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笔者有幸观摩了不少优秀公开课,气氛活跃、互动频繁、节奏紧凑是大多观摩课共有的特点,老师的激情感染了孩子,孩子的表达也给课堂增添亮点。可是我也发现大多数公开课课堂上总是教师和几位“精英”在对话,“遍地开花”的现象不是太多,那些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上关注普通孩子的表达呢?
  一、孩子的表达需要我们的鼓励
  我曾经借班上过校教研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并设计了一个复述故事内容的环节。上课时我注意到一个矮小瘦弱、坐在角落的腼腆男生。我让他回答,他站起来后,一声不吭,气氛十分尴尬。还好我没有因为一度冷场而乱了分寸,我相信他能复述几句,只是现在很紧张。我问他现在心情如何,他果然说“很紧张”。我鼓励他:“试试看,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会的我来补充。”出乎意料,他复述了三分钟,虽然声音不高,不太流利,但表达很完整。我想以后他肯定更敢于表达了。我现在任教的班级中也有位学生说话吞吞吐吐的,一开始还不会朗读课文。所以我总是喊他朗读课文,并且轻轻地和他一起读,鼓励他。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树立自信。因此我對学生回答的评价一般是“很好”“不错”“有道理”“还有其他答案吗”“错了,没有关系”等,从不用绝对的、否定性的语言。
  二、孩子的表达需要我们的等待
  有一次观摩《秋天的怀念》一课,教者提出问题:“母亲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第一位女生没有回答出来,教者让她坐下来好好思考。我想,此刻教师是不是应该“学会等待”,给她思考的时间,而不是急于找下一位学生“救场”?不给她静静思考的时间,怎能发挥出她的表达能力呢?
  最近我在讲评《宿王昌龄隐居》时,提出“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问题,特意指名某位平时不爱发言、语文成绩一般的学生回答,她只分析了尾联(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题目下面有注解),我就提醒她“还有其他句子呢”,然后就是等待。虽然课堂出现短暂的空白,但我相信此刻的她一定是在思考(站着回答毕竟是有压力的),最后她还是努力地分析了其他三联。
  又如在赏析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这几句的表现手法时,刚开始学生回答得很艰难。我一边进行引导,一边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补充。尽管耽误了课堂进度,甚至让课堂一度冷场,但这能促成学生新的思维生成,结果学生出色地完成了表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教《鸿门宴》时,有位学生将“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和“备”翻译错了,当时我没有立即评价他的回答,而是静静地等待,给他思考的时间,因为我相信根据平时的文言积累和掌握的语法知识,他一定会——结果如我所愿。尽管他思考的时间过长,耽误了教学进度,但他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做了学习的主人,这是一堂课中最有价值的收获。
  三、孩子的表达需要我们的引导
  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还需要我们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比如,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用“开火车”的形式发动学生讨论“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表现‘我’的心理”;在教《美丽的颜色》时,采用“小组PK”的形式找文中“工作的艰苦和乐趣”具体体现在哪里……我喜欢让孩子站在教室中间或者讲台上回答,目的是拉近距离,减轻表达的压力。对待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教师要多多鼓励,勉励他们积极与同学交流,放大他们的学习成果,循循善诱,逐步打开他们的思维阀门。
  教师应和蔼可亲,精神饱满,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千万不能一副不苟言笑、令人害怕的模样。轻松活泼的开场语是使课堂气氛愉悦融洽的“催化剂”。我在教《十八岁和其他》时,以“调查”学生和父母相处是否融洽、存在哪些矛盾为导入,顿时拉近了师生双方的距离;教《西地平线上》时,先让学生欣赏一组西部风景画,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放松心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调侃,这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撒手锏”。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一位学生将“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错误地翻译成“赵王任命他担任贤大夫,使他在诸侯中不受到侮辱”,我没有责备他,只是笑着调侃道:“赵王真会替蔺相如着想!”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学生也意识到自己刚才没有结合语境来翻译。这样,既能使文言文课堂不至于沉闷枯燥,又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四、孩子的表达需要我们的信任
  有些孩子不敢表达的主要原因是害怕说错或者不会表达,绝不是不能表达。我喜欢在公开课上喊他们回答,因为我相信他们也渴求表现和被肯定,公开课是锻炼他们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只要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也许需要大些),给他们表达的机会(也许时间需要长些)。我在教《白杨礼赞》时提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问题,指名一位同学回答。他很快指出第五节,我没有立即让他坐下来,只是意味深长地问:“就这些吗?”思考了片刻,他又成功地指出还有第二小节和第七小节。相信此刻他对课文的印象深刻无比,无形之中也增加表达的信心。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会太差,只是他们需要的思考空间更大些。还有就是我们不能受教参的束缚,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教师要关注、帮助弱势学生,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对话应该是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的,缺一不可。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了解、关爱他们,要给他们对话的机会。我总是有意无意地让后进生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与他们交流,用意就在于此。还要让学生体验对话的成就感,大力肯定学生多元化的对话,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总之,一堂好课应是人人真思考、人人真体验,人人有想法、人人敢质疑、人人想表达的。
其他文献
情境提问是基于课堂环境进行的教学提问,是教师通过设计教学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类比分析、心理体验的形象化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需要教师要有高超的智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下面以钱梦龙、黄厚江、肖培东三位名师共讲的《愚公移山》为例,谈谈情境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情境往往取材于学生的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教师的分析讲解是课堂的主角,这就出现了以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往往各有侧重,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学有余力,而后进生在一节课中还不能完全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怀。大多数学生因为胆小、缺乏信心而不会主动提问,鲜少参与课堂互动,容易失去学习信心。从老师的角度而言,老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不能兼顾全面;老师的水平又参差
期刊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虽然所占篇幅不是太大,但好的细节描写往往对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事物本质、塑造人物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好比有些文学作品,看完后某些情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了,但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却永远鲜活如初,如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孔乙己“潇洒”地“排出九文大钱”,严监生临终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瞑目等,这些都是作品中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力。因此,本任务群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和业界对“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的确
期刊
语文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言语文字的交流包含“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表达需要有说和写的能力,理解需要有听和读的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体现在这里。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又要注意借助课堂实践。语文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自
期刊
“诗心”就是“诗意的心”,它是“敏感的心”“浪漫的心”“柔软的心”;培养学生的“诗心”,是指教师教会学生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进而学会用一种更高的审美眼光去感受书中岁月、字里乾坤,然后构建独特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实现终生的语文素养教育。这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感恩情怀;对语文学习来说,“诗意的心”更可以提高学生的
期刊
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怕遇到古诗文,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在字词意义、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自然容易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与此同时,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是古人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学习与表达需求,没有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要主动运用新技术营造教学氛围和情境,以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欲望,让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力求有创意”,就是说要写出新意。  但在现实中,许多同学都会遇到作文没有什么选材可写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过着每天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上哪里去找新素材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办法来解决选材问题。  一、选本身就新颖的材料  选择本身就新
期刊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细致观察生活、不会个性化表达、写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经过反思后,我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全在学生。现如今,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几乎已经“沦陷”在作业与题海中,这种单调的生活与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精神需求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只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喜欢学
期刊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总结出了各自的“秘籍”,写作教学已经变得程式化。从短时间来看,学生的作文成绩确实有所提高,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以浪费学生智力资源、扼杀学生创新能力为代价的,会使学生在写作中逐步脱离生活、失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