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化走向专题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语文课程方面的原有基础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诉求各有差异,各地方、各学校的条件也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教材应在明确体现对每个学生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展现适度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各自情况作出选择,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调整和开发的空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依照这一要求,给予了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权利和空间,从而使教材实现利用优势最大化。
  重庆作为第二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将于2020年秋季,从高一年级起开始使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来概括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使用特点。他认为,统编版教材努力去“守”的,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的优秀成分,是十多年来课改的得失经验,是以往语文教材编写值得借鉴的东西。用好这些资源,吸收这些经验,化为新教材的筋骨血肉,就是“守正”。使用新教材,改革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和更新。特别是课标建议的三大类别,列举了22种文体,高中阶段是无法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的,因此,要遴选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文体,确立重点专题,进行专题学习。
  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涉及面宽;学习任务群是单元组织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都有设计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以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實。
  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任务群要求、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地区的学情,笔者认为,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可以适度从主题化走向专题化,对教材进行适宜的二次开发,创新使用,以达到优化教材和教学的目的。笔者将以必修教材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文章和史传作品”为例,阐述此专题教学的开发过程。
  一、抓好一个点,作为专题学习的切入点
  专题教学的先行者,深圳新安中学吴泓老师认为,专题学习的材料为学生从整体上学习经典、实现“言意互转”“言意和精神共生”提供文本保障,其主要特征为经典型、现代性、整一性和开放性。必修教材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文章和史传作品”的文本特质和任务群要求正好契合了这一特点。而这一单元专题教学具体的学习切入点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教师该如何确定专题学习点呢?根据教材本单元“单元说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要求,笔者主要从生成思想(儒、道思想)和能力培养(说话艺术、刻画人物)两方面着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生成思想为副线开展专题活动,而能力培养的生长点着重放在“说话艺术”上,以“说话艺术”的学习带动人物性格和儒道思想的生成。
  语文学习内容博大精深,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必须首先为专题学习抓好一个点,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才能找到突破口。笔者选取了《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兵”为抓手,分析烛之武出色的说话艺术。
  师生赏析烛之武言辞之妙:
  首先展示态度: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示弱,自然地使秦穆公放松了警惕,以退为进;
  其次分析利害:始终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可以“共其乏困”;
  再次挑拨秦晋:晋国忘恩负义,贪得无厌,会给秦国带来威胁。
  总结:烛之武的言辞立足现实,纵横历史与未来,着眼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情理兼备,步步深入,最终说退秦师。所以,《孙子兵法》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实此文中,这种高超的说话艺术,不仅仅是烛之武一人具有,郑伯、佚之狐(学生戏称“一只狐”)、秦伯、晋侯都是说话的高手,而从他们的说话中,都能透露出他们各自的性格,他们都是大智大慧之人。
  二、拉好一条线,延伸专题学习的主题线
  由点到线,是专题学习的必由之路。在“说话艺术”这一专题下,课堂也由《烛之武退秦师》延伸到单元其他篇目。其他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鸿门宴》,这四篇课文如何统整于“说话艺术”这个点呢?笔者围绕这几篇文章分别设计了一组问题: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的几个弟子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
  2.孔子最赞同谁的想法?他是如何表达的?
  3.“夫子哂之”,这代替说话的一“哂”,引发了怎样的蝴蝶效应?
  4.阅读《论语》中几个弟子最终成就的语句,试从教师说话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二)《齐桓晋文之事》
  1.孟子为说服齐宣王,他从什么话题入手?
  2.为什么孟子要说到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
  3.孟子是如何得出国之本在民,百姓衣食无忧才是王道之本的主张的?
  (三)《庖丁解牛》
  庖丁,一介区区厨师,如何能在梁惠王面前侃侃而谈?
  (四)《鸿门宴》
  1.在这篇文章中,你觉得最紧张的地方在哪儿?
  2.在整个事件的发展中,刘邦哪句话如果说得不当,就可能被项羽杀掉?
  3.文中有众多人物,都有各自说话的艺术。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学生从“说话艺术”入手,基本能厘清人物话语背后的性格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如对“夫子哂之”,这代替说话的一“哂”,引发了蝴蝶效应,弟子们说话一个比一个谦虚,但有的话并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从弟子最终成就看,践行儒家主导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而是一个不及一个,真可谓一语成谶。如对庖丁在国君面前的侃侃而谈,学生则可以思考说话的底气从何而来——那就是过硬的本领,精湛的技艺,可让你成为自己心中的君王,何惧面前的君王!   这一条“说话艺术”的线,让学生有思考、有思想、有见地,学习就会厚实、广阔、博大。
  三、辐射一个面,拓宽专题学习的延展面
  新课标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有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专题学习更是需要开发各类课程资源,成为学习的必要补充。
  学习本单元,还可以拓展与说话艺术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阅读文本《触龙说赵太后》,让学生感受触龙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说话艺术;观看《挑战主持人》栏目巅峰对决的几个辩题,如“说话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理”“好的主持人需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讲好中国故事,内容重要还是方法重要”,从说话的方法层面拓展到内容层面;讨论班级QQ群发生的说话现象,生活中的对话,以及新近发生的网络评论等,探究说话的技巧。
  例如,笔者家庭餐桌上的神对话也可引入学习:
  PPT出示:某天早上出门前顺手把厨房门关了。中午回家,门依然关着。(牛奶放在厨房)
  中午餐桌上的对话。
  我:儿子,早上你喝牛奶没?
  儿子:喝了呀。
  我:那厨房门怎么还是关着的呢?
  儿子(意味深长笑):因为我长了后手的呀。
  (我大笑)
  餐桌上的某人一臉黑线……
  结论:说话注意幽默与潜台词。
  PPT出示:近段时间,某位48岁知名语文教师辞职,引发网络热议。而网友的一则帖子引来一片骂声。
  “一个本土语言教师牛逼哄哄个啥,要狠,在理科上牛一把。”
  结论:说话要注意分寸与对象。
  说话的范围很广泛,如现实中正式场合的演讲、面试、辩论、主持等,非正式场合的现实聊天、网聊、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如何留言等,要把“天”聊活而不是聊死,都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专题学习讲究读写共生,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读的层面已经基本完成,学生也对“说话艺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大致可以提炼出以下的观点:如说话要注意场合、对象、分寸;要多思考,“三思而后言”;要有智慧、幽默,留白(潜台词);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理;既要注重内容,也要注重方法;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这样,学生完成一篇议论文,既有了中心观点,也有了诸多分论点;不仅有了观点,而且有了写作的素材。这样专题学习下写成的共生文,更具有价值。
  孙绍振先生曾言:“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二次开发,孙老先生提到的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此次由主题化到专题化的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读文,还能学会说话,更能学会作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笔者认为,用好统编版教材,将“人文主题”与“专题学习”,“生成思想”与“能力培养”双线并举,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通联:寇玉菊,重庆进盛实验中学校;喻德琴,重庆万盛经开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学校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全科阅读或通过阅讀的学习,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加强阅读环境软硬件的建设,推动阅读课程化、教学化。若无阅读教室,在教室内可置简易书箱、书柜,创建班级图书角。当然,藏书于生也很好,每周或每月交换一次。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搬着凳子,在学校的大树下、花坛边或者空地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讲故事、朗诵诗歌和戏剧表演等活动。学校和班级通过邀请家长进校园进班级,宣传和开展家庭阅读活动,引导家长
我有一个秘密,一个关于寻找快乐的秘密。  你要问我:你的秘密在哪里?  运动告诉你:我的秘密在那里!惆怅时,约上三两个好友,在宽阔的篮球场上畅快地三步上篮、盖帽、远距离投篮、快攻,呀!又进了2分!烦闷时,穿上运动服,戴上太阳帽,拿上网球拍,在烈日下,拍击那笑得灿烂的网球,一个回马拍,再来直线进攻,哇!又赢了!  书籍告诉你:我的秘密在那里!闲暇时,打开一扇窗,捧上几本小书,在悠闲的午后,和那《绿野
对于任务驱动型写作这种表达,虽然在概念上有不同的爭议,但就不可遏制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这已被列为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投入了专门的经费,集中了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各种媒体竞相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据个人所知,目前的进展已经进入深层、细化的阶段,最终研究成果已经可期。  从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来看,几乎全是任务驱动型命题样式。这就为这种题型在考试中的使用提供
有一块石头在深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它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当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同伴时,立刻招来同伴们的嘲笑:“瞧瞧,什么叫心比天高,这就是啊!”“真是异想天开!”……这块石头不去理会同伴们的闲言碎语,仍然怀抱理想等待时机。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石头知道他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对庄子说了。庄子说:“我可以帮你实现理想,但你必须先长成一座大山,这可是要吃不少苦的
一、当下“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状态  (一)“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知识呈现  笔者撷取10余篇重点相关文献,勾勒出当下关于记叙文“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知识轮廓(见下页表)。  表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是:“突转(陡转、蓄势突发、翻转)”“悬念”“误会”“抑扬”“巧合”等五种方法。整体而言:大同小异,名目繁多。  (二)“产生波澜的方法”的教学策略呈现  我们关注一个课例——孙爱霞老师《教学实录》
摘 要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志于立德树人之道,依于核心素养之本,据于现实情境之体,趋于主观、开放之势,鉴于此,在新高考的备考中,我们当强化思维训练,强化语境意识,强化文化传承,强化规范表达。   关键词 新高考;核心素养;备考建议  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落下帷幕,语文卷命题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立德树人,突出核心素养,注重情境化考查、开放性考查,新高考命题未来
【设计理念】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等美好品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学生们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探寻在初中生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落到
19世纪的一个冬天,俄国彼得堡的天气异常寒冷。彼得堡军用仓库管理员向军队发放了崭新的军大衣。官兵们接到这批军大衣后,发现所有的军大衣都没有钮扣。他们非常气愤,于是上告到沙皇那里。沙皇听了勃然大怒,下令要严惩监制军装的大臣。大臣哀求沙皇宽限他几天,以便进行调查。  大臣到了仓库,一看别的军装也都没有扣子。管理员告诉他,军装入库时是有扣子的。为什么军装入库时是有扣子的,而在仓库里钮扣就消失了呢?大臣非
文本的解读能力对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是其上好课的原点基础,如果文本解读不透或者出现误读,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必然是贻笑大方甚至误人子弟。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不以本为本认真地去阅读研究文本本身,而是过多依赖借鉴教参和一些参考资料,在脑子里先入为主,根据别人的阅读体验结论再去理解分析文本、进行教学,最后导致阅读主体缺位。文本解读也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教学
所谓“语基之常”,可以理解为高考试卷中相对“语用之变”而言比较稳定的对情境要求不很敏感的考试内容,像古代诗文阅读、默写,写作能力的考查等。如果说针对“语用之变”需要的是随机应变,那么“语基之常”则是求细求稳。   梳理知识不可少。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期待着去学习更新、更多的内容以提升自己的成绩,恐怕是来不及也不划算的做法。巩固已有知识和学习成果无疑更有效。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