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离群”与孙犁“宜散”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孤独的,既有精神上的和者盖寡之孤独,也有因性格中的内倾寡泄而孤独,更有生活中的厌群辟嚣而孤独。有群集的征兆,或将要群聚之时,鲁迅略有不安,内心有些微排斥或拒绝。他说:“我在群集里面,是向来坐不久的。”(《两地书》18页)也就是说,处在人群之中时,鲁迅有怕的感觉;他承认他是群的一员,有群员的责任和义务。至于这责任和义务怎么发挥,可不是群多力量大,群集成大事,他倒是要静静地自我发挥。他的“坐不久”,是感觉群集时的不值及对自我的浪费,还不如早早地退群走掉。“离开了那些无聊人,亦不必一同吃饭,听些无聊话了,这就很舒服”(《两地书》96页)。鲁迅很清楚,群里的人,不光是不舍由头地拉你去坐,坐完了还要吃,吃完了还要聊,聊起来没时没点,没完没了,愈聊愈上瘾,怎么陪得起呀!于是“常常辞谢宴会的邀请”成了“他的习惯”。(林语堂语)鲁迅研究专家李长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鲁迅批判》中,把鲁迅定为-个“离群”的人,他说:“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之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喜欢‘群’。”他处处有对‘群’的恶感。鲁迅厌群聊之“语言无味”,厌“群往吃之”的丑态,厌群无端之消耗,厌群无风之是非。为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享受读书写作之乐趣,鲁迅只得离群了。
   孙犁有“宜散”论,他说:“我以为文人宜散不宜聚,一集中,一结为团体,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影响写作。”这话是孙犁1980年9月答吴泰昌问时讲的,似乎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那时还提倡集体创作,集中谋篇,聚中出成果。孙犁是不喜欢群聚,更不相信闹中会出成果,他谈出了聚则“影响写作”的看法。八年后的1988年10月,孙犁在和郭志刚谈话时再次谈到这个话题。他说:“我一生作文,像个散兵,我从来没有依附过什么人,也没有拉拢过什么人。我觉得,我没有必要那样去做。”孙犁第三次提到这个话题已是十四年后的1994年9月,他在《我与文艺团体》一文中说:“文人宜散不宜聚,聚则易生派别,有派别必起纷争,纷争必树旗帜,有旗帜必有代表人物。”
   鲁迅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的所谓天才,文章的源源不断,就是这么来的。他用了一个“挤”字,像挤牛奶一样,挤出时间。作为耗时最大的群聚、群吃、群喝、群聊、群玩,鲁迅当然陪不起了,为时计只好离群而孤已。孙犁在提出“宜散”论的同时,还提出了“寂寞”论。他说:“文章乃寂寞之道。”又说:“我常常在感到寂寞、痛苦、空虛的时候进行创作。”如果门前车水马龙,室内喧闹纷乱,他很难写出东西。于是他书“谈话莫过五分钟”的告示,置于门桌上。鲁迅说过:人一旦成猛人,便会被包围,突围是很难的。猛人即官人,其实成名人,成名家,成大器是一样要被包围的。包围者要从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等到他们拿到东西,被包围者的时间便被他们拿去了,这是他们最不愿舍弃的。于是鲁迅便“脱群”,孙犁便“宜散”。
其他文献
这是一张曾被外媒传得沸沸扬扬的照片:看似温文尔雅、举止端庄的英国威廉王子侧身而立,在车门前伸出右手的中指,指向前面一群熱情友好的民众。照片发表后,顿时舆论哗然。但很快,这张照片的真实版本出现了:正面朝向的威廉王子伸出来的不是一根中指,而是并拢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三根手指,他当时在告诉民众:“我与王妃马上要生第三个孩子啦!”   仅仅换了一个角度,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相同的事物,只是因为观察
期刊
杂文式微,表现之一,是能发杂文的报刊寥寥无几。   搜肠刮肚写出了杂文,不甘“窝”在案头。酒越酿越值钱,杂文未见得越放越“洛阳纸贵”。   恰巧,读到一篇谈论当下杂文概况的文章,里面谈到了杂文式微,谈到了当下还在发表杂文的几家刊物。我眼睛一亮,哇塞,可找到组织了!   事不宜迟,打开电脑,上“百度”上把一家刊物的名称输入进去,搜到该刊物的“官网”,按“官网”上的地址,将一篇拙作发到了该刊的编
期刊
成都都江堰,灌溉川西,成就“天府”,千古一绝的水利工程,至今名扬天下。游人看江流,探分水,往往忘却造就这一亘古奇迹的两个人: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以及堰旁纪念他们的“二王庙”,特别是刻写庙墙的十二个大字:深淘滩,低筑堰,六字旨,千秋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水利工程重在“深淘”疏浚,减少“筑堰”围堵。这六个字的要旨值得永远借鉴。这同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从导则安,从堙则患,治水治邦皆一体”的上联,
期刊
人的一生,有很多离奇、神奇、蹊跷、诡异的事情,哪怕你绞尽脑汁也琢磨不透。有的说是天意,有的说是命运,有的令人羡慕,有的遭人忌妒,有的让人感叹,有的被骂声“妈妈的”……   其中有一种情形叫南辕北辙。在旁观者看来,一目了然,就像那个赶着马车从南往北走的人一样,别人告诉他走错了,他却怎么也不相信,非但不听,还摆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確。最后到了悬崖边上,想打马回头已经晚了。   比如一个当官的
期刊
时人多数都有自己的偶像,有偶像并无不妥,更何况很多人以科学家、战斗英雄等为偶像,相当正能量。最近听说有些青年人颇以“我的偶像是最牛的,我是最牛的”为信仰,就令人有些担忧了。偶像最牛,我最牛,这种逻辑怎么建立起来的,实在让人摸门不着。如果非要强拉硬扯,或许可以这样推理:我的偶像,重点在“我的”,是“我的”,就不是“你的”;我能选择很牛的偶像,你选择的偶像很渣;你的偶像没有我的牛,你就没有我牛,我就是
期刊
我上网百度了一下,发现显摆这个词的意思是:显示并夸耀;炫耀。也作“显白”。显摆属于方言,意思是喜欢在大家面前夸耀自己;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他以为这么来的一个老婆,只可以藏在家中;这不是什么体面的事,越少在大家眼前显摆越好。”   “这么来的一个老婆”与形式主义一样,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却有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大家眼前老是显摆。形式主义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摆官架子抖官威,生怕别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部队“回归”地方工作。因为想让人家知道,有个叫“孙贵颂”的人,也在这个城市里混饭,正好市里办了一份小报,于是就往那里投稿,先写评论,发得挺顺。两年以后,又尝试写杂文,杂文没人写,报社挺喜欢,每次都将我的文字弄个框儿套一下,以楷体登出来。所以我没费多大劲儿就顺利转型,从此与杂文结缘。   有的朋友在进行杂文创作时,常常表现出一种庄重、高拔和神圣,手里握的那支写杂文的笔,俨然战斗
期刊
“你对价格敏感吗?”   要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十个人的话,估计有一大半的人会笑话我不知魏晋。肯定敏感啊!谁会不敏感?“開门五件事,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涉及价格?没听说“蒜你狠”那会儿,论个往家里买蒜头吗?——剩下的一小半是特别有钱的人,所以可以不敏感。   也是哈,我本人就是一个对价格问题相当敏感的人,这样问“同人”,本身就多此一举。   我喜欢玩木头和石头。青睐的是石头和木头里头的“入流玩
期刊
说起陈佩斯,相信许多人都曾被他在春晚小品中的精彩表演逗得捧腹不止。尤其是他与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条》,令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不久前,一则陈佩斯在家做打卤面的视频火了。视频中,陈佩斯的状态不错,穿着打扮新潮十足,丝毫看不出已是将近古稀之年的人。他说,自己很享受这种“玩物丧志”的生活。   玩物丧志,本谓沉迷于玩好的事物,使人丧失进取的志向。《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也引用于一切被
期刊
前几天去听一个讲座。主讲人是有诸多头衔的著名专家。听讲者以青年人为主,中老年人次之。  平心而论,专家的讲座,因为其渊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和一些名言警句的引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宣讲过程中,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不断,就是明证。   然而我却很少鼓掌。在随着别人鼓掌的时候,也不卖力,手掌没有鼓得生疼,更没有跟着别人喊“好!好!!”,以致引起坐在旁边的朋友诘问:“你为什么不鼓掌?”   我的不鼓掌或少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