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ise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近期的听课,发现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是虔诚的“听众”。课堂上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能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很多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切身体验:在前几年的语文考卷中,大部分都有这样的题目:针对短文的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结果很多学生面对此类题型束手无策,学生的失分率极高。对此,很多教师也是扼腕叹息,感叹现在的书难教!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教师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扼杀了学生的提问能力,泯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漠视“问题意识”是因为存在下列两点原因:
  首先,教师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师道尊严”影响,教师被演绎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是完美的先知先觉。虽然近代教育对“师道尊严”进行了形式上的批判,但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并没有从根本上颠覆它在教师心中的统治地位。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致使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传播知识历来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如果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生什么问题,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就完成了任务。这种做法实质上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回答更贴近“标准答案”,更符合教师的预设;而教师潜心研究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提问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更能体现自己的提问艺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课堂上只要学生回答出教师所预设的标准答案,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殊不知,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味热衷于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就无暇对所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了!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创造十分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使课堂上充满亲情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有偏差,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是老师或其他同学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尊重他们的人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提出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因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二、让学生在好奇的探索中产生问题,让学生多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从而进一步产生追根寻源的欲望。对于小学生从小就要培养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筋。教师可举出大家所熟悉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等,启发学生平时多注意留心观察,知道处处皆有学问的道理。
  另外,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就应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就会常常欣慰地听到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问题
  当教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作为新课程标准下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具有问题意识,学会提问,敢于提问的人,才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的合格人才,这才是21世纪所期待的教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展开教学的前提。通过对一节示范课的赏析,感悟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  关键词:认知起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常见的四种作文开头的方法,即“开门见山式、修辞添彩式、情景渲染式、题记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作文开头常见的四种方法。  三、教具学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元代乔梦符曾提出“凤头、猪肚、豹尾”的好文章标准。  “凤头”意即文章的开头如凤凰的头一样。而凤凰这种传说
有这么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说的是中国老师、日本老师和美国老师怎样教孩子画苹果的故事。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主要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  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
摘 要: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都造成了小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并且低段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若教师只是就文字而文字地组织古诗教学,那将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过程。面对这样的两“难”问题,从古诗、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教学入手寻找解决的切入口,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对“如何合理采用‘诗画套餐’的古诗教学策略,以促使低段学生乐学、易学、自学
摘 要:“先学后教”导学课堂模式近来被全国各地的教育学家所认可并推广。而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为思想品德课堂实行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领域。“小组合作、质疑导学”倡导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把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案例分析、行为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用一个实际课例介绍了“小组合作、质疑导学”课堂的操作模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创设情境、优化导入、设置疑点、动手实践、开展竞赛,从而激发学生想学数学、好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关键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
《慧人慧语》中说:“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出色。”也就是说,教育就是创新的活动,就是创新的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的发展,就会引起社会的停滞不前。现在是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不仅仅是获得新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有创新的能力。而创新的能力主要來自于教师的引领,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潜质的挖掘。在多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总结了一些实际教学经验,归纳如下。 
摘 要:随着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入,图书馆除了服务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发挥专业特长,为教育教学服务。积极以校本课程为契机,促进图书馆全方位建设。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科结合;图书馆建设  20世纪90年代,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在全国高中学段率先实施素质学分制,引起了社会各界、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发展教育”的办学模式下,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
摘 要:李清照被称为“一代词宗”,真正走近她,需要我们依据她的作品,激发探求的热情。  关键词:李清照;作品;生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对于一个
摘 要:笔者以中央7号文件下发后的时间为脉络,重点对2007年以来北京市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做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主要介绍了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中小学体育课堂日常管理制度建设以及体育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同时,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