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曾在《进雕赋表》中写道“臣之近代陵夷,公候之贵磨灭,鼎铭之勋不复照耀于明时。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先祖为三国时期名将杜预,参加过西晋平吴战争,官封当阳县侯,文治武功。祖父杜审言才华横溢,是初唐时期“文章四友”之一,一代大儒。父亲杜闲官至奉天令(正七品),兖州司功。外祖母为义阳王李琮的女儿。正所谓环境影响人﹑环境塑造人,一个人所属的家族,所生长的环境,所接触到的人一旦有了某种传统,那么这种传统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光荣的家族传统,加上儒家经世致用的教育观的浸染,使得杜甫自幼便已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决心。
杜甫自幼便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追求,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入仕做官,只有入仕从政才能跻身于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夙愿。否则,就算有在多的治国安邦良策,满脑子政治思想也是枉然。再加上当时士子们可选择机会不多,要么入仕为官,要么进入他人幕府充当幕僚,再或者就是售卖字画为生(杜甫后来也确实以此为生),但远远不够维持生计。杜甫走上仕宦道路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政治抱负的需要。
杜甫自幼便受家学熏陶,其祖父是是初唐文章四友最为杰出的一位。他在《进雕赋表》中曾写道“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視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足以看出杜甫对杜审言的崇敬以及受影响之深,祖父自幼的培养和耳濡目染的影响,自然对早期杜甫诗歌的风格产生了影响。例如,在杜审言《南海乱石山作》“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此两句诗境界开阔,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杜甫早期豪迈诗《望岳》与这首诗风格何其相似。另外,杜审言在诗歌的形式,风格,思想内容方面都对早期“杜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杜甫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国家繁荣,社会太平,游学之风盛行,大诗人李白,高适都曾过游学经历。杜甫本人身体强健,有过人的精力,他在《百忧集行》中写道“忆惜十五心赏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理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再加上年少时的杜甫拥有豪迈不羁的天性“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这一切条件促成了杜甫的少年游学。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开始了他的壮游,在吴越大地,杜甫游览了江南美景,感受了旖旎的风光,凭吊了古冢荒台,那些曾经只能得于书本之上的景象,如今尽收眼底,这令杜甫难以忘怀。而放荡齐赵的裘马轻狂生活,更加舒张了杜甫豪迈不羁的天性,领略到了祖国各地的瑰丽景象,启迪了他豪迈的心性。在这期间,虽有洛阳科举(735年)的失败,只不过很快被杜甫优越的家境,少年的豪情所掩盖。
长安十年是杜甫诗歌创作走向广阔现实主义道路的里程碑,也是其仕途失意往下看的结果。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前往长安求仕,在此之前,其父杜闲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去世。杜家逐渐式微,身为家中长子,而且业已成家的杜甫成为一家的希望所在,就这样,背负着复兴家族荣耀,怀揣着满腔政治抱负,为了一家老小生计的杜甫走向长安,开启了自己的求仕做官的道路。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差距,在长安的十年,对于杜甫来说是苦闷的﹑忧愤的。玄宗皇帝在执政后期,贪图享乐,骄奢淫逸,闭塞视听,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相。李林甫为了培植自己的党羽,把持朝政,在数次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使得无一人中举,时李林甫向玄宗谎称“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为朝廷所用,玄宗竟听之任之,在几次大规模的征举中,杜甫也在其列,很不幸的成为了这场政治闹剧的牺牲品。
科举考试的失败使杜甫的政治热情遭受到了打击,他在《上韦左相二十韵》中发出“才杰具登用,愚蒙但隐沦。”的感慨。一路不通,便走他途,坚定的政治信念,满腔的政治热情使得杜甫不得不抛弃“独耻事干曷”的人格自尊 , 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去趋炎附势于那些权贵的门下。在这一时期,杜甫写了大量的功利投赠诗,例如《入奏行赠西山检查使窦侍御》﹑《赠翰林张学士均》﹑《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等诗来期望自己通过投赠谋得一官半职。但我相信此时杜甫的心情是苦闷的,例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开篇便用“纨绔”和“儒冠”做对比,质疑读书的用处,自己读书多年,现在落得还不如纨绔子弟。而且把自己的身段放的很低自称“贱子”已没有了早期的那种自命不凡。“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两句形象细致的描写了自己寓居长安的辛酸苦楚和处事艰难。为了获得权贵的推荐和赏识,自愿放下文人的清高与自尊,追随他们鞍前马后,换来的也只有一些残羹剩饭,没想到满腔抱负的自己竟沦落至此,心中充满了悲愤与辛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自己想像大鹏鸟一样飞向天空但却中途垂翅,想要像鲤鱼一样越过龙门但却不能纵身远游。表明了自己壮志未酬,需要他人引荐。已经没有了早期的那种豪情万丈,恣意奔放,有的只是困窘﹑忧郁﹑沉闷。
政治上的失败也伴随着生活上的窘迫,在此期间,杜甫不得不靠卖字画和他人接济来维持一家生计,经历过此事件,杜甫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唐明皇的好大喜功,有了更加清楚认识。同时求仕的失败,生活上的困苦不堪忍受,再加之自己背井离乡来到长安,亲人骨肉离散,使得杜甫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也有了后来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诗的前四句他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指自己年龄渐大,越来越笨拙,代指依旧在野,并未谋得一官半职,一事无成。就算自己一身愚钝,但自己偏要去做稷和窃这样的贤人。这四句这四句既凝结着自己在长安的十年辛苦遭遇,又表达着自己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愿意去为国效力,诗歌里流露出的那种苦闷,怀才不遇,矛盾的情感一起迸发出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生逢尧舜君,不忍便诀别。”这四句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懑,在诗文倾诉了自己的感受,但自己仍然初衷不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君主甘心奉献。归根结底,是一种对国家刻骨铭心的爱和矢志不移的忠诚。此时的杜诗感情抒发开始有含蓄凝练,回旋低沉之感。
四川省武警警官学院 610213
杜甫自幼便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追求,但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入仕做官,只有入仕从政才能跻身于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政治夙愿。否则,就算有在多的治国安邦良策,满脑子政治思想也是枉然。再加上当时士子们可选择机会不多,要么入仕为官,要么进入他人幕府充当幕僚,再或者就是售卖字画为生(杜甫后来也确实以此为生),但远远不够维持生计。杜甫走上仕宦道路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政治抱负的需要。
杜甫自幼便受家学熏陶,其祖父是是初唐文章四友最为杰出的一位。他在《进雕赋表》中曾写道“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視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足以看出杜甫对杜审言的崇敬以及受影响之深,祖父自幼的培养和耳濡目染的影响,自然对早期杜甫诗歌的风格产生了影响。例如,在杜审言《南海乱石山作》“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此两句诗境界开阔,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杜甫早期豪迈诗《望岳》与这首诗风格何其相似。另外,杜审言在诗歌的形式,风格,思想内容方面都对早期“杜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杜甫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国家繁荣,社会太平,游学之风盛行,大诗人李白,高适都曾过游学经历。杜甫本人身体强健,有过人的精力,他在《百忧集行》中写道“忆惜十五心赏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理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再加上年少时的杜甫拥有豪迈不羁的天性“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这一切条件促成了杜甫的少年游学。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开始了他的壮游,在吴越大地,杜甫游览了江南美景,感受了旖旎的风光,凭吊了古冢荒台,那些曾经只能得于书本之上的景象,如今尽收眼底,这令杜甫难以忘怀。而放荡齐赵的裘马轻狂生活,更加舒张了杜甫豪迈不羁的天性,领略到了祖国各地的瑰丽景象,启迪了他豪迈的心性。在这期间,虽有洛阳科举(735年)的失败,只不过很快被杜甫优越的家境,少年的豪情所掩盖。
长安十年是杜甫诗歌创作走向广阔现实主义道路的里程碑,也是其仕途失意往下看的结果。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前往长安求仕,在此之前,其父杜闲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去世。杜家逐渐式微,身为家中长子,而且业已成家的杜甫成为一家的希望所在,就这样,背负着复兴家族荣耀,怀揣着满腔政治抱负,为了一家老小生计的杜甫走向长安,开启了自己的求仕做官的道路。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差距,在长安的十年,对于杜甫来说是苦闷的﹑忧愤的。玄宗皇帝在执政后期,贪图享乐,骄奢淫逸,闭塞视听,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为相。李林甫为了培植自己的党羽,把持朝政,在数次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中徇私舞弊,使得无一人中举,时李林甫向玄宗谎称“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为朝廷所用,玄宗竟听之任之,在几次大规模的征举中,杜甫也在其列,很不幸的成为了这场政治闹剧的牺牲品。
科举考试的失败使杜甫的政治热情遭受到了打击,他在《上韦左相二十韵》中发出“才杰具登用,愚蒙但隐沦。”的感慨。一路不通,便走他途,坚定的政治信念,满腔的政治热情使得杜甫不得不抛弃“独耻事干曷”的人格自尊 , 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去趋炎附势于那些权贵的门下。在这一时期,杜甫写了大量的功利投赠诗,例如《入奏行赠西山检查使窦侍御》﹑《赠翰林张学士均》﹑《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等诗来期望自己通过投赠谋得一官半职。但我相信此时杜甫的心情是苦闷的,例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写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开篇便用“纨绔”和“儒冠”做对比,质疑读书的用处,自己读书多年,现在落得还不如纨绔子弟。而且把自己的身段放的很低自称“贱子”已没有了早期的那种自命不凡。“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两句形象细致的描写了自己寓居长安的辛酸苦楚和处事艰难。为了获得权贵的推荐和赏识,自愿放下文人的清高与自尊,追随他们鞍前马后,换来的也只有一些残羹剩饭,没想到满腔抱负的自己竟沦落至此,心中充满了悲愤与辛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自己想像大鹏鸟一样飞向天空但却中途垂翅,想要像鲤鱼一样越过龙门但却不能纵身远游。表明了自己壮志未酬,需要他人引荐。已经没有了早期的那种豪情万丈,恣意奔放,有的只是困窘﹑忧郁﹑沉闷。
政治上的失败也伴随着生活上的窘迫,在此期间,杜甫不得不靠卖字画和他人接济来维持一家生计,经历过此事件,杜甫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唐明皇的好大喜功,有了更加清楚认识。同时求仕的失败,生活上的困苦不堪忍受,再加之自己背井离乡来到长安,亲人骨肉离散,使得杜甫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也有了后来千古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诗的前四句他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指自己年龄渐大,越来越笨拙,代指依旧在野,并未谋得一官半职,一事无成。就算自己一身愚钝,但自己偏要去做稷和窃这样的贤人。这四句这四句既凝结着自己在长安的十年辛苦遭遇,又表达着自己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愿意去为国效力,诗歌里流露出的那种苦闷,怀才不遇,矛盾的情感一起迸发出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生逢尧舜君,不忍便诀别。”这四句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愤懑,在诗文倾诉了自己的感受,但自己仍然初衷不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君主甘心奉献。归根结底,是一种对国家刻骨铭心的爱和矢志不移的忠诚。此时的杜诗感情抒发开始有含蓄凝练,回旋低沉之感。
四川省武警警官学院 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