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这一名言揭示了阅读对人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接受知识、文化、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既然阅读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并且从中获得信息或知识,那么学习语言就要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就离不开“读”。感受语言,要读;体味语言,要读;积累语言,更要读。
语文新课标中谈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有声阅读——朗读和无声阅读——默读两种形式。
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朗读、默读教学,这是语文教学重心所在,如果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把握思路,就要默读,如果是吸收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就用朗读。
朗读必须做到眼看口读,耳听,发音正确响亮,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初中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朗读有声的语言来维持注意力稳定,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涵和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从教学上看,没有朗读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朗读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读”重在整体理解。读准字音,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
第二、流畅的朗读,读出抑扬顿挫,重在体味文本情感。用自己的情感,进行再表达。
第三、读出形象,读出情感,重在进入情景,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个性化。伴随着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觉得怎么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怎么读。
朗读中掌握朗读技巧,对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节奏掌握和运用都要注意。
要充分运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机会,运用好自由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化朗读、一口气朗读、预习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在朗读中体会文本语言的音律和节奏的美,通过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等。
如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中朗读指导片段: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感受雨的美好,进而体味雨的形象。此诗长句较多,既要连读,又要在适合的地方停顿,还要把握好句子中的重音。在朗读中应有层次的进行指导。
如:第一次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后,大声地读的流畅、读的字正腔圆。并且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指出按照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节奏。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较大的朗读间隙叫停顿。如:“四月、等待久了的、冷冻了一冬、我来探访”等词语。
第二次读让学生读出抑扬顿凑,读出情景。为了读出抑扬顿挫,还要注意重音。
第三次读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景和感情。这一节诗是四月之际,大地等待雨的降临,学生读出渴盼这位春的使者的到来并且感到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的情感。
第四次读让学生表演性朗读,带上动作,带上表情。配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
如果学生朗读的沸沸扬扬,第五次就可以个性化朗读了。学生通过前四次的读,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后,自然能读出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分角色去朗读,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
这样的朗读教学,层次清晰,由浅入深,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二十年代美国一位女教师在北大讲莎士比亚戏剧课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课堂上女教师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学们也念一段,念完后她就问有什么不懂?一个同学说:“有几个字不懂”,她就逐一解释,解释后问:“这一段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像这样跟读学读朗读形式和方法,在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中运用较多。
例如,学习《满井游记》时,有许多难读的字,学生把握不好较长句子的节奏。难以断句,老师就可以领读。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教师示范性的朗读,梳理文字,划分节奏,学生跟读学读就尤为重要。
还可以采用竞赛读的形式,调动读的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要求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又如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组织学生进行竞技化朗读比赛,举行诗歌朗诵会,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较深层次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了学生阅读诗歌兴趣,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同时训练了学生朗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用一口气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一口气读完一段或一篇文章。读时速度极快。记得在讲刘禹锡《陋室铭》中,学生一个个摇着头,集中一口气,很流利的读完,下课后许多同学在熟读基础上,就可以背诵全文了。
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在家提前进行预习读,读书两遍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课文什么内容,写于预习本上。根据学生朗读后的需求进行备课,调整课堂内容。这样授课就缩小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初读时遇到障碍,有可能就是整个课文阅读难点,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阅读就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自由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化朗读、一口气朗读、预习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将朗读,文本品析,融为一体。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
首先要正确地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做到不丢字,不掉句,不漏行,逐步达到手不指、唇不动。注意每一个标点,注意每句话的语气。
其次要读得流畅。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养成正常的眼动习惯,克服不必要的回视和不正确的扫视。
再次要集中注意力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动脑认真地分析、思索,使之真正弄明白课文内容。
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再加上有效的训练途径,就一定能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精读和略读。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嚼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广泛阅读各种读物。让学生在略读中把握阅读材料大意。在浏览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快速阅读技能也能在此训练出来。阅读速度快了,就读的多了,于是知识就丰富了。积累多了,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提高。
另外我还尝试了听读,学生在听中极渴望获得故事的结果,给学生听一些评书,利用中午学生不回家的这段时间,每天中午放评书。如《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由于评书都有时间的限定,到了故事的关键就结束了今天的讲说内容,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欲知下文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外找原著读。
经过了不同形式的读,我们的学生喜欢上了读。针对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课外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完成这一目标,也就很轻松了”。
为了保证每学期阅读名著有良好的效果,在征求学生意见基础上,举行了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畅谈读后感;举行故事会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举办读书成果展示会,举行演讲、读书笔记展评等并给优胜者奖励,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多读好读的兴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熟了、念烂了的文章,就可以领悟到它的佳处来。无论古今中外作品,就会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读,有力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余映潮讲语文》
收稿日期:2011-06-25
中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接受知识、文化、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
既然阅读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并且从中获得信息或知识,那么学习语言就要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就离不开“读”。感受语言,要读;体味语言,要读;积累语言,更要读。
语文新课标中谈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有声阅读——朗读和无声阅读——默读两种形式。
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出声的阅读,默读是无声的阅读。朗读、默读教学,这是语文教学重心所在,如果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把握思路,就要默读,如果是吸收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就用朗读。
朗读必须做到眼看口读,耳听,发音正确响亮,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初中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朗读有声的语言来维持注意力稳定,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涵和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从教学上看,没有朗读的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朗读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读”重在整体理解。读准字音,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
第二、流畅的朗读,读出抑扬顿挫,重在体味文本情感。用自己的情感,进行再表达。
第三、读出形象,读出情感,重在进入情景,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个性化。伴随着自己对文章的体会、觉得怎么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怎么读。
朗读中掌握朗读技巧,对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节奏掌握和运用都要注意。
要充分运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机会,运用好自由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化朗读、一口气朗读、预习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在朗读中体会文本语言的音律和节奏的美,通过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等。
如现代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中朗读指导片段: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感受雨的美好,进而体味雨的形象。此诗长句较多,既要连读,又要在适合的地方停顿,还要把握好句子中的重音。在朗读中应有层次的进行指导。
如:第一次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后,大声地读的流畅、读的字正腔圆。并且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指出按照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节奏。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较大的朗读间隙叫停顿。如:“四月、等待久了的、冷冻了一冬、我来探访”等词语。
第二次读让学生读出抑扬顿凑,读出情景。为了读出抑扬顿挫,还要注意重音。
第三次读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景和感情。这一节诗是四月之际,大地等待雨的降临,学生读出渴盼这位春的使者的到来并且感到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的情感。
第四次读让学生表演性朗读,带上动作,带上表情。配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
如果学生朗读的沸沸扬扬,第五次就可以个性化朗读了。学生通过前四次的读,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后,自然能读出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朗读。或者分角色去朗读,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
这样的朗读教学,层次清晰,由浅入深,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二十年代美国一位女教师在北大讲莎士比亚戏剧课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课堂上女教师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同学们也念一段,念完后她就问有什么不懂?一个同学说:“有几个字不懂”,她就逐一解释,解释后问:“这一段好不好?”有同学说:“看不出,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像这样跟读学读朗读形式和方法,在文言文的朗读教学中运用较多。
例如,学习《满井游记》时,有许多难读的字,学生把握不好较长句子的节奏。难以断句,老师就可以领读。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教师示范性的朗读,梳理文字,划分节奏,学生跟读学读就尤为重要。
还可以采用竞赛读的形式,调动读的兴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要求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又如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组织学生进行竞技化朗读比赛,举行诗歌朗诵会,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较深层次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了学生阅读诗歌兴趣,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同时训练了学生朗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采用一口气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一口气读完一段或一篇文章。读时速度极快。记得在讲刘禹锡《陋室铭》中,学生一个个摇着头,集中一口气,很流利的读完,下课后许多同学在熟读基础上,就可以背诵全文了。
在预习中,我让学生在家提前进行预习读,读书两遍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课文什么内容,写于预习本上。根据学生朗读后的需求进行备课,调整课堂内容。这样授课就缩小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初读时遇到障碍,有可能就是整个课文阅读难点,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阅读就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自由朗读、跟读学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化朗读、一口气朗读、预习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将朗读,文本品析,融为一体。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
首先要正确地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做到不丢字,不掉句,不漏行,逐步达到手不指、唇不动。注意每一个标点,注意每句话的语气。
其次要读得流畅。有一定速度的要求,养成正常的眼动习惯,克服不必要的回视和不正确的扫视。
再次要集中注意力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联系文中的语言环境动脑认真地分析、思索,使之真正弄明白课文内容。
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再加上有效的训练途径,就一定能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精读和略读。精读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读物,要咬嚼字,略读目的在于观其大略,精读是基础,略读为应用。广泛阅读各种读物。让学生在略读中把握阅读材料大意。在浏览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快速阅读技能也能在此训练出来。阅读速度快了,就读的多了,于是知识就丰富了。积累多了,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提高。
另外我还尝试了听读,学生在听中极渴望获得故事的结果,给学生听一些评书,利用中午学生不回家的这段时间,每天中午放评书。如《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由于评书都有时间的限定,到了故事的关键就结束了今天的讲说内容,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欲知下文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会在课外找原著读。
经过了不同形式的读,我们的学生喜欢上了读。针对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课外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完成这一目标,也就很轻松了”。
为了保证每学期阅读名著有良好的效果,在征求学生意见基础上,举行了读书报告会,让学生畅谈读后感;举行故事会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举办读书成果展示会,举行演讲、读书笔记展评等并给优胜者奖励,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多读好读的兴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通过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读书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诵读“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熟了、念烂了的文章,就可以领悟到它的佳处来。无论古今中外作品,就会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读,有力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余映潮讲语文》
收稿日期:201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