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k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面对一大堆语言文字,更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教师如果教育得法,就会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震撼力,必然会作用于学生的理智、情感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言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阅读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感知。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使课文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语言特点,抓住富有代表性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把握汉语的审美特征。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以细致的笔触,精彩的文笔,描绘了紫藤萝的外形与神韵,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使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学会崇尚生命、珍惜生活、珍爱人生。
  
  二、通过形式美进行审美教育
  
  优秀的课文非常讲究艺术形式之美。作者的匠心独具,各有特色,其构思、层次、起承转合、过渡照应,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学生如果能感知、领悟文章的形式之美,就会受到审美教育。例如《安塞腰鼓》,作者采用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疾猛的节奏,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气氛、排山倒海的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三、通过课文的意境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的意境,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深入其境。例如《山中访友》,视角独特,想像绮丽,笔调轻松,充满诗情画意,惹人无限遐思,出神入化,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中,然后诱导学生找出想像奇特的语段来品析,造成自然之境与人的心灵的沟通,创造使人陶醉的意境。
  
  四、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的。例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作者从服饰、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他做了细致描绘,写出了他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无比深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得到启迪,受到陶冶,汲取美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五、通过培养美的创造力进行审美教育
  
  美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美的感知力和想像力。就语文而言,什么是美的创造?就是学生能够运用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向往。为此,应当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感知力及想像力,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感知美,欣赏美,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创造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展示在学生面前,培养他们运用视听感官与理智去感知美,并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的基础上展开美的想像,进行模仿性联系,从而逐步提高创造美的实践能力。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学生就能随时感知美的意象,并运用联想和想像,使之深化和升华,从中悟出美的意蕴。
  
  六、创造美的课堂气氛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的。必须创造优美的课堂气氛,才能把学生引入情感化的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优美的课堂气氛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取决于师生之间的爱。通过爱的交流,引起师生心灵火花的碰撞,产生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当教师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在学生之中奏响的时候,课堂气氛的优美就实现了,最佳的审美教学效果也就出现了。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价值观,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审美教育中真正地实现了统一。
其他文献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波尔克曾经说过:“读书不用脑,等于吃饭不消化。”用脑,即要思考,如果不用脑,就等于没有学,因此要学会用脑、学会思考。而今,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首先,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尽量多给学生选择、提问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侧重于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尤其是在农村一些基础薄弱的学校,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被全盘否定。这样学生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作文批改就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学阶段,教师应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打好基础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里注意正确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  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怕英语→写作,往往在写作时觉得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句子译不成英文。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
《课程标准》的变化导致了教材内容的变化,从而教学过程也必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作为处于教改第一线的教师,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法,促进学法,发挥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步步的发掘和充分体现。本人教初中政治很多年了,直到现在,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思想政治课本经常在变:人教版变到苏教版,04年又由苏教版变为人教版
广西钦州市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是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接纳大批国内外的参观者。感受中国近代著名民族英雄刘永福的英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三宣堂中堂的屏风顶上刻有一首无题的七律诗:  东都宫阙郁嵯峨,忍听胡儿敕勒歌。  云隔江淮翔翠凤。露沾荆棘没铜驼。  丹心自笑依然在,白发将如老去何。  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  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刘永福自己写的诗。但我对此感到疑惑,因为我
“现在的班主任难当,现在的学生难管。”我能深刻体会到做一名班主任确实非常不易,尤其是做一名称职、受学生爱戴的好班主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促进班上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不仅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较好的组织能力,还要拥有超强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以及满腔热情。当你下定决心去做一名班主任时,就应该有一种信念:我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我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我的目标;也应该怀有一种“捧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形象是教学艺术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而中学历史课在再现当年的人物与事件中也最容易情景化。由于中学生
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小男孩很不服气:“您不应该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责备我!”柏拉图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我们希望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身上存在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手里玩一切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东西、不去思考和记忆、抄袭作业等;而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教学多停留在以升学为目的的轨道上,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多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如何用。这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功能,而长期以来,政治课
一本内容精彩的书要有一个精美的封面,一件优质的商品需要精美的包装,同样的道理,一篇优秀的作文也需要有精美的表现形式。近几年来,不管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作文形式可谓是花样百出,品类繁多,这些新的文体形式突破了传统形式的单调,给我们的作文带来了亮色。因此,为我们的作文寻找新颖迷人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成了我们作文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纵观那些成功的满分作文,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