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小偷总是让人们唾弃和憎恶的,因为他们自己不劳动,却采取违法行窃手段,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可思议的是,在动物王国里,居然也有这样一些“小偷”呢!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每年的春夏季,都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那就是布谷鸟。布谷鸟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其实叫大杜鹃,是杜鹃科中的一种,属夏候鸟,它每年秋冬要飞到印度、中印半岛等地过冬,春天才飞到我国来“生儿育女”。因此它的叫声多为“布谷”音,所以人们把它叫“布谷鸟”。
在我国,还有许多杜鹃,比如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叫声为“快快割麦”或“光棍好苦”)、鹰鹃(叫声为“回贵阳”或“顶水盆”)、噪鹃(叫声为“狗窝”,故人们也称“狗窝雀”)等。不管是哪种杜鹃鸟,每年的春夏季,它们总是从早到晚叫个不停,而且声音很大,听起来很凄厉,所以自古以来有“杜鹃啼血”一说。说它们“啼血”,恐怕只是一纸夸谈,不过它们为什么要一天到晚叫个不停呢?
原来,杜鹃这一类鸟,它们自己不做窝,也不孵卵、不育儿,而是把自己的卵偷偷下在别的鸟窝中,让这些“义亲”鸟来帮它们孵卵、喂雏。这样,杜鹃“无事”可做,便在附近成天叫唤。不过这种叫唤可能是它们呼唤子女的一种行为。因此,小杜鹃被养大到能飞的时候,就离开了养父母,而跟这些真正的父母一起活动了。有趣的是,有些“义父母”居然毫无觉察地孵着,即使孵出来的不是它们自己的雏鸟,也同样尽心尽力地喂育。
所以说,杜鹃鸟可算得上是动物王国里的“小偷”了,而且类似这样的“小偷”,在动物界里,在鸟类、鱼类和昆虫中都有这样一些种类,它们自己不筑窝、不育幼,而且把自己的卵偷产在其他种类的窝中。动物学家把这种“小偷”行为叫巢寄生行为,像杜鹃这样的“小偷”称为寄主,而被“偷”的种类,也就是“让”寄主产卵的就叫作宿主。对巢寄生行为,人们研究得较多的是鸟类。
在鸟类中,约有80多种有巢寄行为,占鸟类总数的1%。它们大多分布在少数几个科里,如杜鹃科(大杜鹃鸟等)、文鸟科(织布鸟等)、拟鹂科(牛鹂等)、响蜜裂科(响蜜裂等)和鸭科(仅一种,为黑头鸭)。
寄主对宿主的选择有时是生活习性与其大致相似的种类,有时是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类,但有时两者在亲缘关系上却相距甚远。大杜鹃是个比较出名的“小偷”,它能把自己的卵偷下在100多种其他鸟类的窝中,可以说是“能偷的就偷”了。
由于是“偷偷摸摸”的行为,所以寄主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产卵速度快,往往是乘宿主外出觅食之机“下手”;如果宿主的卵已孵化,寄主还常常会把这些卵吃掉或扔出窝外。其次,多数情况下,只在一个宿主窝内产一枚卵,下两枚或多枚的较少。再次,寄主的卵会早些孵出来,其雏鸟有扔掉其他鸟卵、雏的习性,而独占义亲饲育。最后,寄主卵的形态特征一般与宿主较接近,但也有許多相差很大的,例如1999年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杜鹃寄生巢中,有一些很相似,而另一些则在卵大小、颜色上都相差很大。
显然,寄生对宿主来说是很不利的,它们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于是,许多被寄生的宿主也有不少反寄生行为,也就是“防小偷”和“抓小偷”。有的看到“小偷”进入其领地,就进行攻击或驱逐。有趣的是,有些杜鹃似乎因为“做贼心虚”,竟也被一些比它还弱的小鸟赶得灰溜溜逃跑呢;有的尽量把窝建得更隐蔽些,要么外出时把卵盖好;有的则能认出寄生卵,要么扔出窝外,要么干脆另做窝,让原来的卵与寄生的卵“同归于尽”。
如此看来,在寄主与宿主之间,就像“警察和小偷”,总是存在着寄生与反寄生的斗争。寄主总是使其“偷”的本领更加高超,而宿主总是使其“防偷”、“抓偷”的本领更加完善,于是在自然选择中,两者的行为都得到了进化,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协同进化”或“共进化”。不过对于巢寄生动物与宿主之间到底是怎样进化的这样一些问题,人们至今了解得还很少,还需要更多地深入研究。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每年的春夏季,都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那就是布谷鸟。布谷鸟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其实叫大杜鹃,是杜鹃科中的一种,属夏候鸟,它每年秋冬要飞到印度、中印半岛等地过冬,春天才飞到我国来“生儿育女”。因此它的叫声多为“布谷”音,所以人们把它叫“布谷鸟”。
在我国,还有许多杜鹃,比如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叫声为“快快割麦”或“光棍好苦”)、鹰鹃(叫声为“回贵阳”或“顶水盆”)、噪鹃(叫声为“狗窝”,故人们也称“狗窝雀”)等。不管是哪种杜鹃鸟,每年的春夏季,它们总是从早到晚叫个不停,而且声音很大,听起来很凄厉,所以自古以来有“杜鹃啼血”一说。说它们“啼血”,恐怕只是一纸夸谈,不过它们为什么要一天到晚叫个不停呢?
原来,杜鹃这一类鸟,它们自己不做窝,也不孵卵、不育儿,而是把自己的卵偷偷下在别的鸟窝中,让这些“义亲”鸟来帮它们孵卵、喂雏。这样,杜鹃“无事”可做,便在附近成天叫唤。不过这种叫唤可能是它们呼唤子女的一种行为。因此,小杜鹃被养大到能飞的时候,就离开了养父母,而跟这些真正的父母一起活动了。有趣的是,有些“义父母”居然毫无觉察地孵着,即使孵出来的不是它们自己的雏鸟,也同样尽心尽力地喂育。
所以说,杜鹃鸟可算得上是动物王国里的“小偷”了,而且类似这样的“小偷”,在动物界里,在鸟类、鱼类和昆虫中都有这样一些种类,它们自己不筑窝、不育幼,而且把自己的卵偷产在其他种类的窝中。动物学家把这种“小偷”行为叫巢寄生行为,像杜鹃这样的“小偷”称为寄主,而被“偷”的种类,也就是“让”寄主产卵的就叫作宿主。对巢寄生行为,人们研究得较多的是鸟类。
在鸟类中,约有80多种有巢寄行为,占鸟类总数的1%。它们大多分布在少数几个科里,如杜鹃科(大杜鹃鸟等)、文鸟科(织布鸟等)、拟鹂科(牛鹂等)、响蜜裂科(响蜜裂等)和鸭科(仅一种,为黑头鸭)。
寄主对宿主的选择有时是生活习性与其大致相似的种类,有时是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类,但有时两者在亲缘关系上却相距甚远。大杜鹃是个比较出名的“小偷”,它能把自己的卵偷下在100多种其他鸟类的窝中,可以说是“能偷的就偷”了。
由于是“偷偷摸摸”的行为,所以寄主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产卵速度快,往往是乘宿主外出觅食之机“下手”;如果宿主的卵已孵化,寄主还常常会把这些卵吃掉或扔出窝外。其次,多数情况下,只在一个宿主窝内产一枚卵,下两枚或多枚的较少。再次,寄主的卵会早些孵出来,其雏鸟有扔掉其他鸟卵、雏的习性,而独占义亲饲育。最后,寄主卵的形态特征一般与宿主较接近,但也有許多相差很大的,例如1999年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杜鹃寄生巢中,有一些很相似,而另一些则在卵大小、颜色上都相差很大。
显然,寄生对宿主来说是很不利的,它们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于是,许多被寄生的宿主也有不少反寄生行为,也就是“防小偷”和“抓小偷”。有的看到“小偷”进入其领地,就进行攻击或驱逐。有趣的是,有些杜鹃似乎因为“做贼心虚”,竟也被一些比它还弱的小鸟赶得灰溜溜逃跑呢;有的尽量把窝建得更隐蔽些,要么外出时把卵盖好;有的则能认出寄生卵,要么扔出窝外,要么干脆另做窝,让原来的卵与寄生的卵“同归于尽”。
如此看来,在寄主与宿主之间,就像“警察和小偷”,总是存在着寄生与反寄生的斗争。寄主总是使其“偷”的本领更加高超,而宿主总是使其“防偷”、“抓偷”的本领更加完善,于是在自然选择中,两者的行为都得到了进化,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协同进化”或“共进化”。不过对于巢寄生动物与宿主之间到底是怎样进化的这样一些问题,人们至今了解得还很少,还需要更多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