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归朴于生活和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2010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从而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然而,怎样才能真正发挥生活数学的作用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太强,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太少,而教师的教学观念虽已有很大的转变,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的情况仍然存在,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所以教师的教学意识要彻底转变,不但要树立服务意识,还要树立生活意识,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数学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捕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例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收集家里一年中每月水电费用数据,然后绘制成统计图,让父母能从中清楚地知道哪方面的费用较多,今后需要怎样节省开支。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渗透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品德教育。再例如,学生学习了物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进行礼盒包装比赛,比一比谁包装得美观大方而又省材料。就选择的活动内容来说,因为是学生生活中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所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就活动的意义来说,不但加深了对表面积的进一步理解,更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并通过实践活动感悟到:只有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课堂中生活情景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景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身,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形象的新课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寻找数学题材,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是那么的鲜活。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收集各种酒的标签,然后来讨论哪种酒“厉害”,是怎样知道这酒“厉害”的。从观察讨论酒精度而引入“百分数”,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能看到和摸到。更能使学生围绕酒的“厉害”或“不厉害”自觉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同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在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的探索对象,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创新思维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掌握了用重叠法和数方格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时,我让学生比较学校东西两个操场的大小,产生知识冲突,促使学生要进一步去思考,再次激起探索的欲望。此时,再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应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中摆小方块,在利用小方块拼成的长方形中发现它的长与宽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概括而来,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信心和兴趣。
  3.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巩固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来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教学“统计表”时,可让学生测量并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在教学百分率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学校种植树木情况,再讨论成活率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以生活为源泉,以学生为中心,在各个问题的讨论中,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允许并鼓励对问题的看法和问题解答方法的多样性。
  总之,要想充分发挥生活数学的作用,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能够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要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能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取知识,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使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要能做到以课本为主源,而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匮乏,极大地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注重完善、提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手段,真正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和《一位女士的画像》分别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著名长篇小说。两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伊莎贝尔·阿切尔对“自由”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历来是学界评论的焦点。然而,不同的人生观决定了两人迥异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不同的人生结局。两部作品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昭示:真正的自由是理性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精神的
摘 要: 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中职学生往往感到数学难学,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数学成绩差。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数学 兴趣    中职学生从中考中分流而来,大量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专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
摘 要: 数学的悟性是人们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凭借统摄、类比、想象等手段,触发灵感、引发领会,继而解决疑难的一种能力。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巧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在思疑中启悟;创设猜想情境,诱发学生在想象中寻悟;创设“误”的情境,诱发学生在争论中辩悟;变换思维角度,引导学生在发散中顿悟;强化洞察训练,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感悟等几方面谈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悟性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悟性 问题情境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  1.为学习新的课题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  以处于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例如:在“平方根”一节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已学过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用平方来求它们的面积。反
教师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抓住的三个立足点:立足主体性,引导主动学习;立足独立性,引导自主学习;立足创新性,引导探究学习。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ma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由多种病原及因素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咳嗽、饲料转化率降低以及生长缓慢和死亡率升高等,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在5
首届“中国新闻奖”揭晓了。这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件盛事,一次群众性的新闻成果大检阅。它的结果显示:中国新闻工作者无愧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道德取向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不仪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