的函数实证。然后小组交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得出规律,解答问题。
四、因材施教,引发学生兴趣,探索数学难题
因材施教,拓展视野,放眼未来。毋庸置疑,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习数学很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尽可能教会他们如何解题,如何理解;而对于热爱数学,甚至是投身数学探索行列的学生,我们要多加引导,使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因校制宜,适时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外,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围绕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教学新方法,让学生们进入到数学文化的氛围,从而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在未来培养出大批积极主动和有能力的年轻的数学文化传播者,也是指日可待的。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以自己的气质来熏陶学生的气质、以自己的灵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形象和人格力量都是首要的教育资源。“亲其师,信其道”,以致达到“敬而受教”。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其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只有让学生喜欢你,他们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只有他们喜欢听你讲课,你的一切教学设计才会有效果。否则,你讲得再细致、深刻,学生没有听进去,你设计的问题、活动再好,学生不配合,你的教学谈何实效?而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用你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你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教师要经常走近学生,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跟他们沟通。
在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索新知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二、打破陈旧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三、关注学科整合,培育探究精神
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两者的整合不但有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而且有利培育学生求知、求实、进取的探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学实验室”,对某一数学问题或现象,主动探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新知识。函数是中学阶段重要部分,其抽象的概念与性质比较难理解,特别是有关图像的初等变换问题。例如:在教高一三角函数部分内容的知识时,发现学生对平移变换、翻折变换等知识点难以理解,只会死记硬背。通过手动描点画图来研究,很费时,并且影响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观察、对比与思考,很难找出数形两种表达式之间的联系,于是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引导学生将具体化,让学生取一定数量、不同情况的函数图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尝试。如让学生自己用计算机大量作图探究在同一坐标系中依次作出的图像。这里强调要有规律地选取函数,不要盲目随意画图。学生多次尝试后有了感性认识.再分组讨论、分析,提出假设(猜想规律),让学生用熟悉的函数实证。然后小组交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得出规律,解答问题。
四、因材施教,引发学生兴趣,探索数学难题
因材施教,拓展视野,放眼未来。毋庸置疑,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习数学很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尽可能教会他们如何解题,如何理解;而对于热爱数学,甚至是投身数学探索行列的学生,我们要多加引导,使他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因校制宜,适时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外,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围绕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教学新方法,让学生们进入到数学文化的氛围,从而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在未来培养出大批积极主动和有能力的年轻的数学文化传播者,也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