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7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此次主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目的、创建保障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56-02
  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主要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可以让其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和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如果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但是在独立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还存在着潜在的联系。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其实是可以进行融合发展的。而我们在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中的时候,可以极大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实效性。保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这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理论基础
  从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来看,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传导模式,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文化领域中时需要注意融入和融合的区别。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互动,而融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整合,这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主客关系。文化的融入主要是指文化作为一种要素能够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
  (一)理论前提
  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而且这种关系也被很多学者所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民族精神的构建等方式来促进社会工作人员的文化自觉性。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从这一点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而文化通过自身意识形态功能的转变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其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动力。
  而从目标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广大公民的集体意识。而单从客体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都重点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二者都在人的精神、理念等问题上达到了客体上的一致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创新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其存在因素都是与人密切相关的。虽然说这两者的重合度不是很高,但是二者在个人的素质以及目标等问题上的态度却是一致的。
  (二)理论实质
  虽然说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在多个方面也展现出了同质性的一面,但是他们所管辖的范畴是有区别的,而且其作用、体系也不是完全等同的。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此时的文化只是作为环境、方法、手段融入其中的。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文化属性是非常明显的。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其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文化活动,它是属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分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非常明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来实现文化的创新,尤其是促进了文化精神向实践精神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因素,文化是思想的主要载体,人们也是通过文化的交流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个体价值选择之间的矛盾互动过程。
  我们此次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没有忽视教育本身的政治性,政治性都是隐藏在文化属性中的,文化的发展能够影响思想政治的相关功能,所以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政治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过程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项相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其实践性还非常强,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文化融入的出现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特征。而这一特征也直接证明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循序渐进
  我们在将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候,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因素。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的主要实现路径
  (一)明确文化融入目的
  文化融入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而文化的融入基础也是按照人的需求进行的,人们可以在文化融入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发展来实现自我创造,这样一来,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在这一状态下,文化融入的目的也会进一步的实现。将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使人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本国的政治思想观念中,进而实现人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和谐发展。
  (二)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融入保障制度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一点主要是要求我们要把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建设制度进行整理,将其中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都剔除,融入全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制度的多元化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都能够落实到实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文化道德原则。
  融入具体的政策措施。我们要促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落实,不断引导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健康发展。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的文化建设想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国家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是必须的,这也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落实规章制度。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制度在确定之后,只有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才算是真正行使了制度的权利。在实际的工作中最好是做到责任到人,制度到岗。
  (三)擴大教育内容范围
  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融入其实是内容上的融入。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我们要分清楚内容的主线,先确定主线,然后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教育的理念始终是符合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当前社会主义理想的共同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以及国家法律的教育,这些内容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而且文化的融入主要是在日常教育过程的中各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内容的融入。确保人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升,让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能够得到提高。
  (四)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人自身的行为及思想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如果社会文化环境比较好的话,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就会在潜意识中得到改变,但是如果环境不是很好的话,人们的消极因素就会被放大,进而导致人们品质的整体降低。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融合关系也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特定的文化情境才能够体现出文化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之间要想实现真正的交流,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保证二者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进行。而当前特定文化情境的构成因素又很多,所以我们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受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信息输入是文化环境的直接源泉,而其文化融入的基本内容就是包含的价值观念。当我们把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依靠信息输出的方式传达的。在传达完相关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对后续的信息输入工作做准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文化融入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并且展示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的发展成果,让我们的广大群众可以真实地了解到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教育,这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慧玲,唐桂娟.回归生活世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契合[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
  [2]赖英腾.谈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14.
  [3]赵子林.浅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
  [4]刘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的时代价值[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
  [5]陈永福.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
  [6]郭焱.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
  [7]李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人学反思[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
  [8]邱子辉.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
  [9]吴淑娴,阿剑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参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形势下,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所提倡和推崇,如何实现课堂有效的提问显得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高校教师首先熟悉并研读教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次,教师提问要注重技巧,所提问题使学生感兴趣。再次,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魅力,与学生友好相处。  [关键词] 新形势下;高校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
期刊
[摘 要]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技能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大学英语各项的技能实训培养是必须的,对学生加强课外实训的培养、监控和评估也是需要的。通过行动研究发现对非英语专业大专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和语法方面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同样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A级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实训;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行走的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探索和新尝试。其创新特点是让大学生们充分地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自然及人文环境,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生硬的内容生动化,把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行走的课堂;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期刊
[摘 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消极行为,严重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以S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S大学在校大学生发生课堂消极行为的状况比较普遍,并呈现出明显蔓延趋势。在分析课堂消极行为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课堂消极行为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成因;对策  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指的是大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做出的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行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入手,对生态位重叠导致人才培养区分度不高、生态位宽度窄小导致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和生态承载力感知不足引起教育环境恶化等生态位视域下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例,提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生态定位、重构“教学服务型”教学体系、拓展“应用技术型”实践资源和完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南京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档案意识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当下大学生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知识匮乏以及档案知识教育缺失的现状。建议高校档案部门从新生入学教育、开设公选课、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档案知识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档案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档案意识;档案知识;调查;档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
期刊
[摘 要] 研究者认为:谈及大学生领导力,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大学生在工作事业中应具备的领导组织和实现组织愿景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生领导力还应包括大学生领导自己、领导家庭、领导社会成员、领导社会团体、领导身边其他组织等方面的能力。领导力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这一点说,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该是高校的核心任务。论文重点论述了集体活动中大学生
期刊
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管理者与普通师生的利益是一致的,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育人,学生更好地成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不少高校,双方利益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制度、做法的出台引发师生网上吐槽也屡见不鲜。  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制度出台前的互相沟通不够,效果不佳是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可能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一是“没有沟通”。管理者主观认为有了行政权力和领导经验就可
期刊
[摘 要]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党建科学化有其新的内涵特征,有着“三个有利于”的功能,实现高校学生党建科学化的主要路径是:着眼于“三型”建设,着手于“四维”建设,着力于“五位一体”建设。  [关键词] 学生党建;高校;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8-0040-02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新时期党建工作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就是以显性教育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方式,它的优势在于教育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内容。内容多元、方式自主、效果持久等,这些都是隐性教育的优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优点没有完全体现,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对隐性教育认识还不够深刻,教育理念无法正确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