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耕地压力的影响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评价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武隆县耕地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给研究区耕地带来一定压力状态,应及时协调耕地与林地平衡关系,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关键词:渝东南生态区;耕地压力指数;粮食安全;平衡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15SKG261)
  中图分类号: F326.20 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6.026
  中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被认为用粮食换生态的巨大工程,涉及1亿多农户,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达820.46 万多公顷,花费上亿资金[1-2]。但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生态成果,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植被覆盖度大大增加[3],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如在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3年的59.6%,且据2013年黄河利津站数据显示入黄泥沙已减至1.73亿吨。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长期稳中有增以及退耕规模过大等原因[4],退耕还林工程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协调退耕规模与粮食安全问题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深入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面积2882.67平方千米,总人口数412727人,2013年被重庆市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
  类型有5类13属51种。现存的主要植被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树种为展区之一,生态位突出。地貌处于中国南方喀斯特高原丘陵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水量1246.6毫米,常年相对湿度为78%。杉木、柏树、松树、杨树、板栗、红春等,其分年度退耕面积如图1所示。截至2013年武隆县森林覆盖率达59.2%。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研究中涉及的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料来源于武隆县1998年~2014年的统计年鉴、2013年武隆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武隆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总结报告以及实地入户访谈调查数据等。
  1.2.2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1)模型简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即耕地压力指数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其值大小反映了耕地压力状况,当K小于且远离1时,耕地资源压力较少;当K等于1时,耕地资源压力警戒临界状况;当K大于1时,耕地资源压力较大。其计算公式如下:
  K= Smin/S
  (1)式中 K为耕地压力指数;S为实际的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Smin 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生产力条件下,为了满足人口正常生活的食物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Smin 是食物自给率、食物消费水平、耕地生产力水平等因子的函数,Smin 给出了为保障一定区域食物安全而需保护的耕地数量的底线。其计算公式如下:
  (2)式中:Smin 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β为食物自给率(%);Gr为人均粮食需求量(公斤/人);P为粮食单产(公斤/公顷);q为粮食播种面积占播种总面积之比(%);k为复种指数(%)。
  2 耕地压力指数变化
  由图2分析可知,在人均粮食需求量300公斤/人或400公斤/人下的耕地压力指数K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在2001年和2006年出现峰值,但后者高于前者。这由于在2001年和2006年的旱灾导致粮食减产。当人均粮食需求量400公斤/人時,耕地压力指数都明显高于300公斤/人,在部分年份出现接近耕地压力指数临界值1,甚至超过临界值,对耕地产生较大的压力。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研究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将会给耕地带来一定压力。
  3 建议
  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造成了一定压力状态,依据研究特有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状况,应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以及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已达到缓解区域的耕地压力状态。
  参考文献
  [1] Yiping Chen,Kaibo Wang,Yishan Lin,.et al. Balancing green and grain trade[J].Nature Geoscience 8, 2015,739-741. doi:10.1038/ngeo2544.
  [2]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以榆林南六县为例[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1-38.
  [3]信忠保,许炯心,郑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11):1504-1514.
  [4]成六三,吴普特,赵西宁.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对县域粮食安全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89-169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中小型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入手,运用敦化市沙河沿镇53家专业合作社的一手调研数据,通过对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生产实际情况、地域特点、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资金及管理等因素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个案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探讨中小乡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探寻中小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中小乡镇;专业合作社;发展;最佳方式  中图分类号: F
期刊
摘要: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大型重工业生产,也有与我们生存相关的农业生产。特别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兴建的大型和小型的灌溉水利工程,在修建时都会对区域环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新疆;环境影响;探讨  中图分类号: TV61;X8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
期刊
摘要:通过流域水文循环实验模拟,观测小区域降水量、径流量等水文要素,同时获得不同土壤质地水分特征参数及土壤物理参数,概化小区域产汇流过程,建立小尺度水文循环模型,进行小区域降水径流模拟,并探究土壤水分的资源属性。以不同条件下的土壤水动态分布情况为主题,以小区域为对象,通过流域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换的水循环机理研究,建立小区域的水循环模型,研究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机理,为
期刊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辽宁林业发展速度迅猛,并成为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发展领域。林业的发展逐渐强大,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辽宁的林业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从辽宁地区林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其解决策略做出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辽宁地区;林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
期刊
摘要: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我国的辽东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因此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主要研究目前辽东山区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促进辽东山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资源;辽东山区;林下经济;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
期刊
摘要:跨校修学分是在辽宁省启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管理模式,整合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本文结合《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跨校修学分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改革内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此推荐跨校修学分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MOOC;跨校修学分;翻转课堂  项目基金: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教学项目“《生物技术制药》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6-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课程项目化教学。《农产品安全监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整体实施可以从课程教学理念的深究、教学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实施,同时根据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创新实践性能力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来制定该课程的教学
期刊
辽河农垦管理区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区,也是当地经济的基础支撑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仅仅依靠现有生产经营模式和生产技术条件,已无法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落实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結合当地实际,该区加快农业现代立体发展,推动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主动适应绿色、安全、高端新需求。围绕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借助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智
期刊
作为典型的涉农区,朝阳市龙城区呈现出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密集、贫困人口年龄整体偏大的现状。  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龙城区全体党员干部上下一致达成共识——“扶贫攻坚没有旁观者;扶贫攻坚都是引领者、实践者。”他们摸准穷根、精准开方,积极推进靶向扶贫,从优势中寻找突破,在难题中切中痛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朝阳市脱贫攻坚行动实施以来,龙城区采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方针
期刊
摘要: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种植以及产糖区,甘蔗制糖一直以来都是广西的传统优势行业,连续十多年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而位于广西西南的上思县,甘蔗种蔗面积逾50万亩,在广西排名前三,但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蔗糖产业是上思县历届政府历经数十年打造而成的支柱产业,为上思县农民脱贫增收、财政增税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受国际糖价、国内农业体制漏洞以及行业、企业自身问题等多重影响,整个行业效益正面临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