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美则课堂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对文字的分析与把握,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和事,单从其说话的模式与态度,便能对其做出基本的性格与教养的评判,因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能够直接显露其综合素质。而初中学生在经历了小学的语言基础学习之后,便进入了语言的进一步美化探究与理性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对语言的感知也非常敏锐,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语言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初中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语言探知的兴趣。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语言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规范语言,营造学生语言环境
  初中是学生语言习惯的成型时期,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用语习惯有着颇大的影响,例如,我们在学校偶尔会听到有些学生出口成“脏”,不堪入耳之语脱口而出,已经成为习惯性的口头禅,有些学生却是语出斯文、条理清晰,体现出良好的素养,这便是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规范课堂语言,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例如,七年级上册《社戏》一节课,鲁迅的行文本身与当代的行文就有着些微的区别,如果对鲁迅的文风不是特别熟悉,在读的时候便会出现磕绊的现象,甚至在遇到一些生涩词汇的时候,阅读活动就会受阻。这就是一个可以形成学生规范性语言的大好机会。在课堂教学伊始,笔者先让大家默读一遍课文。在学生默读完成之后,笔者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将每个词的表达与发音都发挥好,让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下鲁迅的行文特点。然后,不让大家各自读,而是直接找几个学生,一人一段,完成《社戏》全篇课文的朗读,并在每一个学生朗读结束后,指出其不足之处。比如,当读到文中“……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身体还康健……”这一段时,学生便根据自己的习惯,将“母家”读作了“娘家”,将“康健”读成了“健康”;在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一起,而况没有空间呢”的阅读中,将“而况”读成“何况”等等。对此,笔者一一纠正,等一轮读完,再次换几个学生,再次完成全文的朗读。这一次,学生们的朗读便注意了很多,只偶尔存在一两处的错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规范课堂语言。这样,即使学生在课下的环境并不是很好,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纠正,从而将规范性的语言带到生活中去。
  二、美化语言,激发学生效仿氛围
  汉字都是一样的,可有些人说出来就是好听,有些人说出来却是泛泛,这便是语言的美化效果所导致的。对初中生而言,美化语言的习惯已经在其学习中初现端倪。但是,因为初中学生的阅读量与文字感知能力尚且有限,所以,往往还不能完成语言的良好美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面临着一定的难度,便不愿意去尝试美化语言。因此,作为教师,便要学会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美化语言,并利用美化后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效仿能力。
  例如,有一次作文课,笔者给出的是话题作文“高度”,有同学在作文中举李白的例子,来论证真正的高度是灵魂的高贵,而不是位高权重。他在作文中这样写:李白虽是一个文人,却有侠士的感觉,并且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热爱着自由。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非常符合语言的规范,但是在语言美化上,显然还不够。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去思维。首先,让学生对他想要表达的几个意思进行全局统筹。学生指出:他是文人,具有很强的侠义心,不畏权贵,崇尚自由。然后笔者又问:在这些特点中,文人和侠义心、不畏权贵和崇尚自由各自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因果关系。而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去回忆李白的诗句中,哪些能表现出这些特点。最后,让学生在笔者的提示下,完成了这句话的美化,最终成文为:李白以一介文人之身,却拥有飒沓如流星的侠士风范,不畏权贵,宁愿放浪形骸于江湖之间,也不愿屈了文人的气节而摧眉折腰事权贵。经过美化,文章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也纷纷通过类似的分析统筹的方法对自己作文中的语言进行美化,并且气氛越来越热烈。最后,大家的情绪都投入到了这个意境中去。那次的作文,单就行文方面而言,是极为成功的。
  美化语言不仅仅是要在一些特定的时刻,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把握好语言的美化,让学生时时处于优美的课堂语言环境中,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养成一个使用优美语言的习惯。
  三、创新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规范,并可以通过各种分析与统筹来实现语言的美化之后,下一步,便是要引导学生去创新语言,从而提升其对语言把握的综合能力。这也是语言价值最终的体现之处——实用性。教师要明确一点:学生能够将语言运用自如,并最终形成一种颇具个性化的文风,这才是学语文的最终目的,而并非只是为了考试时拿高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看似对考试“无用”的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对于课本上的《诵读欣赏》里的那些名篇名段,笔者经常利用它们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语言能力。笔者经常让学生对其反复诵读,充分体会其意境,继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意境,来创作一篇小短文。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诵读欣赏》中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为例,笔者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给大家逐字逐句解释并分析其意境及作者的情怀,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讨论,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诗中的意境。然后,在大家的情感都被调动出来并开始深入研究诗的意境的时候,笔者趁热打铁,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根据这首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可以是以作者的身份,也可以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同时,可以进行评析、赏析,而在形式上,也可以随便选用哪一种体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为完成这项任务,笔者给大家详细地解读了这首诗的意境,并通过音乐来让大家体味诗中的情感。最后,大多数学生的小短文都颇为精彩,对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的结合与把握十分到位,而且角度也颇多,各自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多样的。这种创新意识,不管是对学生的作文写作,还是对其生活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都有着极为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是秩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要先讲究其规范性,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化能力。在这两点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在其作文以及日常生活中,最终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曲霞初中(225454)
其他文献
古诗有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意思是,只是拨动了两三下琴弦,还未成一首曲子却先将曲子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则指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此环节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做到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巧妙地设计,消除学生的心理杂念和烦恼情绪,使学生学习注意力迅速集中,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做到满腔热情和饶有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一、
期刊
引导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一门艺术。有效的引导给人如沐春风、渐入佳境的美感。下面笔者以两堂课的引导为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引导艺术。  【案例呈现】  例一:唐老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时,设计了六个角度来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分别是概括事件初识人物、揣度词句感受人物、联系背景体会人格、在离别中感受别样情怀、在回忆中增添勇气、久别重逢诉说离情,在紧凑的引导和答案的硬性呈现
期刊
为了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理念,要求初级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改革。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现教学相长,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动依存关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激发学习积极性,点燃课堂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学生一起做的事就是学习,老师要抓住一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然而由于文字深奥难懂,对于古诗词的深入解读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笔者结合自己《相见欢》的教学实践,借鉴杜甫《望岳》的层次,自远而近,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解读和鉴赏。  一、立足“远望”  杜甫的《望岳》 起笔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远望,他从大处着笔,传神地写出了自己乍望泰山的
期刊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的问题,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讲一节也行,两节也行,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魏书生的弟子和魏老师一样,说话幽默,但在戏言中却说出了我们语文课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够精约。何谓精约?用时髦的字眼说,精约美就是:运用最少的词语去传递最多、最大的信息量。一句话,整节语文课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
期刊
上了多年的语文课,仔细想来,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单纯地注重课堂教学不行,还得多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应的引导,尤其是针对“学困生”。这些学生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只是成绩稍差,属于“学困生”,更应该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富有人文性的课程,关注学困生,摒弃“批评+教育”的方式,多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一、多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  所谓“
期刊
完美的收束可以使乐曲或具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震撼力,或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染力,作文亦是如此。要想写好一篇形神兼备、意蕴深刻的考场佳作,一个完美的結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学生作文的结尾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或画蛇添足,无病呻吟;或拖泥带水,反复啰嗦;或空喊口号,空发议论;或主旨浅显,淡而无味……这些败笔严重地影响了作文的整体效果,使之与高分失之交臂。  把完美的作文结尾说成“豹尾”
期刊
辛弃疾,南宋著名文学家,以词见长,存词600余首,词风刚劲豪放。这一词风或许与他早年起兵抗金的经历密不可分。其实,除为豪放词外,他于婉约词的尝试同样也彰显了他作为南宋大家独具的艺术功力。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和《青玉案·元夕》是他婉约词的两首代表作。这里我们以《摸鱼儿》为例进行赏析。  作者写此词时40余岁,又值1179年的暮春,春残花落,满目伤情,不禁令作者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及自己大
期刊
每次教学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耳畔萦绕着、口中回旋着的都是“清”、“静”、“悲凉”,作者笔下的秋景真是如此吗?对于这个问题,在这一轮的教学中才有了点自己的看法。  一、静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所以在梳理课文时我们习惯列出五幅秋景图,分别是: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和秋日胜果。就秋蝉残鸣而言,许多评者都说有衰亡的气息,若孤立起来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个开首,真真是衰亡
期刊
在全国处于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细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就是不断使教学人文化、智慧化、合理化、精确化,追求教学的品味和境界。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可以使课堂焕发生命力,促进每个学生有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下,本文将就如何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发展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一、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工作伊始,语文指导老师语重心长告诫笔者:面对学生一定要严肃,这样才能镇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