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新者必日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a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之“大”,有广博之义,有年长之义,其实还有高远之义。学习这部书,我们知道,要想将本性中至光至明之德弘扬光大,必须博览群书,方能明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涤除玄览,格去机心物欲。小学修的是人情之练达,可人情练达也容易走向一个极端,那就是阿谀谄媚、曲意逢迎,所以“大学”就像一把戒尺,时时警策着人心。可只把自己修养完善就够了吗?“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帮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推己及人”才是一个大人应做的事。如果说“明明德”是完善自我,新民则是完善他人,民又能新民,最终达到新国、新天下的目标,也就是“止于至善”。所以说儒家的学问永远不是局限在个人的小荣辱、小得失,儒者之心包举宇内。因此我们看到“新民”这一部分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简单的三句话所包含的宏大意旨。
  新自身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盘其实就是洗脸盆,铭是刻在盆上自警的言语。商王成汤认为人心本来是清明的,却被私欲污染了,必须像洗脸一样洗去那私欲,方能使其重归清明。


  这真是极妙的主意!脸是每天都要洗的,一洗脸就看到这番话立即提醒了自己:脸上的污垢可以洗去,昨日留在心灵上的污垢去除了吗?其实我们需要洗濯掉的又何止私欲?任何影响我们做事的负能量不都应该洗去吗?多少人的心灵就是因为背负太多的垃圾而郁郁寡欢甚至得了精神疾患?昨天的种种不快就都随清晨的一盆清水洗去吧,给自己洗一张笑脸,洗一双清亮的眼睛,你就变得如太阳一般崭新了。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二程集》中的话说:“不日新者必日退。”有了日新的自觉性远远不够,还须日日坚持。否则今天进一尺,明日退一丈,还不是更大的倒退吗?从发展的角度讲,不进取就是一种倒退。今日改掉一点过失,明日又改正一个错误,以内心的至诚砥砺自己,以修养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从而保持精神的纯粹与高洁,固守人格的完美与高贵,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快乐又最酷的事吗?这样的人即使可以在肉体上被打倒,精神也会永远屹立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现的是一种革新进取的姿态,是自觉弃旧图新的道德升华。洗礼精神,修炼品德,提升境界,铸造人格,不正应如此吗?
  新吾民
  《康诰》曰:“作新民。”——《大学》
  朱子云:“鼓之舞之谓之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康诰》是《周书》篇名,武王告弟康叔的话。张居正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康诰》说:“百姓们,旧日虽为不善,而今若能从新为善,为人君者,就当设法去鼓舞振作他,使之欢喜踊跃,乐于为善。曾子引此,以明新民之事。”如果说成汤之《盘铭》是帝王对自己的要求的话,那么《康诰》的对象就扩大了,是一大群人,即新的政权周朝对上一个政权殷的遗老遗少的要求——“作新民”。
  革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既是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现实的承担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因此,不应停留在单纯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阶段,而应当以自己创造性的进取精神,确立和发展新的思想,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做一个对历史负责的新人。面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不够,还应变糟粕为精华,变精华为新精粹。
  今天对于昨天来说,是新的;现实对于历史来讲,同样是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振兴、民族的进步,其动力就在于不断的创新。抛弃历史的创新是空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那些刻意而为的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更是一种倒退。
  新吾邦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一个旧邦国,但其因时代的趋势而成为一个新的邦国。”朱子云:“《诗·大雅·文王》之篇。是说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


  推翻殷商政权的周并不是新出现的政权,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为何同为旧邦,殷商腐朽没落了,周却能成为一个新兴的政体并绵延八百载呢?就在于它能不断地革新自己。
  面对客观现实,我们总会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无从摆脱。但是,反观我们的心灵,我们却是自由的,我们可以修养自己,让心灵充盈快乐,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
  人们总是习惯于沉浸在旧有的秩序之内,安于眼前的安逸,不思进取,既局限了自身的发展,也于事业无益。回顾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每一次创新,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方面,都必然引起相应的社会变革。它推动社会前进,也使人类从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走向自由的天地。
  社会唯有创新才能产生不竭的发展动力。只有创新与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历史发展,进而改变人类命运,同时改变创新者自身的命运。
其他文献
这章字数很少,却言简义丰:  神:神灵,神妙。《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里的神形容不测的变化。  “谷神”经常被后世作为道的代称。 不死,比喻变化的不停歇。  玄,幽深莫测;牝,雌性的生殖器,形容道的生殖能力。玄牝,天地万物由道创生出来,又无形迹可寻,所以称为玄牝。  绵绵若存,古人用帛,做布料,织帛之前先得纺线,线是两股组成的,这每个单股就叫“
期刊
在朝在野  鲁庄公十年,齐鲁之间爆发了长勺之战。野人曹刿参与了战役的指挥,并使鲁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对鲁国贵族的评价,也先入为主地成为了人们认识贵族的一把标尺。  实际上,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受到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社会阅历的“肉食者”,不乏雄才大略、志向高远者。齐桓公、晋文公等国君,管仲、晏婴及郑国的子产等贤臣,皆可为代表。但是,贪财好利、
期刊
人生不朽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适应和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
期刊
说辞解词  素食二字在我国的文字历史中由来已久,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的词汇共同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体系。  字以词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之后,那些到如今还能被人们使用的字身上赋予的含义多多少少地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很奇妙的,有的词义范围会扩大,有的词义范围会缩小。不仅如此,有些词在词义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其本来的意义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不再常用,但是它
期刊
虽然素的本意是简单,但是这个世界因为有人的存在、有嗅觉与味蕾的存在,朴素的菜色也很有味道。名家笔下的菜香味儿就像是各家的家常菜,各有各的不容易,也各有各的嚼头。论起把春天的树叶野菜吃的最苦中作乐的,应属刘绍棠,论起吃得最苦的,还是柳芽。  刘家的杨柳味儿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
期刊
朝花夕拾之书  以前年少时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菜根谭》和《论语》都在此列,第一次读的时候满心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书了,可是老毛病一犯就像是溜墙根的小老鼠——撂爪就忘……每每读过之后便抛之脑后,及至再读全无半点印象,至于某章节或可拍案自嘲:“原来是它!”  还记得初读《菜根谭》,约莫是初中时期,全无半点社会阅历可言,读书只是为了炫耀,走马观花翻检一通,出去转了一圈儿发现“竟无与言者”,既然如
期刊
被素食主义者  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美味从来都是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在生长、蔓延。  因为本身带有着禅机、美味、健康的标签,素食与素食观念在近十几年里火遍大江南北。经历了花团锦簇地鲍参翅肚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富贵病”困扰,除了需要遵医嘱用药,许多美味也在健康红灯面前被叫停。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许多拥有着挑剔味蕾的食客不得不忍痛割舍了那些可以大大满足他们身心的甘肥之物。我们常常把这些人戏称为
期刊
给植物浇水的时候,是能听见它们喝水的声音的。  我拿着哗啦啦喷流的水管,站在菜园里,像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分糖吃。  前天北京来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呢?  我说你看,其实这就像北京的天。说北京前些天突然有了难得的蓝天,然后所有人举着相机对着天空,节日一样狂欢,还有人为此命名“昂山素季蓝”。  然后你就觉得这种狂欢与欣喜挺荒诞的,因为那种蓝,早三十年,是常态啊。(当然,我说的不是昂山素季蓝,我
期刊
前两天和房东结伴去山里采挖柴胡,路上跟山民聊天。  房东姐姐问:“网上疯传,3月18日到22日这段时间为补充身体阳气的最佳时期,能冬病夏治、去寒补虚,最好早上11点之前用生姜红枣红糖煮热水给全家人喝。据说这个方子胜过人参和虫草,容易感冒的人一定要喝!这个说法靠谱吗?”  我说:“因人而异,要根据你当时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才能决定。如果你现在可能将感冒发烧或者是有上火的症状,再吃上这么热的东西,肯定吃了
期刊
如果人没有慈悲的心肠,眼前的这世上定会有许许多多的事物销声匿迹。  人的能力是很有弹性的,无论是无力、脆弱还是任性、放纵,都是他们。  如果没有回顾和总结,这个世界会有多可怕,谁也不知道。  有时候,议论是种很厉害的武器,假手血刃、杀人无形又能引发浩劫、翻覆风云。在浩荡的时间与岁月里,这样的一把刀子不仅能凌迟六朝风雨,亦可解剖人心。人心难测最是利器,灵台方寸、斜月三星,心猿一跃、十万八千。越是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