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124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仅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的思想感情以深刻的影响。爱国主义既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爱国主义教育溶于每一节课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风云叱咤的爱国主义史诗,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从点、线、面这三个方面改进教学,再现历史的情景,突出情感的作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抓住历史知识的“点”
  “点”,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概括说来,就是要抓住那些閃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的“点”上。首先,我结合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让学生了解邹容从小立志,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在介绍完他的生平事迹后,我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中的一段:“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通过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这样,避免了教材上的简单评说,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原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也有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在介绍陈天化时,我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两个点:一是他“闭门疾书”大声呼吁炎黄子孙要救亡必须反帝,反帝必须推翻这“洋人的朝廷”,他用血泪凝成《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通俗酣畅,言词悲壮,每写到辛酸处,竟是泪珠与笔墨齐下,因而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二是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为维护祖国尊严,他主张立即回国,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我在叙述陈天华以笔作刃,以身殉国这两个细节后,再叫学生齐声朗读教材上摘录《猛回头》的部分内容,从中体验他的拳拳赤子心,一个反帝爱国的勇猛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顿时丰满起来,给学生以强烈感染。正是由于抓住了邹容、陈天华这两个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点”,才使这节课渗透了爱国情,较好地做到了寓教于史。课后,学生们都反映他们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刻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震动,激发了他们立志勤奋学习、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
  二、理清历史知识的“线”
  “线”,指的是历史的基本线索。我每讲完一章节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后,都要围绕其基本线索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线”是由“点”连接起来的。由落实关键点到捋清基本线,可以使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中理清爱国主义这一主线,真正懂得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史。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同时,我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此,我还进行了专题讲述。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功不可没。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一是创立兴中会时期,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建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二是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表现出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三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探索真理,以俄为师,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当然,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聚点成线,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
  三、扩大历史知识的“面”
  “面”,指的是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丰富的物产等,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如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还通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想到一百年前的民主革命志士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悲壮,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开拓知识的广度。因此,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落实点线面为寓教于史提供了具体形式。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历史课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情渗透到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当中去,这样就能避免空洞说教,真正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作者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使用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语文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完善学生自我人格的教学活动呢?  一、导之入境,以我情激他情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提高 初中体育 有效性  现代的有效教学比传统的有效教学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对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体育课堂有效性应表现为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收获明显;教师上课轻松,组织有条理;器材和场地利用率高,无资源浪费。那么,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呢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学习中国”APP与“党政图书馆”这两大政治类数字出版平台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分析总结了我国政治类数字出版平台的创新和发展,并指出目前我国政治图书数字出版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政治类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政治类图书 数字出版 “学习中国”APP “党政图书馆”  政治类图书在图书出版行业地位特殊,它是国家政治思想传播的有效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的比重不容忽视,如何利用课堂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曾就《涉江采芙蓉》一课做了点教法的尝试,欲与同仁切磋。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2》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篇幅短小,但孕育丰富的情感,选自被称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上,都是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为提高教学效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人在从事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诱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并收到了良好效果。近几年,我校根据市场需求增设了机械专业,我一直承担此专业的英语教学工作。下面谈谈我在该专业的英语兴趣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使他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科学教学实践中,实验课堂探究活动经常出现看似热闹,却并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效果。因此,如何让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既离不开学生, 也离不开老师。在实验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内心需求。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 师生互动 有效性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
期刊
摘 要: 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但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还对其它文学文体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当时和现在语文教育与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次古文运动中,韩愈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为这次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对韩愈古文理论的研究,能够为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古文运动提供帮助,同时能够使其更好地运用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上。  关键词 韩愈 古文理论 文以明道  前
期刊
踏着清晨的茫茫夜色,《道德经》便只在眸子里流淌,随风潜入则,润物细无声。  为何道德经?昔有屈原《天问》,这芳草美人徬徨山泽,呵璧问天,始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其实进入道德经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反而是借着非常之名,驾着东来的紫气,萦绕我心,我竟然殊途同归的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何谓道?  道者,其实人心都不陌生,所谓易道,人道,王道……凡是披上上这个后缀的华丽外套,即使俗常的
期刊
近年来,我省话剧小品创作在艺术质量上停滞不前,最根本的原因是剧本创作。没有好的剧本,怎么能排出脍炙人口的、品位高尚的作品?如何提高话剧小品的品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题材新鲜感人才能出奇制胜  要出高品味的作品,题材选择是重要的一环。作品《又是枫叶飘落时》的选材就很新,它通过一对老人对年轻时不幸爱情的回忆,并在现实中又要让他们的孙子、孙女重蹈他们的覆辙的故事,表现了封建桎梏对人灵
期刊
摘 要:企业报,即企业内部刊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介绍公司动态,展现员工风采等企业内部信息为主,是企业内部管理和相互沟通的重要平台,也是传播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内涵与建设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冀中能源集团企业报《冀中能源报》为例,对企业报的功能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提升建议。  关键词: 企业报 《冀中能源报》 传播功能  企业报,即企业内部刊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介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