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友人从美国回来,谈到自己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他们把读书当日用品的种种细节。听后,面对当下,有些对比,不禁唏嘘感慨。
清晨,她和先生6点起床。有个15~20分钟咖啡时间,这个时间被她称为IDEA TIME,读书后的主意交流时间。她先生看了一本叫《比喻》的书,说生活中随时都有比喻,而按她以前的想法比喻只有在文字中才会出现,那么,这个咖啡时间,她得到了他的观点。他们家这个清晨咖啡时间,不说杂事,只谈书和主意,以这个能量场开启一天。或者,共读一首小诗,在诵读的过程中聊一些生活心得。后来,她发现,不只他们家,几乎周围的每个家庭清晨都是如此度过,不过不叫“IDEA TIME ”,而是叫别的什么时间。
她在美国生活了多年,这个早间时段已经日常化了,变成十分有规律的东西。
下午3点半,有个休息时间,也叫下午茶时间,15分钟。这个时段,身边的一些朋友常常用来阅读杂志和休闲画册,暖洋洋地放松身心。
周一到周五晚餐后,则是她和先生的精华阅读时间,她先生是医生,晚饭后的阅读以最重要的专业阅读为主,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如此,这个时段用来阅读自己的专业书藉,学习精进,他们再教育的意识很强,这个意识则与年龄无关。而她用这个时段来读英文小说,或者《纽约客》上最好的文章集,对她来说,要过语言关,得用这个时段啃难啃的骨头,彼时,她年愈50,心态依然年轻,说自己在语言上是小BABY。这个阅读时间,他们是在书房夫妻伴读,友人居住的城市冬天很冷,壁炉烧得旺,屋内一片宁静。有时,两人会轻声交流一下,比如先生喜欢阅读科学方面的书,有次读到一本关于“吞咽”的书,觉得很有意思,讲给她听。她感慨,美国人每一句话都是实的,说话、写东西都有理有据,生活讲究规律,与他们热爱阅读科学类的书是有关的。
周一到周五晚上,还有一个床上阅读时间。美国人的床头读物很怪,都是笨重的书,非常难懂,他们称为催眠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他们睡觉很早,友人刚到美国时很不习惯,因为先生都是9点半上床,她说这不是乡下人的习惯?直到后来,她发现朋友们有的是晚上8点半就上床,已形成了规律,在外吃饭如果吃到8点,就开始抬手看表,不能打乱规律,不然影响下一天。他们习惯按生物钟起居,早睡早起。
周六清晨,是他们最重要的“WEEKING MORNING”,这个时段,没有争吵,很平和悠闲。一开始,她并不知道这个习惯,觉得周末了,有些杂事麻烦事正好可以在这个时段倾吐,而先生告诉她,PEACEFUL。这个黄金时段只能用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与个人相关,满足内心需求,ENJOY IT,而不是与家庭相关。他先生或运动或读书,而她,这个时间段用来摆弄她心爱的花花草草、坛坛罐罐,并看一些有关植物的书。她把叶片剪下来,夹在书里,做成标本,并一一做植物笔记。她喜欢用蛋清蘸水擦拭植物叶片,每一片叶子都闪闪发亮。她养了10几种海棠,记录下来源、种植、长叶、开花时间。她说自己有一个癖好,到外面去旅行,或去餐厅吃饭,看到喜欢的花草,就会“掐”一点(不是连株的,而是分枝地掐一点点)带回来种植。有一次去旧金山某酒店,看到很多漂亮的热带植物,最后酒店老园丁一样掐一点,送了她一包。她说带回来的海棠枝开了40朵花。最妙的是掐回来都被她养活,别的朋友来她家,看到好的,也想掐一点带回去,但每每养不活。这让她心疼,她立了个规矩,带回去若养不活,就不能再掐第二次了。我听后跟她说,会养植物的人被称作“绿手指”,不是什么人都适合种植物的,方法一样,但心境不同。就像做泡菜,同样的方法,有人做的泡菜就好吃,被称為“出泡菜的手”。看似简单,最后不在事,在人。
周六的这个时段,她还有最爱的事,摆弄淘来的二手瓷器,查历史、查故事,一个人兴致勃勃沉浸其中,享受这个ENJOY时间。
她说,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阅山、阅物、阅水,这些东西最后都化作了滋养,与你读过的书产生联系,产生互动。
周六晚上,是铁定的FAMILY TIME,平日不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来团聚。
而周日清晨,是有信仰家庭上教堂的时间,这时候,他们只阅读一本书《圣经》。他们家没有宗教信仰,但也有其他类似的组织活动可以参与,比如她参加的一个组织与宗教无关,只要符合7个原则就可参与,比如爱,公平,保护环境,尊重妇女儿童……这个组织周日有不同主题讲座,每个人都可以讲,她说,开始因为英文不好,不敢开口,但有一期主题是花园,她第一次上台用英文演讲,感觉超棒。在这里,她听到了很多真实的个人故事,包括疾病、感情、伤痛、亲情……小而具体,就是讲事情,她切切实实感受了美国人的实在和善于分享。
周日中午,是参加各类活动的人们一起吃饭时间,早午餐,在外面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群体,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哪个餐厅,和谁在一起,可以自由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交流信息。
周日晚餐,刚是最好的朋友晚餐时间,下午4点就开始了。人员固定,一般是4个家庭,夫妻二人不带孩子,纯夫妻会餐。如果其中的一个家庭2周以上的时间没出现,另几个家庭的人就会打电话,关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每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餐厅,有些属于中年人的餐厅,年轻人很少出现。
他们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她先生值夜班和周末值班的日历会在1年前就排好了,2015年就确定了他2016的圣诞节会值班,因为一到节假日大家都要度假,需要提前计划。2016年还未过去,2017年每个人的日历都满了,提前安排是他们的功课。
缝隙时间,比如开车时间,他们都在听书、学习,绝不会把这些过渡时间浪费掉。他们再教育的意识特别强,比如她先生在学中文,这段时间就听中文,而有些人对戏剧感兴趣,也许就在听莎士比亚的戏剧。
他们的小城书店冬天会出现排队买书的人,因为大家像松鼠储粮一样储书过冬。也有网络电商卖书,但只卖二手书,定价有规定,不会对实体书店有冲击,网络电商主要以卖老东西和二手东西为主,价格不会便宜。大家还习惯用明信片去表达些什么,比如参加完聚餐后,第二天早上,会写张明信片插在别人的信箱里,表示感谢。
据一個权威调查显示,纸质书受冲击最厉害的是中国和韩国。她先生来中国后,说,中国好发达,那么多高楼,中国人的电子产品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每个人都在看手机,连卖菜的都会微信付款。
清晨,她和先生6点起床。有个15~20分钟咖啡时间,这个时间被她称为IDEA TIME,读书后的主意交流时间。她先生看了一本叫《比喻》的书,说生活中随时都有比喻,而按她以前的想法比喻只有在文字中才会出现,那么,这个咖啡时间,她得到了他的观点。他们家这个清晨咖啡时间,不说杂事,只谈书和主意,以这个能量场开启一天。或者,共读一首小诗,在诵读的过程中聊一些生活心得。后来,她发现,不只他们家,几乎周围的每个家庭清晨都是如此度过,不过不叫“IDEA TIME ”,而是叫别的什么时间。
她在美国生活了多年,这个早间时段已经日常化了,变成十分有规律的东西。
下午3点半,有个休息时间,也叫下午茶时间,15分钟。这个时段,身边的一些朋友常常用来阅读杂志和休闲画册,暖洋洋地放松身心。
周一到周五晚餐后,则是她和先生的精华阅读时间,她先生是医生,晚饭后的阅读以最重要的专业阅读为主,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如此,这个时段用来阅读自己的专业书藉,学习精进,他们再教育的意识很强,这个意识则与年龄无关。而她用这个时段来读英文小说,或者《纽约客》上最好的文章集,对她来说,要过语言关,得用这个时段啃难啃的骨头,彼时,她年愈50,心态依然年轻,说自己在语言上是小BABY。这个阅读时间,他们是在书房夫妻伴读,友人居住的城市冬天很冷,壁炉烧得旺,屋内一片宁静。有时,两人会轻声交流一下,比如先生喜欢阅读科学方面的书,有次读到一本关于“吞咽”的书,觉得很有意思,讲给她听。她感慨,美国人每一句话都是实的,说话、写东西都有理有据,生活讲究规律,与他们热爱阅读科学类的书是有关的。
周一到周五晚上,还有一个床上阅读时间。美国人的床头读物很怪,都是笨重的书,非常难懂,他们称为催眠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他们睡觉很早,友人刚到美国时很不习惯,因为先生都是9点半上床,她说这不是乡下人的习惯?直到后来,她发现朋友们有的是晚上8点半就上床,已形成了规律,在外吃饭如果吃到8点,就开始抬手看表,不能打乱规律,不然影响下一天。他们习惯按生物钟起居,早睡早起。
周六清晨,是他们最重要的“WEEKING MORNING”,这个时段,没有争吵,很平和悠闲。一开始,她并不知道这个习惯,觉得周末了,有些杂事麻烦事正好可以在这个时段倾吐,而先生告诉她,PEACEFUL。这个黄金时段只能用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与个人相关,满足内心需求,ENJOY IT,而不是与家庭相关。他先生或运动或读书,而她,这个时间段用来摆弄她心爱的花花草草、坛坛罐罐,并看一些有关植物的书。她把叶片剪下来,夹在书里,做成标本,并一一做植物笔记。她喜欢用蛋清蘸水擦拭植物叶片,每一片叶子都闪闪发亮。她养了10几种海棠,记录下来源、种植、长叶、开花时间。她说自己有一个癖好,到外面去旅行,或去餐厅吃饭,看到喜欢的花草,就会“掐”一点(不是连株的,而是分枝地掐一点点)带回来种植。有一次去旧金山某酒店,看到很多漂亮的热带植物,最后酒店老园丁一样掐一点,送了她一包。她说带回来的海棠枝开了40朵花。最妙的是掐回来都被她养活,别的朋友来她家,看到好的,也想掐一点带回去,但每每养不活。这让她心疼,她立了个规矩,带回去若养不活,就不能再掐第二次了。我听后跟她说,会养植物的人被称作“绿手指”,不是什么人都适合种植物的,方法一样,但心境不同。就像做泡菜,同样的方法,有人做的泡菜就好吃,被称為“出泡菜的手”。看似简单,最后不在事,在人。
周六的这个时段,她还有最爱的事,摆弄淘来的二手瓷器,查历史、查故事,一个人兴致勃勃沉浸其中,享受这个ENJOY时间。
她说,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阅山、阅物、阅水,这些东西最后都化作了滋养,与你读过的书产生联系,产生互动。
周六晚上,是铁定的FAMILY TIME,平日不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来团聚。
而周日清晨,是有信仰家庭上教堂的时间,这时候,他们只阅读一本书《圣经》。他们家没有宗教信仰,但也有其他类似的组织活动可以参与,比如她参加的一个组织与宗教无关,只要符合7个原则就可参与,比如爱,公平,保护环境,尊重妇女儿童……这个组织周日有不同主题讲座,每个人都可以讲,她说,开始因为英文不好,不敢开口,但有一期主题是花园,她第一次上台用英文演讲,感觉超棒。在这里,她听到了很多真实的个人故事,包括疾病、感情、伤痛、亲情……小而具体,就是讲事情,她切切实实感受了美国人的实在和善于分享。
周日中午,是参加各类活动的人们一起吃饭时间,早午餐,在外面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群体,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哪个餐厅,和谁在一起,可以自由说一些家长里短的话,交流信息。
周日晚餐,刚是最好的朋友晚餐时间,下午4点就开始了。人员固定,一般是4个家庭,夫妻二人不带孩子,纯夫妻会餐。如果其中的一个家庭2周以上的时间没出现,另几个家庭的人就会打电话,关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每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餐厅,有些属于中年人的餐厅,年轻人很少出现。
他们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她先生值夜班和周末值班的日历会在1年前就排好了,2015年就确定了他2016的圣诞节会值班,因为一到节假日大家都要度假,需要提前计划。2016年还未过去,2017年每个人的日历都满了,提前安排是他们的功课。
缝隙时间,比如开车时间,他们都在听书、学习,绝不会把这些过渡时间浪费掉。他们再教育的意识特别强,比如她先生在学中文,这段时间就听中文,而有些人对戏剧感兴趣,也许就在听莎士比亚的戏剧。
他们的小城书店冬天会出现排队买书的人,因为大家像松鼠储粮一样储书过冬。也有网络电商卖书,但只卖二手书,定价有规定,不会对实体书店有冲击,网络电商主要以卖老东西和二手东西为主,价格不会便宜。大家还习惯用明信片去表达些什么,比如参加完聚餐后,第二天早上,会写张明信片插在别人的信箱里,表示感谢。
据一個权威调查显示,纸质书受冲击最厉害的是中国和韩国。她先生来中国后,说,中国好发达,那么多高楼,中国人的电子产品是全世界最发达的,每个人都在看手机,连卖菜的都会微信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