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医生”走向家庭不是梦
俗话说:“哪有吃了五谷不生灾的?”因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上医院的经历,但是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倒不是讳疾忌医,而是因为:或医院离家太远,来回不方便;或从挂号看病到付款配药要花不少时间;或为遇不到富有经验的医生而担心;或得的是慢性病,天天跑医院太麻烦;或在医院里好端端的,回家后却疾病大作,令人猝不及防……总之,人们就医有各种顾虑,医院里确有诸多的不便。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除了丰衣足食,还渴望健康长寿。大家很自然地想到:身边能有位医生该多好呀!可是,除了那些总统首相、拳王歌星、商贾富豪,谁能奢望有贴身的家庭医生随时呵护呢?
然而,人们的这一期望已不再是空想和奢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家庭医生正向我们走来。它就是我们未来家庭的新成员——电子医生。科学家预言,不远的将来,具有丰富医学知识、能够迅速提供健康咨询、小巧便携、价廉物美的“电子医生”即将问世,和彩电、冰箱一样,成为我们家庭必不可少的新伙伴。
“电子医生”日趋成熟
其实,“电子医生”并不是新玩意儿。早在20多年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就开始研制工作了。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一门新科学——人工智能。当时,电脑的应用越来越广,一些科学家开始应用电脑来代替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于是设想:如果把优秀医生诊断和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按照人工智能的原理编成电脑程序,那么,电脑不就成了一位不错的医生吗?
但是,人类体质参差不齐,疾病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诊断手段各式各样,治疗药物成百上千,依靠电脑诊治疾病绝非易事。处在“婴儿”时期的“电子医生”只能解决简单而有限的问题。比如,一位名叫“麦新(MYCIN)”的“电子医生”专门了解细菌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它只能有效地进行抗菌治疗。而另一位名叫“安娜(ANNA)”的“电子医生”只擅长用药物洋地黄治疗心脏病。尽管这些机器应用面窄,操作不便,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不能被普及推广,但它们却为“电子医生”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迅速崛起,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子医生”的研制步伐也大大加快了。科学工作者开始在效能高、计算快的大型计算机上进行多种疾病的综合诊治研究;医学电脑专家则把历代名医的治病经验编成程序输入电脑;营养学家也正运用电脑,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分别选用最佳食谱。人们预计,下个世纪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具有广博医学知识的“电子医生”也会悄然登堂入室,施展身手。
服务周到的“电子医生”
正像治疗遇上了新手,当人们把生命和健康托付给“电子医生”时,心中不免嘀咕:“电子医生,你能行吗?”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未来家庭的“电子医生”能担负许多工作呢。
“电子医生”首先是一位很称职的检验员,它能每日为家庭成员进行体格检查。到那时,人们戴在手腕上的多功能手表,通过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会不断自动向“电子医生”的控制中心汇报每人每天的体温、血压、心律情况;安置在卫生间便桶内的隐形粪便采集器,可及时为每人作粪便常规化验,并将结果输入中心;此外,门框上有红外身高探测仪,浴池边有电子体重秤,也会分别向中心汇报每人的身高、体重数据。“电子医生”定时采集这些信息,密切注视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家庭成员某项生理指标接近或超过警戒线,它就会立即发出报警,告诫人们注意休息或及时就医,并自动转入下一程序。
“电子医生”同时又是办事利索、经验丰富的医生,它具有广博的医学药理知识。当“检验员”告诫人们及时就医时,电脑便马上进入诊断、处方程序。比如:“电子医生”检测到一位家庭成员体温偏高,便“通知”他及时就诊。同时“电子医生”进入诊断程序,向他询问是否有头痛、咳嗽等症状。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电子医生”就会立即作出诊断:“你感冒了,请服下列药物。”并打印出患者应当服用的最佳药物和最适药量。
“电子医生”更是一位优秀护士,时刻监督着家庭病员的病情。我们知道,生物体活动时往往伴有生物电活动。心脏搏动产生心电波,大脑思维时会有脑电波。通过患者身上的小探头,“电子医生”可以随时接收电波信号。心脏病突然发作时,它能记下心电图,癫痫病人抽搐时,它会描下脑电波的异常波形。它能毫不疲倦,不分昼夜地观察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还会督促病员按时用药。就连顽皮的病孩也得听从它的安排,因为它已经记下了他睡眠的时间和一天的活动量。难怪人们说:比起真正的护士,“电子医生”更加认真,更有耐心。
家庭“电子医生”还担负着营养师、保健员的责任。根据不同季节和家庭成员不同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电子医生”会合理安排每人每日摄入的营养成分,耐心指导每人每日的运动形式和活动量……
电子医生——未来家庭的新成员,人们企盼着它快快发展成熟,盼望它尽早进入每个家庭。因为,丰衣足食之后,人们更渴望健康长寿!
俗话说:“哪有吃了五谷不生灾的?”因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上医院的经历,但是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倒不是讳疾忌医,而是因为:或医院离家太远,来回不方便;或从挂号看病到付款配药要花不少时间;或为遇不到富有经验的医生而担心;或得的是慢性病,天天跑医院太麻烦;或在医院里好端端的,回家后却疾病大作,令人猝不及防……总之,人们就医有各种顾虑,医院里确有诸多的不便。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除了丰衣足食,还渴望健康长寿。大家很自然地想到:身边能有位医生该多好呀!可是,除了那些总统首相、拳王歌星、商贾富豪,谁能奢望有贴身的家庭医生随时呵护呢?
然而,人们的这一期望已不再是空想和奢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家庭医生正向我们走来。它就是我们未来家庭的新成员——电子医生。科学家预言,不远的将来,具有丰富医学知识、能够迅速提供健康咨询、小巧便携、价廉物美的“电子医生”即将问世,和彩电、冰箱一样,成为我们家庭必不可少的新伙伴。
“电子医生”日趋成熟
其实,“电子医生”并不是新玩意儿。早在20多年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就开始研制工作了。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一门新科学——人工智能。当时,电脑的应用越来越广,一些科学家开始应用电脑来代替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脑力劳动。他们于是设想:如果把优秀医生诊断和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按照人工智能的原理编成电脑程序,那么,电脑不就成了一位不错的医生吗?
但是,人类体质参差不齐,疾病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诊断手段各式各样,治疗药物成百上千,依靠电脑诊治疾病绝非易事。处在“婴儿”时期的“电子医生”只能解决简单而有限的问题。比如,一位名叫“麦新(MYCIN)”的“电子医生”专门了解细菌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它只能有效地进行抗菌治疗。而另一位名叫“安娜(ANNA)”的“电子医生”只擅长用药物洋地黄治疗心脏病。尽管这些机器应用面窄,操作不便,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不能被普及推广,但它们却为“电子医生”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迅速崛起,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子医生”的研制步伐也大大加快了。科学工作者开始在效能高、计算快的大型计算机上进行多种疾病的综合诊治研究;医学电脑专家则把历代名医的治病经验编成程序输入电脑;营养学家也正运用电脑,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分别选用最佳食谱。人们预计,下个世纪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具有广博医学知识的“电子医生”也会悄然登堂入室,施展身手。
服务周到的“电子医生”
正像治疗遇上了新手,当人们把生命和健康托付给“电子医生”时,心中不免嘀咕:“电子医生,你能行吗?”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未来家庭的“电子医生”能担负许多工作呢。
“电子医生”首先是一位很称职的检验员,它能每日为家庭成员进行体格检查。到那时,人们戴在手腕上的多功能手表,通过温度压力振动传感器,会不断自动向“电子医生”的控制中心汇报每人每天的体温、血压、心律情况;安置在卫生间便桶内的隐形粪便采集器,可及时为每人作粪便常规化验,并将结果输入中心;此外,门框上有红外身高探测仪,浴池边有电子体重秤,也会分别向中心汇报每人的身高、体重数据。“电子医生”定时采集这些信息,密切注视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家庭成员某项生理指标接近或超过警戒线,它就会立即发出报警,告诫人们注意休息或及时就医,并自动转入下一程序。
“电子医生”同时又是办事利索、经验丰富的医生,它具有广博的医学药理知识。当“检验员”告诫人们及时就医时,电脑便马上进入诊断、处方程序。比如:“电子医生”检测到一位家庭成员体温偏高,便“通知”他及时就诊。同时“电子医生”进入诊断程序,向他询问是否有头痛、咳嗽等症状。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电子医生”就会立即作出诊断:“你感冒了,请服下列药物。”并打印出患者应当服用的最佳药物和最适药量。
“电子医生”更是一位优秀护士,时刻监督着家庭病员的病情。我们知道,生物体活动时往往伴有生物电活动。心脏搏动产生心电波,大脑思维时会有脑电波。通过患者身上的小探头,“电子医生”可以随时接收电波信号。心脏病突然发作时,它能记下心电图,癫痫病人抽搐时,它会描下脑电波的异常波形。它能毫不疲倦,不分昼夜地观察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还会督促病员按时用药。就连顽皮的病孩也得听从它的安排,因为它已经记下了他睡眠的时间和一天的活动量。难怪人们说:比起真正的护士,“电子医生”更加认真,更有耐心。
家庭“电子医生”还担负着营养师、保健员的责任。根据不同季节和家庭成员不同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电子医生”会合理安排每人每日摄入的营养成分,耐心指导每人每日的运动形式和活动量……
电子医生——未来家庭的新成员,人们企盼着它快快发展成熟,盼望它尽早进入每个家庭。因为,丰衣足食之后,人们更渴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