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薯是邹城市丘陵山区传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甘薯保健功能的认识,适口性强的鲜食甘薯倍受人们青睐,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甘薯种植逐渐由淀粉型向鲜食型转变,因此种植鲜食甘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鲜食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品种杂而乱 很多农户为了让自己种植的鲜食甘薯特色化,不考虑品种的商品品质优劣、综合抗性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盲目引进“新、稀、特”鲜食甘薯品种,出现了有产量、无市场,或者有市场、无产量的被动局面。鲜食甘薯品种的杂乱现象,导致其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展鲜食甘薯市场的瓶颈。
2. 耕作质量差 鲜食甘薯产量与土壤的关系极为密切,块茎的形成与膨大均在土壤中完成。适宜的耕作深度是鲜食甘薯丰产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产中,种植者多采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耕耙,土层较浅、耙地不彻底、土层通透性差,不利于甘薯的形成与膨大。在邹城甘薯种植区多采取“不种不耕”方式,很难通过冻垡、晒垡实现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致使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以及病原孢子增加。
3. 施肥不合理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鲜食甘薯的块茎膨大除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层外,施肥也至关重要。合理施肥不仅满足鲜食甘薯地上、地下协调生长的需要,也是增加鲜食甘薯综合抗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因子。但很多种植户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在肥料使用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致使土壤结构失调、板结、通透性差、土传性病虫害发生等,严重影响了鲜食甘薯安全生产及其商品品质的提高。
4. 农药使用不合理 由于鲜食甘薯商品品质好,害虫特别是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茎线虫、蛴螬等)较淀粉型甘薯为害更严重。有些种植户为防治害虫为害,盲目使用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大量频繁使用,不仅造成害虫抗性增强,其天敌也被大量杀死或杀伤,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地下害虫对甘薯的为害更加严重。此外,用药量及用药次数增加,常常导致鲜食甘薯中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了鲜食甘薯的食用安全。
5. 管理技术相当落后 近几年虽然推广了高剪苗、黑色地膜覆盖免翻秧、科学化控、配方施肥等技术,但种植户由于受固有管理习惯影响,对新技术接受慢,直接影响了鲜食甘薯产量的提升。
6. 交易市场不健全 鲜食甘薯交易市场没有与种植面积同步。种植者市场意识不强,销售渠道以随机小商贩收购为主,销售上处于被动局面,没有定价话语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其种植效益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市场创新意识不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鲜食甘薯规模化发展。
7. 贮藏技术不够完善 2015年至2016年的鲜食甘薯市场调查表明:鲜食甘薯平均销售价格,10月份0.95元/千克,12月份1.5元/千克,翌年3月份3.0元/千克,最高销售价与最低销售价相差215.79%。鲜食甘薯贮藏是实现周年供应获得较高种植效益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贮藏设施不完善以及贮藏技术不完备,种植户对鲜食甘薯贮藏积极性不高,致使高产与高效不同步。
二、鲜食甘薯发展对策
1. 调整种植结构,实现鲜食甘薯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鲜食甘薯适应范围广,具有耐旱、耐瘠、产量高的生物特性,扩大其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品种、产量结构,完善贮藏设施。通过培训,增强种植户市场意识,提高生产管理及贮藏技术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培养鲜食甘薯种植大户、贮藏大户、销售大户,形成政府扶持撬动,专业户、能人带动,从而实现分户种植、规模发展的生产格局。
2. 适应市场需求,选种优质高产品种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立足本地鲜食甘薯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鲜食甘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鲜食甘薯新品种,让品种效益最大化。如2014年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试验的鲜食甘薯新品种—济薯26,平均每亩产量达3863.7千克;2015年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平均每亩效益达4630.50元;2016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占鲜食甘薯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
3. 实行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提高产量、节约资源、减少化肥污染的生产技术措施之一。依据生产100千克薯块需要吸收纯氮4~5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钾7~8千克,其中钾:氮:磷为1∶0.6∶0.5的需肥特点实行配方施肥。在邹城市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亩需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如鸡粪、羊粪等)4000~5000千克,干燥的草木灰250千克,46%尿素10千克,64%磷酸二铵12千克,50%硫酸钾20千克,结合开沟,将肥料集中施在垄下,平衡土壤养分,促进甘薯地上与地下协调生长,培肥地力,从而实现藏粮于地。
4. 引导种植户使用生物杀虫剂 种植鲜食甘薯,常见的害虫有蛴螬、金针虫、茎线虫等,主要病害有黑斑病、黑痣病等。在鲜食甘薯病虫害防治方面,应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如采用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放线菌防治茎线虫、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蛴螬,使用木质素菌肥防治黑斑病、黑痣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鲜食甘薯病虫害生物结合物理防治技术的推广,能够规避农药残留,确保其食用安全,为进一步拓宽鲜食甘薯国内、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鲜食甘薯是易于管理的高产作物之一,针对种植户管理比较粗放、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的问题,结合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种植户鲜食甘薯生产管理技术,如开展规范化育苗、高剪苗栽培、黑色地膜覆盖免翻秧、科学化控、科学贮藏等技术培训。巩固完善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薯示范园建设,以技术引领、示范园带动的方式,全面提升鲜食甘薯种植户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6. 完善鲜食甘薯交易市场体系,做大做强鲜食甘薯产业 做好市场整合,在鲜食甘薯主产区建立鲜食甘薯交易市场,采取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植一批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鲜食甘薯经营户或经纪人,让他们做大做强,进一步延长鲜食甘薯销售半径,成为防止鲜食甘薯销售价格大起大落的“定海神针”。
7. 做好鲜食甘薯贮藏,实现周年供应 鲜食甘薯地下贮藏窖的做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扩大单窖贮藏规模,做好贮藏窖的温湿度调节,实现地下贮藏、地上育苗的结构布局。鲜食甘薯通过贮藏不仅能够提升自身价值,还可以实现周年供应。
一、鲜食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品种杂而乱 很多农户为了让自己种植的鲜食甘薯特色化,不考虑品种的商品品质优劣、综合抗性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盲目引进“新、稀、特”鲜食甘薯品种,出现了有产量、无市场,或者有市场、无产量的被动局面。鲜食甘薯品种的杂乱现象,导致其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展鲜食甘薯市场的瓶颈。
2. 耕作质量差 鲜食甘薯产量与土壤的关系极为密切,块茎的形成与膨大均在土壤中完成。适宜的耕作深度是鲜食甘薯丰产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产中,种植者多采用手扶拖拉机进行耕耙,土层较浅、耙地不彻底、土层通透性差,不利于甘薯的形成与膨大。在邹城甘薯种植区多采取“不种不耕”方式,很难通过冻垡、晒垡实现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致使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以及病原孢子增加。
3. 施肥不合理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鲜食甘薯的块茎膨大除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层外,施肥也至关重要。合理施肥不仅满足鲜食甘薯地上、地下协调生长的需要,也是增加鲜食甘薯综合抗性、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因子。但很多种植户为了获得短期利益,在肥料使用上“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致使土壤结构失调、板结、通透性差、土传性病虫害发生等,严重影响了鲜食甘薯安全生产及其商品品质的提高。
4. 农药使用不合理 由于鲜食甘薯商品品质好,害虫特别是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茎线虫、蛴螬等)较淀粉型甘薯为害更严重。有些种植户为防治害虫为害,盲目使用农药,特别是剧毒农药的大量频繁使用,不仅造成害虫抗性增强,其天敌也被大量杀死或杀伤,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地下害虫对甘薯的为害更加严重。此外,用药量及用药次数增加,常常导致鲜食甘薯中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了鲜食甘薯的食用安全。
5. 管理技术相当落后 近几年虽然推广了高剪苗、黑色地膜覆盖免翻秧、科学化控、配方施肥等技术,但种植户由于受固有管理习惯影响,对新技术接受慢,直接影响了鲜食甘薯产量的提升。
6. 交易市场不健全 鲜食甘薯交易市场没有与种植面积同步。种植者市场意识不强,销售渠道以随机小商贩收购为主,销售上处于被动局面,没有定价话语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其种植效益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规模较大的种植户市场创新意识不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鲜食甘薯规模化发展。
7. 贮藏技术不够完善 2015年至2016年的鲜食甘薯市场调查表明:鲜食甘薯平均销售价格,10月份0.95元/千克,12月份1.5元/千克,翌年3月份3.0元/千克,最高销售价与最低销售价相差215.79%。鲜食甘薯贮藏是实现周年供应获得较高种植效益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贮藏设施不完善以及贮藏技术不完备,种植户对鲜食甘薯贮藏积极性不高,致使高产与高效不同步。
二、鲜食甘薯发展对策
1. 调整种植结构,实现鲜食甘薯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鲜食甘薯适应范围广,具有耐旱、耐瘠、产量高的生物特性,扩大其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品种、产量结构,完善贮藏设施。通过培训,增强种植户市场意识,提高生产管理及贮藏技术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培养鲜食甘薯种植大户、贮藏大户、销售大户,形成政府扶持撬动,专业户、能人带动,从而实现分户种植、规模发展的生产格局。
2. 适应市场需求,选种优质高产品种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立足本地鲜食甘薯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鲜食甘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鲜食甘薯新品种,让品种效益最大化。如2014年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试验的鲜食甘薯新品种—济薯26,平均每亩产量达3863.7千克;2015年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平均每亩效益达4630.50元;2016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占鲜食甘薯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
3. 实行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提高产量、节约资源、减少化肥污染的生产技术措施之一。依据生产100千克薯块需要吸收纯氮4~5千克,五氧化二磷3~4千克,氧化钾7~8千克,其中钾:氮:磷为1∶0.6∶0.5的需肥特点实行配方施肥。在邹城市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亩需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如鸡粪、羊粪等)4000~5000千克,干燥的草木灰250千克,46%尿素10千克,64%磷酸二铵12千克,50%硫酸钾20千克,结合开沟,将肥料集中施在垄下,平衡土壤养分,促进甘薯地上与地下协调生长,培肥地力,从而实现藏粮于地。
4. 引导种植户使用生物杀虫剂 种植鲜食甘薯,常见的害虫有蛴螬、金针虫、茎线虫等,主要病害有黑斑病、黑痣病等。在鲜食甘薯病虫害防治方面,应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如采用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放线菌防治茎线虫、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蛴螬,使用木质素菌肥防治黑斑病、黑痣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鲜食甘薯病虫害生物结合物理防治技术的推广,能够规避农药残留,确保其食用安全,为进一步拓宽鲜食甘薯国内、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鲜食甘薯是易于管理的高产作物之一,针对种植户管理比较粗放、高产与优质矛盾突出的问题,结合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种植户鲜食甘薯生产管理技术,如开展规范化育苗、高剪苗栽培、黑色地膜覆盖免翻秧、科学化控、科学贮藏等技术培训。巩固完善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甘薯示范园建设,以技术引领、示范园带动的方式,全面提升鲜食甘薯种植户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6. 完善鲜食甘薯交易市场体系,做大做强鲜食甘薯产业 做好市场整合,在鲜食甘薯主产区建立鲜食甘薯交易市场,采取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植一批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鲜食甘薯经营户或经纪人,让他们做大做强,进一步延长鲜食甘薯销售半径,成为防止鲜食甘薯销售价格大起大落的“定海神针”。
7. 做好鲜食甘薯贮藏,实现周年供应 鲜食甘薯地下贮藏窖的做法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扩大单窖贮藏规模,做好贮藏窖的温湿度调节,实现地下贮藏、地上育苗的结构布局。鲜食甘薯通过贮藏不仅能够提升自身价值,还可以实现周年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