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金砂 菩提禅心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紫砂壶传承数百年,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缺一不可。徒有形式缺少内涵,那便仅仅是器物,而非艺术品;徒有内涵,形式简陋,也就脱离了紫砂壶实用性的本质。“金龟菩提壶”是二者统一结合的产物,高度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 菩提壶;构思;造型;文化寓意
  紫砂壶历经明、清时期兴盛传承至今,在历经千年文化的中华文明史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对于文化艺术体系的形成更是显得短暂,但就是在这500余年的时间里,紫砂壶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并迅速兴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和艺术审美,究其原因,与艺术、实用并重的艺术形态密不可分,它既满足了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基本需求,又具有适合全民大众的高度实用性,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
  1 “金龟菩提壶”的构思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远远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唯有将生活中的细节回归本源地用日常生活的形式表现,作品虽然平和,却高于平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艺术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用心体验真正人生百味、生活点滴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淡然自若的优雅。“金龟菩提壶”(见图1)的构思便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盛夏时节,在禅院中小憩,坐在院中菩提树下,眼中绿叶、婆娑树影、古寺禅院交错,树上金龟子的爬行打破了这一瞬间的安详,成为了一道闪烁艺术的光芒。“金龟菩提壶”从设计制作到捏塑烧成等工序,道道工序层层把关,细致雕琢美轮美奂。为了使整器的造型美最大化,对菩提树和金龟子作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将菩提树的树皮纹路和爬行其间的金龟子畏缩壶身,力求将内心那份平淡闲适展现于一器,高度契合现代人亲近自然的需求,以动态美承托静态美,力求把宁静致远的意境传达到赏玩者心中。
  2 “金龟菩提壶”的造型创作
  紫砂壶的造型丰富多彩,花货多取材于生活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等,尤以各种繁复的装饰搭配各色不同泥料见长,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一类作品。“金龟菩提壶”属于典型的花货,此壶选用优质的原矿墨绿泥,采用全手工制作而成,以菩提树干为原型,但又不是完全照搬,而是通过凝练、加工,凭借艺术改造,综合考虑作品的神韵意境,把菩提树凹凸不平的表皮排布壶身表面,使得壶身在重现菩提树古朴大观自然形态的同时,透露出一种属于现代主义的不规则美学情趣,满足了人体审美舒适度。嘴、把、盖与饱满的壶身浑然一体,壶把如树蔓光洁清丽,把握舒适。瓜柄壶钮嵌在壶盖上端,壶嘴短且小,由一朵菩提花象形而来,花瓣紧紧贴塑壶身,花梗为出水口,斟茶时宛如花中取蜜,茶水也随着心境的变化甘甜怡人。整器最大的亮点在于贴塑壶身上的金龟子,其须、足、斑点清晰可见,形态充满了纯天然的灵性,选料时采用亮黄色的段泥捏塑,与深蓝色的壶体形成冷暖色调的色彩对比,使金龟子的造型更为深入赏玩者内心。
  3 “金龟菩提壶”的文化寓意
  一把优秀的紫砂壶不仅仅要拥有良好的外观造型,更要有引人深思的内涵,以“菩提金龟壶”为例,其以菩提树、金龟子为题,看似是对自然生态的描摹,实则意蕴深远、品味悠长。从宗教文化方面来说,菩提树又名佛树,在佛教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历经多年的修炼,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定之为国树。另据佛经记载,用菩提子佛珠可以无量功德,所以僧侣的佛珠大多数也是由菩提子制成,菩提子便成为了佛教重要的礼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菩提”一词为梵语中B0dhi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常常指豁然开悟、大彻大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六祖慧能也曾有《菩提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意思是对世间万事万物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妄念皆为空性,缘起缘灭自有因果。而壶身点缀的金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财富的象征,具有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将动态的金龟子与静态菩提树两者结合创作为壶艺作品,一方面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另一方面道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清心寡欲,放下心中的执着,享受这一刻的闲适安宁,任财富物欲横流,诸多诱惑,我心当如菩提不动。
  4 结语
  紫砂壶的创作并非朝夕可成,也没有捷径可言,是在长期不厌其烦的基本功练习中逐渐提升的,并对作品加以临摹、思考,增长见识、锻炼手法。“金龟菩提壶”是在总结前辈成型、装饰技巧的前提下,加入自身对紫砂理解的产物,透露出的对禅的思考和理解,也体现出紫砂文化的兼容性和多元性,不失为一件上佳之作。
其他文献
1 砂器的历史溯源  史前陶器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为生活而冶炼、为生存而制作。在众多的陶器之中,有一种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却一直伴随着百姓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砂器。说到砂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靓丽,它没有陶瓷的光洁,也不像铁锅、锡壶那样轻便,但是在中国古代,砂陶在人们的生活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十分发达,煎药用的就是砂陶罐,除此之外还有盛水的陶缸、甑饭的陶甑子、栽
期刊
因茶而生的紫砂壶是举世公认的饮茶茗具,特殊的材质加上实用功能,使得紫砂壶在饮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能够占据一席地位。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有的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紫砂壶的创作在追求造型所表达的纯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讲究内在生动的人文情感,即文化性。紫砂壶艺传承发展至今,一个重要的支柱便是其对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同时,它又在
期刊
宜兴紫砂壶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关于它的历史、它的创造,始终在一代代制壶人捏塑乾坤的双手中进行着。纵观世间的每一把紫砂壶,无不向人们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就像人有人的气质一样,紫砂壶也有着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的表现却并不是单纯地依靠紫砂壶本身来完成的,一方面得益于紫砂陶土天然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则更在于制壶艺人天才的构思创造。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紫砂艺人们在保持茗壶原有实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地融
期刊
一把好的紫砂壶在手里,是会呼吸的,是拥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感受到它的气韵。比如禅意,犹如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禅意作为一个词,已经不能单独从禅和意两个字分别陈述了,其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和境界。在东方,禅意更多偏于与佛教相关的,可以理解为与佛有关的一种意境和意识,其表达形式往往能使人有所感悟。  禅茶一味,紫砂和禅意总是息息相关,如“心经壶”、“莲花壶”、“僧帽壶”等。在紫砂里,我们庆幸以泥见心,去创
期刊
清代文人汪文柏在其《陶器行赠陈鸣远》中讲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便是制作紫砂壶的泥料,此诗便是对宜兴紫砂陶的极高赞誉。紫砂壶经名师巧手造出,不媚不俗、朴讷温娴、短小厚实,为茶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也是收藏家的绝好雅趣。随着历史的进展,紫砂壶已经完全摆脱粗陶器皿的范畴,成为重要的艺术精品,因此,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而言,制出一把壶的标准亦在不断提高,紫砂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沏茶茗具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具有良好的艺术兼容性、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创作来源于生 活中的方方面面,高度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理念,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 紫砂壶;龙、鼎文化;铺砂  中华文明灿烂多姿,品茗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饮茶人尤重茶器,而茶器中又以紫砂壶为最佳,因功能简单实用备受追捧,冠绝于世,清人李渔《杂说》赞之曰
期刊
坐落在丁蜀镇川埠原江南市场的宜兴方井紫砂文化城,弘扬紫砂文化,营造旅游亮点,吸引了众多紫砂艺术爱好者入城创业,推动了我市紫砂产业的发展。市陶协会长史俊棠为此题写“产、学、研结合,人、文、艺交融”的贺词,以资鼓励。  方井紫砂文化城经过3年时间的投资创业,已于去年底投入运营。现有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建筑面积一万三千平米。设计总投资3亿元,分3期完成整体规划,预计2017年全部竣工。方井紫砂文化城集教育
期刊
紫砂壶以造型作为最主要的载体,通过风格各异的形态,展现出紫砂文化深厚的底蕴。自明代中期以来,历代能工巧匠不懈努力,使之成为我国陶瓷艺术中艺术性极高的一个品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又分两类,一类为圆器,另一类为方器,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  圆器,又称圆货,是紫砂壶造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圆器未必浑圆如球,说其圆,是因为其造型主体给人以圆润的质感,因此,圆
期刊
在紫砂创作中,很多时候都会在作品中灌注了我们情感与语言的表达,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又复杂多变。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我们要感知认识它、了解它,然后才是接受它。这一过程,是情感由感性到理性的碰撞,产生个人的艺术认识与风格。所以,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载体,发现与创造艺术,是艺术风格与魅力的体现。  一些转眼即逝的东西,往往令我们难以忘却。一种记忆、一种情感常常能勾起人们强烈的、想要
期刊
紫砂器的形式构成主要表现在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并以造型为主体,装饰相辅相成的方式,呈现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绝代风华。中国人自古以来便酷爱茗饮,茶文化的发展催化了饮茶器皿的更新完善,时至今日,来自宜兴的紫砂壶已成为世人公认的首选茶器,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等亦逐步攀升,古人云“壶里乾坤大”,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寓意和精神内涵,是集俱实用和欣赏的艺术臻品,对世人之影响深远。  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