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思 我喜欢全心投入的艺术家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吾十画廊的时候,思思正在撤展。这是她作为独立策展人在北京做的第一个展览,作品是来自卢森堡一对艺术家夫妇的铜版画。思思一边拆卸画框包装画作,一边给我讲她做独立策展人、开画廊的计划。尽管手工活不够灵巧,但她对自己正在做和即将投入的这项事业,倒是十分笃定的。用她的话来说,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人,而策展人是要做个审美的人。
  画廊不是艺术商店
  第一次在国内办展,思思选择了认识多年的铜版画家艾申·帕里拉和皮特·瓦格纳。这对定居在卢森堡的艺术家夫妇,今年都五十多岁了,但他们的生活状态还像孩子一样纯真,就像他们铜版画里经常出现的蝴蝶,还有一只手折的纸船。“他们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欲望,好像处于一种不悲不喜的状态,全心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全心投入,这是思思选择艺术家的标准。在她看来,有些艺术家非常懂得如何经营自己,而有些艺术家却需要“商业顾问”的。


  作为商业顾问,思思要计划着为他们办展览、做推广、搞销售。在吾十画廊的这个首展,算是她的一次试水,无论是在展览规模上、宣传推广上还是在作品选择上,她都有所保留。之所以选择吾十画廊这样的独立空间,是因为画廊都有自己的策展人且需要租金。宣传推广上也很简单,只在画廊的微信平台上做了不多的介绍和展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的选择。因为这是国内几乎无人知晓的两位艺术家,且大家对铜版画的了解也知之甚少,所以思思更多选择了一些装饰性更强的作品。这对夫妻的作品中,妻子帕里拉的“月亮”系列简单直接,圆月亮、蓝蝴蝶都是童年意趣,而丈夫瓦格纳的“宇宙”系列则更抽象深刻,几何图形造就神秘的宇宙空间。“这次我选择的并不是他们最抽象的作品,大家一般会愿意买自己看得懂的作品。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我有一个权衡,不会完全投入哪一方的阵营。”


  在思思看来,国内的很多画廊说白了更像艺术商店,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她觉得,只做好卖的艺术品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画廊、一个独立策展人,都有他的使命,那就是要发现好的艺术家并把他们带入公众视野,这个好绝不是单纯地好卖。”在思思目前代理的八位艺术家中,有一位是德国的行为艺术家,行为艺术几乎是无法买卖的内容,但是思思觉得这是她的责任。
  没有看不懂的艺术
  铜版画在欧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来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大美学院校都设立了铜版画专业,但是如今却在各种新奇艺术形式的冲击下陷入低谷。在做这次展览时,思思原本想做一部微型纪录片,来介绍这对艺术家夫妇和他们的创作。但是因为时间问题,最终的导览只能靠她口述和写文章来完成。她给我介绍的那些技术和故事,在过去一个月里说了不下百遍。


  而在国内的很多画廊里,作品旁边只有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作品名字、艺术家和售价。这也难怪很多人排斥艺术品,尤其排斥当代艺术,因为他们觉得看不懂。而在思思看来,没有看不懂的艺术,只有做不好导览的展览。她曾经在首尔三星美术馆看过一个将当代艺术和古代藏品并置的展览,导览除了艺术家和作品的介绍,还有艺术家访谈,带你一起去解读这些作品。当然,这些导览都不是做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启发。
  这次展览中,思思几乎没有动用以前在画廊工作时的藏家资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带回来的三十多张作品最终卖掉了一半,并且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买家是从来没有买过艺术品的人。当然这与作品价位适中不无关系,但思思还是觉得开了一个好头。“国人以前是没有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习惯的,那些大藏家买艺术品都是为了投资,而我想自己培养一些藏家,他们未必要去买动辄上拍卖会的那些天价艺术品,他们的收藏态度一定是出于喜欢。”
  不能想象自己被确定了


  今年四月,思思刚和丈夫一起从柏林搬回卢森堡。这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23岁的时候就把自己嫁出去了。但其实,生活看似平稳,心里的想法却很热闹。为了自己的事业,她经常在卢森堡和柏林之间奔波,而为了这次展览更是要飞回北京一个月。思思说她喜欢这种为了艺术而奔波的生活,“我无法想象自己被确定了,从小就是这样”。
  的确,这几年思思的生活变化很大。在中央美院念书的时候,她在一个艺术节里做展览协调,每次布展完成的成就感让她意识到这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大四开始在北京一家老牌画廊工作,却每天被烦琐的日常事务所困扰,最终在打工和创业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在创业前的一年时间,她嫁给了一个在北京听音乐会认识的卢森堡人,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蜜月旅行,旅行结束的原因是这对小夫妻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在面对艺术的时候,却表现得极为成熟。当她跟我说起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时候,我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90后”的姑娘。结束了一年闲散的生活,思思准备打开自己的工作狂模式。从独立策展人起步,她要在下半年注册自己的公司,再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开画廊。同时,今年九月她要在卢森堡读一个硕士学位,叫作“多语言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当很多同龄人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她选择了为梦想储蓄养分,以期在策展人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我没关注到这话题,零星看到与“90后”相关的报道多为批判“90后”的自私与冷漠。这是社会认同的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不可避免的特质。“90后”享受到了更多的家庭与社会资源,留学的比例大,成长于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成本下降等等因素,都让“90后”眼界开阔有想法成为必然。这种个人主义可能在之前比较少有,所以也会被讨论得多一些。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90后”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方便地与世界接触,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视野也比较开阔,独立的想法比较多,也比较有梦想。局限性可能是年轻所难免造成的阅历不足。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自我、梦想、冲劲儿、单纯、主动权。
其他文献
花治MIZU,藏在国子监西侧的谢家胡同里,说是个花店其实更像个植物研究室,除了一些不常见的花朵外,还搭配了许多奇怪的植物,容器大多也选择实验室经常使用的器皿,如烧杯、试管,整个店呈现出一种独特气质。  花治是由三个好友联合创立,做花治都算是跨行业,选址及装修历时半年,所有的事都亲力亲为,具有超高颜值的店面在胡同里显得格外瞩目。  YIIZ:介绍一下做花治的几位小伙伴,有分工吗?  天天:我负责研究
期刊
几年前,人们喜欢讨论“80后”。今天,铺天盖地都是“90后”。话题永远热闹着。  苏珊·桑塔格说:“把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时代的生活以 10 年为单位打包是时下的流行做法,然而我对此并不热衷。”  用时代区分人群合理吗?“90后”的称呼具有正当性吗?  知乎上有人问“你同意把人群按年代分吗?怎么看待‘90 后’‘80’后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法律人郭磊回答:“按照年代、时代来划分,是一种人类社会学里比
期刊
城市是欧洲人最感光荣但也最恶劣的作品之一,工业革命将大量人口送进充满烟雾和尘土的贫民窟,在城郊匆匆建造了绵延数十里的廉价公寓。城市聚集着金钱权力、贫富差距以及拥挤。  19世纪的小说中,移民城市的主题不断出现,保守势力抨击城市是充斥着无根的世界文明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社会评论家斯宾格勒悲叹:  “取代那些真正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的,还有一种新的流浪者,他们四处流动,极不稳定地聚集在一起。
期刊
当你按下快门,30秒前的世界就会乘着时光机住进这张白色的小卡片里。如果你想拍一个人,请在按快门的时候问Ta:“我叫你名字一声,你敢答应吗?”
期刊
2015年被业界定义为智能自行车元年,开发APP的创业公司此起彼伏,而乐视、百度和小米这些互联网巨头更是着手研发运动型智能单车。于是我下意识地以为陈腾蛟和他的“轻客”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但第一眼看见工作室里还在装配的车,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这辆小巧而时尚的车,显然不是运动型自行车应有的强健体格。而陈腾蛟也告诉我,他并没有想凑智能自行车的热闹,只想造一辆懂你的代步工具。  电单车的人工智能  之所以创
期刊
和CAR+创始人程瀚的采访在夜晚11点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展开,远在深圳创业的他和这个时代多数的创业者一样睡得晚、精力充沛。程瀚语气成熟、冷静,带着轻微的湖南口音。结合他看起来并不怎么fashion style的形象:黑框眼镜、瘦削、表情略显严肃、像《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宅男——你其实很难把他和“90后”这个名词勾连起来。  在采访之前,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什么是HUD。其实HUD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期刊
我本也是一个天天向上的学生,中考成绩不佳的我进了中专,读了门语言专业,本有机会上大学继续深造,后来想想不是这块料何必再费四年读个一般的大专出来还是面临就业问题。于是我就将这四年大学放在了社会,读了一个“人生”大学。  我自幼习画,因为家庭缘故,爷爷是画家,我也便跟着画,未经过美院的“洗礼”——自由派,他从小就鼓励我画自己的、真善美的东西。6岁到现在未停过笔,对画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中专毕业后,我
期刊
禅宗有一个供人冥想的公案:“一只手鼓掌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同样也是智力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充满意趣的沉思体验。一个不合逻辑的问题帮助你跳脱出理性的藩篱,可以设想各种不可能的状态,也可以想象某种微弱的声音。在陈萧伊看来,摄影也是如此,照片同样可以触发人们透过事物本体去探寻内在精神的念想。在萧伊刚刚拿下三影堂大奖的作品《Koan》中,她就把镜头对准了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对准
期刊
iLOOK: 黄油相机的slogan是:“文字之于图就像黄油之于面包。”你们怎么看文字和影像之间的关系?  斯日:我们最初的想法只是将图片背后的故事讲出来,或者完全颠覆一张照片。  陈萧伊:感觉黄油相机可以把描述图片的信息直接放到图片里,还挺好玩的。  斯日:就是这个意思,让关联性更强烈。  iLOOK: 斯日,能否理解为这种对图片背后的故事更直接阐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斯日:应
期刊
采访手机APP“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古楞当天,他穿了一件蓝色鸟纹衬衣和日式波纹短裤,还有一双亮黄色的球鞋。他说以前自己喜欢蓝色,做了黄油相机之后就开始买各种黄色的东西,现在黄油的办公室里从冰箱到蜡烛,都是清一色的亮黄。  黄油相机区别于同类产品的特点在于图片配文功能和丰富的中文字体,以及由基本的图形符号构成的设计功能。取名“黄油”,是因为斯日觉得,“文字之于图片就像黄油之于面包”,原本寡淡噎喉的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