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财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特有的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分布下,出现了多个大学生同时疯捻一个清洁工岗位的指标,有的大学生宁可一月收入一千多元,也不愿去工资高的非国有部门,但在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每个人都想着进一个国有部门。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非国有企业越来越快地引进高素质人才,每年收益不断创新,相比之前,如果把国有企业的收益折合成净收益(排除国家每年的巨额补贴)后会发现,国有企业在竞争力、活力及后劲方面都不如非国有企业。本文正是立足于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后来阐述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现状,以及今后企业要想迸一步发展壮大应当采取的对策。
  人力资本 国有部门 非国有部门
  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的现状
  当下在中国,人力资本理应与职工薪酬相挂钩,也就是说一个人人力资本存量越高,那么其收入水平也会也高,职务也会相应向上浮动。可我们从历史和现在对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比较后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1994年中国确立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之前人人都抢着进国有部门,因为只要进入了国有部门.那么一辈子不用担心吃穿了,国家社会福利好,所以会出现“一窝蜂”挤进国有部门这一现象。原来在国有部门工作的父母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也塞进国有部门,那时候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农村寒门子弟考出来一个大学生将会是一个家庭莫大的荣幸,但那时候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明显的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上。1994年开始以后,国家鼓励非国有部门发展,给他们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于是非国有部门如雨后春笋,纷纷发展起来。这些企业的收益直接决定企业的存活,所以厂长会想法设法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本企业效益。
  从常理来说,拥有相同人力资本含量的人才在收入上国有部门理应低于非国有部门,因为非国有部门会出很高的薪酬引进人才。但在调查对比分析发现后,国有部门工资明显高于非国有部门,国有部门具有明显的工资优势。原来国有部门比非国有部门有更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同时国有部门也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在国有部门的工资决定中已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有一个方面应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国有部门“共享式”工资决定模式导致高人力资本的报酬率低于非国有部门,而低人力资本的报酬率却显著高于非国有部门,存在过度透支现象。换句话说,“国有部门里的中低学历劳动者享有过高的工资‘溢价’,人力资本价值得到过度补偿,而高学历劳动者人力资本却被人为‘压低’,出现了对人力资本的配置扭曲,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设厂,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等不断创办,这些企业都是以利润为最大化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人地体现在它们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中,从工作经验来看收入,应该是老员工收入高于年轻的员工,可实际上恰恰相反。主要原因就是“后来的年轻工作者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擁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存量,他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现在好多企业一方面不断裁员,一方面却不断招募有能力的人才。那相比较于国有部门,拥有相同人力资本存量的人才收入迟早有一天会超过国有部门的薪资待遇。
  对国有部门发展人力资本的对策
  “在充分尊重国有部门给予员工福利待遇的前提下,引入市场调控工资的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对垄断行业企业职工工资标准发放给予一定标准和管制”合理确定国有部门的收入增长机制,至少与非国有部门持平,降低其福利增长待遇,更多的给予初次分配比重;
  “在国有部门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抑制并消除垄断利润和收入溢价的来源”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能出现收入“溢价”和人为“压低”的现象,激发国有部门劳动者高素质人才的劳动积极性。否则,会出现国有部门人才流失,效益下降,延缓我国经济发展的后果。
  对非国有部门人力资本现状描述与对策分析
  在谈过国有部门之后,我人有必要谈谈非国有部门的发展,虽然说非国有部门可以灵活的制定政策,在激发员工活力和创新力方面比国有部门强上许多,但我们可以看到当下中国的现状,每年国家公务员招生考试和省公务员招生考试都会吸引一大批人参加,还有到了毕业季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想方设法进国企、进央企,很大一部分人很不情愿地才加入非国有部门的行列中。不置可否地说,国有部门确实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上文已经有描述,这里不再叙述。另外非国有部门虽然说工资高,但高工资是与高压力相对应的。国有部门的“吸力”与非国有部门的“拉力”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所以如果非国有部门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后与国有部门相抗衡,那就必须学习借鉴国有部门的优势,如: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给予员工终身保障,让员工感觉在企业感觉很安心;发展本企业的同时做出瞻望性的描述,让人力资本存量雄厚的员工觉得这就是自己以后长久发展的企业。
其他文献
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的基本含义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提出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该报告于1994年再次对原有定义进行了填充和完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部分笼统地称之为内部控制。《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生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
期刊
引言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还能够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控制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内部控制是企业生产管理重要内容,是企业进行自我
期刊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一般译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其主要是我们国家的当局与社会资本为了协作创建都市基本设施工程,或者为供应大众商品或效劳而创建的“整阶段”协作联系,赋予他们特有的运营权利为根基,其主要特性是收益和风险共存,借助于引进市场角逐和鼓舞管束轨制,发扬他们的长处,提升大众商品会效劳的品质和供应效率。要想实施PPP项目必须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勤保障
期刊
引言  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是对学校基本建设工程业务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在合理控制建设投资、完善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对于基本建设工程的投资日益增加,有效提高建設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合理的利用财政资金变得十分重要。高校审计部门作为学校对内部基建工程的监管部门,有必要在传统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审计机制,抓住重点环节,有效提
期刊
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其关键在于物资需求计划的提出与确认,物资供货渠道、采购价格的选择与确认这两点,采购合同签订、验收、付款等因问题较少而不涉及。  物资采购计划确认制度差异  生产部门对物资的需求,是采购计划制定的根本依据。物资采购计划要从生产需求开始,这是国内外企业相同之处,但其后的审核批准程序,国内外企业差异很大,控制效果迥异。  国外企业物资采购管
期刊
环境保护 国内限产 进出口贸易  近几年来,环境保护似成了老百姓所关注热衷的话题之一。而在今年,在进入秋季前,但凡和对外贸易有关的行业都在传一个消息,今年为了环境保护,有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还有水泥行业会进行减产或停产,历时6个月。这绝不是国家第一次在进入冬季前对于某些污染型产业进行产量控制,但是今年的限产时间相较于往年更久,跨越几乎两个季度。  为什么进出口贸易的行业会对国内的相关行业减产或停产
期刊
并购基金对我国企业并购交易的作用  (1)经典案例:金城实业收购朗依制药  此次交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完整高效的并购基金运作流程,交易完成时间段。二是巧妙的配套融资方案,稳定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降低整合风险的同时规避了借壳。三是多层次的收益分配方案,综合考虑更方利益。  1.并购交易过程  本次交易金城医药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向锦圣基金、达孜创投购买其合计持有的朗依制药100%股权,其中拟向
期刊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以来,京津冀地区正成为在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三巨头”。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十三五”的重大国家战略,承担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试验田和创新区的重要任务,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也愈加重要。虽然京津冀三地积极通过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合作、完善金融市场等举措加快了三地金融协同发展的进程,但是仍存在资源分布失衡、发展差距大、竞争大于合作、协调机制
期刊
引言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向全球化、精英化发展,大学生作为全球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自然将成为承担国家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并且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参与成员,因而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关乎全球经济发展及国家发展振兴。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目前世界各国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就业问题较为严峻,再加之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再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目前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期刊
具体研究展开  高校作为一个自组织,它也需要管理。作为高校的主要成果表现形式: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二是吸引有才能的人进入高校服务。前者也是高校的职责。高校给社会传输源源不断的知识型人才,从而保证高校这个系统一直持续运作。倘若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需求,那么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能量的损耗。那么高校如何培养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这与高校的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无关系,也属于后者考虑的范畴。高校在吸纳高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