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当做“焖葱”菜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li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曾祺曾写王世襄焖葱的故事:“有一次有几个朋友会餐,规定每人备料表演一道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道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
  可以想象,写出用筷子一戳红油就吱得冒出来的端午的鸭蛋的汪曾祺先生,他的朋友们在美食上一定也颇有心得,餐桌上一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此看来,靠焖葱胜出的王世襄真是出乎意料。
  为什么出乎意料?
  因为这道菜实在太平淡了。在这么一场“选秀”中,有“冠军相”的应该是那些身上刻着文豪挥笔写下的千古佳句的名菜,或者是有一些波澜曲折的故事、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傍身的珍品,再不济就是需要复杂精细的工艺、珍贵稀有的食材的菜品。而焖葱,就算是较贫困的人家也可以摆上一盘,就算是不识字的老妪也可以焖出一道,它凭什么赢?
  它就赢在它的平淡,因为它平淡而真实,平淡却不平凡,而这,在争奇斗艳的餐桌上更突出、更珍贵。
  菜如此,人亦然。我佩服这道菜没有什么繁琐的工艺致使它失去原本的模样,但我更敬佩烹制这道菜的主人表现的气节,他不惧世俗的嘲讽,敢于捧出自己的真性情——不随波逐流,做一股清流。从这道菜可看出一个人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自己内心世界那片净土的守护。
  而今,太多的人心灵的花園早已荒芜。舞台上靓丽的歌手们华而不实,只注重眼花缭乱的转音高音等技巧,而丝毫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用假唱糊弄观众。网络主播们为了博人眼球,忽视了对真善美的追求,甚至不惜触碰法律底线。他们成了一具具外表光鲜、内心空虚的躯壳。
  焖一下吧。我忽然想说,试试给自己也加一个“盖子”,抛弃那些一夜成名不劳而获的念头,从虚荣浮躁的樊篱里挣脱出来,接受生活与时代的考验。
  余秋雨在一次采访中说,面对网络上的纷扰,他选择不看不听不理会,一心只与书籍为友。他难道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难道不关心自己的声誉?不是,只是他更懂得如何生活,知道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他选择隔绝那些纷纷扰扰想要乱其心智的声音,把自己焖起来,在心中的瓦尔登湖旁修篱种菊。
  如果你我都是一道菜,那么就当这道焖葱,让自己在世间留驻一抹平淡的清白。
  佳作点评
  焖葱,一道简单平淡的菜,却把其他争奇斗艳的菜“全压下去了”,因为它“平淡而真实,平淡却不平凡”。作者欣赏这道菜,更佩服这道菜的主人,由菜及人,结合现实,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呼吁做人也应当如焖葱一般,不随波逐流,活得平淡真实,守护好自己内心的净土。文章角度新颖,语言清新自然。
  (鑫源)
其他文献
如果说中短篇小说是浓缩人生精华,那么大部头著作就是沉淀不朽智慧。而我与文学经典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  时光倒流,那时的我只有寸-二岁,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一次偶然的邂逅,我来到了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它为我打开了那个大家族的一扇窗。褪去华美的外衣,贾府只剩下祖上遗留的躯壳,没有了灵魂。而大观园的少男少女同我一般年龄,他们知晓古今,出口成章;他们历经人生起伏、喜怒哀乐、情意绵绵。  大观园里,风景独好
无人超市已经开业了,没有一个售货员与收银员,开启了“无人”浪潮。我并不否认人工智能将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也会对一些行业的就业人员产生冲击,但若把这无人化浪潮的完成时间定为20年,则未免太过急躁与理想化。  以现实中的无人超市为例。2017年7一月8日,上海杨浦区无人超市宣布停运,其关键因素是技术——技术不完善导致机器系统故障。而据附近的王先生表示,这家无人超市商品种类较少,并不能满足大家日常
冤!冤!冤!  他满脸阴云,心乱如麻,濒临崩溃。当清脆的铃声送走最后一节课,同学们纷纷收拾书本准备离开教室时,他却仍呆坐在座位上。那一句句流言蜚语久久回荡在他的耳畔,挥之不去——  “呵,我们的班长,伟大的恋爱家!”  “每天和陈美人同进同出,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恋到何等地步!”  “他们形影不离,做作业总在一起,有时很晚了还谈心,爱到怎样程度!”  一时间,班里闹得沸沸扬扬,整个学校都因为这条“桃
(题目点明文章的描写对象,但平淡乏味,无法吸引读者。)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有个和名人一样的名字——刘翔,可是他的外形却和运动健将刘翔相差甚远。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冬瓜飞人”。(缺少对班主任外形的具体描写。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老师起外号为“冬瓜飞人”?一定是和老师的形象有关,但文章中并没有描绘出老师的外形特点。)  刘老师性格幽默。在办公室里,老师们总爱拿他的身高开些
有什么样的种子,长什么样的花草。有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樣的庄稼。有什么样的河流,长什么样的水草。  有什么样的散文环境,长什么样的作家。
入冬后,气温骤降。父亲又翻出那件军绿色的棉大衣,在前胸后背贴上涂成橙黄色的锡纸。  大衣穿了很多年了,摸起来硬邦邦的、坑坑洼洼的,里面的棉花都打结了。锡纸大小不一,歪歪扭扭的,颜色也不匀。父亲费力地套上大衣,腿上再绑几块厚布——用旧棉花胎做的,脚上蹬着一双自家做的棉鞋,瘦弱的他便显得臃肿起来。父亲身边立着一只大麻袋,鼓鼓的,衬得原本不高大的他越发矮小。  父亲是一个农民工、一个冬季拾荒人。  我有
长者亦师亦友。他们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之乎者也”或者“加减乘除”,他们更用半生经验教育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的学校里就有这么一位长者。至于他的身份,绝大多数同学都说不清楚。有人说他是退休的老教师,可看他的穿戴又不像“文化人”。虽然他的鼻梁上总架着一副金丝眼镜,但凌乱的白发和洗得发白的外套给他的外表减分不少。  同学们都喜欢叫他“大爷”,大爷就喜欢和同学们聊天,聊的无非就是些陈年旧
“走着!”晨曦洒在碧色琉璃上,嵌有九九八十一颗铜钉的朱门次第打开,一声惯常的吆喝,白鸟惊飞,“御猫”退避,红墙之间,老师傅们跨过层层石级,笃定悠然。  他们是故宫文物修复者,在帝王将相消逝于时光洪流之后,以新时代的匠心,重现昔日种种繁华与记忆。  在柔和的日光里,青铜组王有亮师傅的桌上静卧着两只锈迹斑驳的夔纹壶。一只来白周朝,穿越两千年;一只手工仿制,以假乱真。手艺已穿越千年,面对国之瑰宝,提起画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似乎被禁锢在了这样一个圆中——乏味淡然,四平八稳。  我们习惯了按照父母、老师的要求生活。他们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避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我们不敢去做一些所谓“逾规”的事,因为怕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非议,然后弄得自己不知所措。我们没有勇气跳出禁锢我们的圆,我们就这样在各自的圆里“快乐”着,循规蹈矩地生活着。  也正因为这个圆的存在,我们像极了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雏鸟
多伦路上一尊尊文化名人栩栩如生的雕像,鲁迅纪念馆里一部部充满时代印记的作品,甜爱路边一幅幅夺人眼球的涂鸦……一切场景都使这次城市漫步活动在满是怀旧气息的同时趣味横生。  2017年5月,2019届人文班学子走上了探索虹口的道路,在这片昔日文人荟萃的土地上,以“出走”的方式感受文化的魅力。(“出走文化”是学校一项特色活动,旨在引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本走向社会,去领略上海各类文化场所举办的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