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家校共育

来源 :学习与科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更是极具促进作用。家校共育在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显著提高。本文立足于家校共育的内容与意义,并分析当前家校共育的现状,从而针对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促进学校、家庭的良好互动,最大化的发挥教育合力,让广大学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育合力;现状;优化策略
  引言
  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缺一不可。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人生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家校共育是促进孩子成长与成才的首要育人措施。家庭和学校二者之间建构出良好的共育机制,不单有利于教育好孩子,也有利于教育大计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国家未来的人力资源储备。故促成家校共育,凝结家校共育强大力量,已经成為当今社会教育进步的一大表现与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一、家校共育的含义界定
  所谓的家校共育,其实是由传统意义上的家校合作衍生出来的。然而,家校合作多是指教师与家长一起肩负起孩子成长的责任,主要涵盖做好家长、彼此沟通、主动服务、在家研习、参加管理和与社区合作这六大方面,它是现如今家校合作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培养方式遵循过去传统,主要局限于举行家长会议、班主任家访和建立家长代表组织等,如今的家校共育观则寻求发掘其他更高效的合作途径,通过更有效地发挥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之中的教育潜力与教育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培养人才的良好局面。
  对“家校共育”这一术语的概念界定至今并不明确,对它的含义诠释有诸多表达,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故以往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家校共育”在英语表达中,被广泛使用词组的是“parent involvement (parent—alinvolvement)"(家长参与),其他相关的表达还有“parent-participation"(家长加入),"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庭与学校合作),"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合作),"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等,单词组合的不同恰恰表明了这一概念界定的宽泛性。[1]现今社会,家校共育的风潮已经席卷开来,关于家校共育的定义以及涉及到的理念也层出不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家校共育的精准释义将会被罗列。
  二、家校共育的意义
  在欧美教育强国,教育研究者早就对家校共育进行了价值理论研究以及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前苏联享有盛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2] 诸多实践表明,家校共育可以促进教师和家长的良性互动,产生多方面价值,从而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以下几方面就是家校共育主要意义所在:
  (一)家校共育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更好的因材施教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存在而又特别的个体,孩子们的性格、喜好、家庭成长环境都各不相同。教师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就必须要多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如:家里人员数量、家庭背景、家长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情况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除此以外,也让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与维系,这必然会促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家庭、学生家长丝毫不了解,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故教师只有在家长配合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深入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教育,对不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才能帮助学生成才。
  (二)家校共育有助于家长得到指导,更好的教育子女
  根据我国许多省市开展的家校共育的教育实践表明,家校共育在深受学生家长喜爱的同时,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教师普遍是接受过专业教学技能与教育知识理论培养的人才,他们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毫不懈怠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反而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技能与教育理论修养对家长进行悉心的指导。教师们与家长进行了细致长期的沟通与交流,是双方对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之中的动态都有了较好的了解,这就有利于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的开展。这一点,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学生,作用尤为巨大。此外,教师劝导家长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这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家校共育使得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教师对家长的指导也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三)家校共育有助于家校沟通,更好的发挥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拧成一股绳,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致的教育步伐,共同推动学生进步。现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家校共育既是素质教育人文理念的体现,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措施。家校共育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主要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通过学校积极主动的拓展途径,让家长广泛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考核等环节中,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从根本上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教育都是在相互联系中共同发挥着整体的作用,形成一体化的优势,缺一不可。[3]而家庭和学校合作,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是将显性与隐性教育结合的典范,它为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促进功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家校共育有助于减轻教师和家长双方的负担
  《三字经》上有言:“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毫不夸张的说,在任何时候,教师的教育教学负担一直是极其巨大的,家长的育子负担也未减分毫。家校共育这一教育实践对于减轻家长和教师的负担甚为有益。家校共育可以让父母们广泛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使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有个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对教师给予孩子的教育有更多的理解与补充,这在无形之中就减轻了教师教育的压力,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教师、学校关系的和谐。由于家长和教师教育的侧重点往往不一致,家校共育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接受全面教育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长,而家校共育使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优势互补,让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司其职避免教育缺失的危害,也使得教师和家长可以彼此分担教育的责任,联袂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共同体。   三、家校共育的存在的問题
  教师和家长被称为“盟友”,其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成功,故家校共育获得了教师和家长一致认可与广泛支持。但是,家校和学校合作在对孩子共同教育的实践过程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上,仍存在很大的差异。[3]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合作意识欠缺,不相为谋。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完全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举动,更没有实行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他们自己只有抚养孩子的义务,认为教育完全是教师和学校的责任。此外,我国当前的家校共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校共育流于形式
  许多学校经常开展的家校共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召开家长会的简单举措,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传达给家长,针对班上个别不遵守纪律或者是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就会多交流一下,但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如果家长不主动找教师了解情况,教师就会与他们缺乏有效的沟通,疏于对这些学生的关注。由此可知,学校召开家长会,家长是比较被动的,绝大多数家长难以和教师探讨交流教育方法和技巧,也不能从中受益,他们往往只能简单的了解一下自己孩子在校的成绩。故类似于召开家长会这种流于形式的家校共育方式是收效甚微的。
  (二)家校共育缺乏科学性
  从如今的家校共育来看,学生的成绩一直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话题与关注的目标,他们往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学生喜好、学生性格等与学生发展有关的重要因素。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之中,教师和家长缺乏长期具体的科学规划和有效沟通,他们常常只注重学生当下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表现,对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其它方方面面置之不理,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去甚远。[4]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科学性和长效性的缺失,使学生难以在在各个阶段都得到合理的关注与教育,这极其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三)家校共育缺乏支持
  家校共育的开展需要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极其丰厚的资金保障。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水平与教育发展的水平不一致,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家校共育缺乏相应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学校教师在课后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展开教育合作的事宜。学校因为财力受限,常常没有条件创办有效的互助实践渠道。此外,家校共育还需要政策支持,家校共育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疲于应对教学考核量化,使他们在进行家校共育事宜时分身乏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家校共育无疾而终。
  (四)家校共育缺乏协同
  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都抱有极高的热忱,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家校共育的效果微乎其微。究其缘由主要归结于,在家庭和学校共育的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和家长不能齐心协力与有效沟通,他们各行其是,家长在家中只是简单的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教师在学校只是片面的督促孩子认真学,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对话,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毫不知情,教师对学生在家中的其余情形知之甚少。家长和教师缺乏协同的意识,各自为谋,只是单一的关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与上课的表现,这就导致家校共育难以发挥教育合力,致使其收效甚微。
  四、家校共育的策略
  家校共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想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针对前面提到的家校共育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提出了如下改进策略:
  (一)设立家长委员会
  学校在新生入学后,让家长们自发选举一批素质高、号召力强、懂教育并甘愿为他人服务的家长,成立家委会代表。让家长们走入校园,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便能更好的支持学校的教育举措。让家长代表们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方法、目标,并向其他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让学校开展的教育在无形之中向家庭教育延伸。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接受家长监督,满足家长听课的需求,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透明。学校要给家长做好教育思想宣传工作,让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家委会是家庭和学校连接的重要纽带,它不仅使家长的育儿理念日趋合理化与科学化,也使家庭教育的成效取得显助提升。
  (二)充分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作为教师和家长交流沟通的基本途径,家长会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借助家长会,教师能够对家长集中的传达教育理念,交流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还可以准备有关学生家庭教育的资料让家长们学习和探究,如:怎样和孩子交流、怎样对待孩子早恋、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家长会的召开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除了把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汇报给家长,向家长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相关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任务。一定要让家长们明白,希望孩子变得出类拔萃的想法可以有,但对孩子期望不切实际、要求过于严厉的做法是欠妥的,这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沉重;有的家长为了挣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与关注,这种做法必然会让家长得不偿失。在家长会上,教师要给家长传达良好的教育理念,让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示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如果能把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在家长会上与家长互相交流,必定大有裨益。教师也要多引导、鼓励家长们提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疑惑和难处,和家长们一起解决问题。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家长学习新的育儿理念与技巧,提升教育能力,帮助孩子成长进步[5]。
  (三)拓宽家校共育交流渠道
  家校共育平台的构建,离不开家校畅通的交流渠道。而家校的有效沟通交流,是保证家校共育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可以组建好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它们是落实家校共育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其次,组建社区教育协会,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对家长进行指导,为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营造有利环境,把家校共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贯彻到底。再次,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信息时代的成果拓宽家校共育的渠道,让网络信息交流方式跨越家校共育的时空障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造福于家校共育,发挥好校园网、学校通讯软件、微信群、QQ群等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最新状况,大力和家长们探讨教育问题,彼此通力合作的教育好孩子。   (四)家訪与家培相结合
  家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良好途径,是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以及真实信息获知的的重要来源。学校要制定家访制度,硬性要求科任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庭访查,班主任每两年要对学生进行一次家庭访查,探讨分析孩子的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家访内容必须进行记录,并让家长签名,学校要不定期进行抽查。此外,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认真了解学生家庭的相关状况,从而对学生起到一个良好认知作用,以便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助学生的成长。学校应该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要精心设计育儿培训课程,帮助家长学习教育知识与技巧。在开设家长培训课程时,首先要有系统思考,合理安排,落实好短、中、长三期课程,例如:短期课程主要是新生入学的家长培训,中期课程主要是每学年培训,长期课程主要是每学段培训。在设计家长培训学段课程时,必须把孩子当前的身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段要求作为培训课程内容的依据,努力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论知识,学会理解孩子、理解老师、学校,正确引导孩子。
  五、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校共育对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以及国家的重大意义,但它却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任务。要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绝非朝夕之功。家校共育这项教育举措具有反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更是一项需要家长和学校通力合作的长期性任务。只有让整个社会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知,才会让教师和家长产生更深的家校共育意识,才能让教育的征途变得平坦,教育成效才会日益显著。家校共育这剂良方,会让学生身心得到更为和谐的发展,会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也会培养出更多建设国家的栋梁,谱写出民族振兴的伟大篇章。
  参考文献:
  [1]李进忠.走向共同责任的家校合作——国外的经验和我们的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04(07):13-15.
  [2]蔡汀,土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谢维和.家庭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J].人民教育,2015(21):17-18
  [4]何祥国.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2+6.
  [5]沈荣.家校合作共育的若干思考[J].华夏教师,2017(15):9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网络覆盖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进微课程等创新授课方式的条件也越发的成熟。所谓微课程,其实是一种非常灵活多样的微型视频课程制作方式,它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和摄像器材等硬件,搭配各种视频软件、东华软件和后期剪辑处理系统来进行制作,是眼下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创新模式。本文对微课程制作的几种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各界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培训类机构人士制作微课程具有一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各个学科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逐步构建起来,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开始慢慢表现出优劣差异,一方面,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进入系统的学习成为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另一方面,如何正加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逐渐受到学校的关注,利用小学语文教育渗透小学思想教育不失为一种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教育;渗透  从某种程度来讲,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思想教育存在一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班班通”已开始在小学教学中推广运用。运用“班班通”使远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大大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使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融于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关键词:班班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性思维为主转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架起了一座桥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称作活跃学生思维,当电子在外界环境中获得了足够
期刊
摘 要:新课标规定小学英语应从三年级开始进入教学课程,而对于心理成长相对较快的农村学生而言,10岁左右的年纪才开始学习英语已经不能算是起步早了,并且由于农村信息流通差,文化环境相对落后,农村小学生并不能像城市小学生一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大范围地接触英语,这一切因素造成了农村英语教学的三大短板——“底子薄”“起步晚”“环境差”,而口语教学作为全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短板,在这样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条件中就显得
期刊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刚入学堂时德育教育就已经开展。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除此之外,教育领导者还提倡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提升道德品质,做有强道德、高品质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极强的学科,每篇文章中都有很浓郁的德育素材。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到底应
期刊
摘 要:农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词时期。掌握好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无疑会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旨在能为各位同事在教学中发挥参考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  体育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积极探索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开展有效的农村体育教
期刊
摘 要:当前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也尤为关注。数学作为小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提升解题能力,夯实小数基础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题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应用题不仅是考察基础性数学知识,更多的还涉及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作为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性问题,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应该创新对应用题的教授模式,增加教学力度,以达
期刊
摘 要:如今,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到两个孩子,其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同时还需要承担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造成越拉越多的高中生存在明显的心理焦虑问题,特别是在面对考试时这一问题更为明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就针对高中生的考试心理进行探究,希望通过文章的探讨能够解决高中生考试心理问题,这也是成为优秀人才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高中生;考试心理;心理问题;心理调节  前言:一个优秀的
期刊
摘 要: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低年段,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系统记载着大量的表意信息,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审美信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教师把审美教育渗入课堂,带领学生欣赏汉字的美感和意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