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的水中微藻处理

来源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经济、高效地处理船舶压载水中的微藻, 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含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藻液进行处理.考察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铁屑和活性炭粒径、搅拌转速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
  12 g/L,铁屑与活性炭的质量比为1∶1,铁屑粒径为[0.15,0.90)mm,活性炭粒径为(0,0.15) mm,转速为160 r/min,反应时间为75 min 时,塔胞藻的去除率可达到98.34%;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铁屑和活性炭粒径均为(0,0.15)mm,转速为140 r/min,反应时间为60 min 时,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可达到99.61%.
  关键词:
  铁碳微电解; 微藻; 去除率; 反应条件
  中图分类号: U664.9; O647.32
  文献标志码: A
  Treatment of microalgae in water by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technique
  CHEN Qi, CHENG Yuanjie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o treat the microalgae in ship’s ballast water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e water that contains Pyramimonas sp. and Heterosigma akashiwo is treated by the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techniqu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re considered where the factors include the iron and active carbon dosage, iron to active carbon mass ratio, iron and active carbon particle sizes, blender’s rotational speed, and reaction time. The result shows that Pyramimonas sp. removal rate can reach 98.34%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ron and active carbon dosage 12 g/L, the mass ratio of iron to active carbon 1∶1, the iron particle size [0.15,0.90)mm, the active carbon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0.15 mm, the rotational speed 160 r/min and the reaction time 75 min; Heterosigma akashiwo removal rate can reach 99.61%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iron and active carbon dosage 12 g/L, the mass ratio of iron to active carbon 1∶1, both the iron and active carbon particle size less than 0.15 mm, the rotational speed 140 r/min and the reaction time 60 min.
  Key words: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microalgae; removal rate; reaction condition
  收稿日期: 20130925
  修回日期: 20140219
  作者简介:
  陈琦(1988—),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海岸水域水资源与水环境,(Email)786052991@qq.com;
  程远杰(195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生态及压载水治理,(Email)yjcheng@shmtu.edu.cn
  0引言
  人类经济的发展对大自然水体造成许多干扰,其中氮(N)和磷(P)营养成分的增加,为水中微藻的爆发性生长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造成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问题.淡水中频繁出现水华现象,且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逐年延长.近年来全球性海运货物周转量的迅猛增加,造成大量压载水在不同港口间转运,每天大约有3 000~4 000种生物通过压载水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为赤潮的发生提供重要条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如何经济、高效地处理水中微藻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铁碳微电解技术是由以铁为阳极、含碳物质为阴极、废水中的离子作为电解质组成的无数微小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进而通过电富集、物理吸附和混凝沉降等作用处理废水的一种电化学方法.它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廉的特点,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但对高浓度、难降解的废水,处理效果不理想,而且处理装置易出现铁屑板结、沟流等现象.因此,常常与Fenton试剂、H2O2和O/A/O生物工艺和厌氧工艺等联合应用,提高处理效率.   近年来,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工业废水的报道较多,但用于处理水中微小生物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水中微藻,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铁屑和活性炭的总投加量、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铁屑和活性炭粒径、搅拌转速、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含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藻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进行微电解处理.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样品
  本实验所用的仪器为国华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JJ4型电动六联搅拌机、PARTEC公司生产的D02828型流式细胞仪、Nikon公司生产的 Eclipse E200型显微镜.
  本实验所用的藻液为在25 ℃下以f/2培养液培养6~7 d的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液,浓度为(1~1.5)×104个/mL.
  1.2实验内容和步骤
  铁为废铁屑,粒径小于4 mm,活性炭为市售颗粒活性炭,粒径小于4 mm.活性炭在使用前用实验藻液浸泡30 min,使其对微藻的吸附达到饱和.
  铁碳微电解单因素实验方法:取藻液250 mL置于500 mL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铁屑和已吸收微藻的活性炭,在搅拌下反应一定时间后,置于量筒中静置沉淀2 h,取上清液并测定剩余藻细胞浓度.藻细胞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根据实验方法重复实验,直到得到3个平行数据,并计算标准差.
  2结果和讨论
  2.1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对铁碳微电解反应的影响
  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
  搅拌转速在前10
  min为200 r/min,后20 min为100 r/min;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分别为4,8,12,16和20 g/L;反应时间为30 min.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对微藻去除率的影响见图1.
  由图1可知,随着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的增加,微电解反应效率提高.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时,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均达到最佳,分别为
  90.83%和90.18%.这是因为阳极反应产生的Fe2+进一步氧化,生成的Fe3+水解形成铁的单核络合物,并且在中性至弱碱性的条件下逐步水解形成双核和多核羟基配合物,产生絮凝剂,能对水中的藻体起到有效的吸附、桥联凝聚作用,通过沉降去除水中微藻.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继续增加时,产生的絮凝剂浓度过高,微藻表面吸附的大量高分子物质会形成空间保护层,影响絮凝效果,使微藻去除率逐渐下降,所以对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液,铁碳微电解反应的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以12 g/L为最佳.
  2.2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对铁碳微电解反应的影响
  铁屑与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搅拌转速在前10 min为200 r/min,后
  20 min为100 r/min;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分别为1∶3,1∶2,1∶1,2∶1和3∶1.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对微藻去除率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的增加,微电解反应效率提高.在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时, 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都出现峰值,去除率分别达到90.01%和90.04%.继续增大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时,微电解反应效率下降.铁屑和活性炭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大量的微型原电池,这些原电池的数量会影响铁碳微电解反应的处理效果.如果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较小,铁量少,过剩的活性炭用于吸附,反而会抑制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并且没有足够的铁屑与活性炭组成原电池发生反应,微藻去除率也下降.若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过大,活性炭量相对较少,原电池的数量减少,不能充分发生电极反应,从而导致微藻去除率下降.因此,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取1∶1较为合适.
  由表2可知:(1)随着铁屑粒径的逐渐增大,塔胞藻的去除率逐渐升高.当铁屑粒径为[0.15,0.90)mm时,塔胞藻的去除率达到峰值;当铁屑粒径继续增大时,塔胞藻的去除率反而降低.(2)随着活性炭粒径的减小塔胞藻的去除率升高.因此,去除塔胞藻的最佳粒径组合为铁屑粒径[0.15,0.90)mm,活性炭粒径(0,0.15)mm,对应的去除率为96.74%.对于赤潮异弯藻而言,铁屑和活性炭都是粒径越小去除率越高,当铁屑和活性炭的粒径均为(0,0.15)mm时,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达到峰值,为97.73%.因此,去除赤潮异弯藻的最佳粒径组合为铁屑和活性炭粒径均为(0,0.15)mm.
  铁屑粒径越小,单位质量铁屑中所含的铁屑颗粒数量越多,絮凝作用更加明显,颗粒的比表面积越大, 而且原电池数目增多,有更多的微藻因得失电子失活或者沉淀,有利于提高微藻的去除率.但粒径过小则会产生结块等不利影响,使铁屑不能充分地与活性炭组成原电池,从而影响微藻的去除率.活性炭则是粒径越小吸附作用越明显,越有利于微藻的去除.
  2.4搅拌转速对铁碳微电解反应的影响
  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针对塔胞藻选取的粒径组合为铁屑粒径[0.15,0.90) mm,活性炭粒径(0,0.15)mm;
  针对赤潮异弯藻选取的
  粒径组合为铁屑和活性炭粒径均为
  (0,0.15)mm;搅拌转速分别为80,100,120,140,160,180 r/min.搅拌转速对微藻去除率的影响见图2.
  由图2可知,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均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后,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去除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最佳搅拌转速分别为160和140 r/min,其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8.22%和
  99.71%.这是因为转速增加,反应藻液流动加快,铁屑和活性炭跟藻液充分接触,形成更多原电池进行电极反应,从而使微藻去除率逐渐增加,但是,过快的转速会阻碍Fe2+和Fe3+的絮凝、沉淀作用,去除率不升反降.   2.5反应时间对铁碳微电解反应的影响
  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针对塔胞藻选取的粒径组合为铁屑粒径[0.15,0.90)mm,活性炭粒径(0,0.15)mm;针对赤潮异弯藻选取的粒径组合为铁屑和活性炭粒径均为(0,
  0.15)mm;搅拌转速塔胞藻取160 r/min,赤潮异弯藻取140 r/min;反应时间分别为15,30,45,60,75和90 min.反应时间对微藻去除率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塔胞藻的去除在75 min内基本完成,75 min时塔胞藻的去除率达到98.34%,之后去除率基本不变;赤潮异弯藻的去除在60 min内基本完成,60 min时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达到99.61%,之后去除率基本保持不变.从经济方面考虑,塔胞藻的最佳反应时间为75 min,赤潮异弯藻的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
  3结论
  通过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水中塔胞藻和赤
  潮异弯藻的实验,发现铁碳微电解技术对水中的塔胞藻和赤潮异弯藻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这种方法能有效利用废铁屑,实现废物利用,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实验所用的海水藻液包含大量电解质,能够使原电池反应顺利发生,产生Fe2+和Fe3+,发挥絮凝等作用,对微藻去除起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铁屑粒径为[0.15,0.90)mm,活性炭粒径为(0,0.15)mm,转速为160 r/min,反应时间为75 min时,塔胞藻的去除率可达到98.34%;当铁屑和活性炭总投加量为12 g/L,铁屑与活性炭质量比为1∶1,铁屑和活性炭粒径均为(0,0.15)mm,转速为140 r/min,反应时间为60 min时,赤潮异弯藻的去除率可达到99.61%.
  参考文献:
  [1]吴庆龙, 谢平, 杨柳燕, 等.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基础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1151123.
  [2]董良飞. 内河船舶生活污水综合防治对策[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7, 28(3): 1015.
  [3]李福海. 船舶压载水的处理与进展[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8(4): 3638.
  [4]陈国权. 船舶压载水的处理方法[J]. 水运管理, 2006, 28(1): 3839.
  [5]KOBYAA M, HIZA H, SENTURKA E, et al. Treatment of potato chips manufacturing wastewater by electro coagulation[J]. Desalination, 2006, 190: 201211.
  [6]CHEN R, CHAI L, WANG Y, et al. Degradation of organ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CuEDTA by FeC microelectrolysis[J]. Trans Nonferrous Metals Soc China, 2012, 22(4): 983990.
  [7]LIU W, XU X, WANG X, et al. Pretreatment of coking wastewater by acid out, microelectrolysis process with in situ electrochemical per oxidation reaction[J]. Chem Eng J, 2012, 200: 720728.
  [8]周立峰, 费学宁, 李婉晴, 等. 铁碳微电解预处理制药废水的实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5): 101102.
  [9]刘晓冉, 李金花, 周保学, 等. 铁碳微电解处理中活性炭吸附作用及其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1): 128131.
  [10]丁永生, 庞艳华, 孙冰, 等. 天然海水模拟压载水的絮凝治理可行性[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7, 28(2): 2427.
  [11]范丽, 施祝斌. 经电解的压载水对压载舱的初期腐蚀行为[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2, 33(4): 3237.
  [12]万腾飞. 铁碳微电解+Fenton 试剂法处理磺胺嘧啶药厂废水的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1.
  [13]WANG Y P, WANG L J, PENG P Y, et al. Treatment of naphthalene derivatives with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J]. Trans Nonferrous Metals Soc China, 2006, 16(6): 14421447.
  [14]张艳桥.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黄连素废水应用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0, 36(2): 2427.
  [15]RUAN X C, LIU M Y, ZENG Q F, et al. Degrad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reactive red X3B aqueous solution by ozone integrated with internal microelectrolysis[J]. 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 2010, 74(2): 195201.   [16]吕剑, 何义亮, 张强, 等. 铁碳微电解联合O/A/O生物工艺处理化工废水[J]. 工业水处理, 2009, 29(2): 8992.
  [17]HUANG L, SUN G, YANG T,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naerobic treatment coupled with microelectrolysis for anthraquinone dye wastewater[J]. Desalination, 2013, 309: 9196.
  [18]赵玲玲, 蔡照胜. 过氧化氢强化微电解法处理城市生活污水[J]. 当代化工, 2010, 39(2): 180182.
  [19]FAN L, NI J, WU Y, et al. Treatment of bromoamine acid wastewater using combined process of microelectrolysis and biological aerobic filter[J]. J Hazardous Mat, 2009, 162(2): 12041210.
  [20]JU F, HU Y. Removal of EDTAchelated copper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interior micro electrolysis[J]. 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 2011, 78(1): 3341.
  [21]欧丹, 吕建伟.铁碳微电解处理合成制药废水研究[J].给水排水, 2009, 35(S1): 316318.
  [22]张开萍, 孙爱国. 铁碳微电解高效微生物生化法处理有机硅废水的工程设计[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1, 42(5): 6669.
  [23]潘全, 王惠, 杨玉娇, 等. 铁碳微电解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3(2): 165167,173.
  [24]张楠, 何文双. 铁碳微电解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实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 35(4): 100101.
  [25]原金海, 雷菊, 党亮. 铁碳微电解及 Fenton 氧化法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12(1): 7780.
  (编辑赵勉)
其他文献
摘要:  为深入了解人因失误对海事事故的诱发机制,以事故历史数据为基础,对诱因组合模式进行分析和预测.在阐述“瑞士奶酪”模型和人的因素分析与分类系统(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HFACS)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人因海事事故诱因分类体系.将诱因量化为矩阵并通过矩阵转化和聚类分析等提取事故主要诱因组合模式,利用Bootstrap方
期刊
摘要:  为缩短集装箱船舶的装卸时间、提高集装箱堆场的利用率,探索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堆场功能分区.在分析集装箱作业流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进口箱区提出带有货主等级制的新型堆存策略,针对出口箱区所提出的堆存策略配套设计新的集卡调度方案.利用Flexsim软件分别建立传统的和新的功能分区下的出口装船流程模型,分析两者的数据差异,证明新的堆存策略的实效性和优越性.对集装箱堆场功能分区的探索和设计,可
期刊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船舶轴带发电机效率,建立基于前馈解耦控制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 SVPWM) 整流器的轴带发电机整流系统.采用一种基于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的三相SVPWM整流器.电压外环与电流内环组成的解耦模块能实现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解耦控制,使幅值和频率均变化的交流电通过整流变换为稳定的直流电压.给出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
期刊
摘要:  为科学选择大型海事巡逻救助船船型,从成本、技术、能耗、外观等4个方面构建船型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采用证据推理法,借助IDS软件,对各船型进行综合评价.以3 000吨级海事巡逻救助船船型选择为例,通过评价圆舭船型、穿浪双体船型和三体船型,验证该方法在大型海事巡逻救助船船型选择上的可行性.  
期刊
摘要:  为提高柴油机压气机进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推导径流式进气消声器声衰减量的经验公式.通过消声器的消音性能实验,表明采用Zellen消声系数的经验公式更适合于径流式进气消声器的声衰减量计算.分析材料吸声性能、吸声片间距、吸声片直径参数对消音性能的影响,提出消声器改进设计方案.改进后的消声器消声性能提高了9.6 dB.  关键词:  压气机; 消声器; 声衰减; 经验公式  中图分类号: U66
期刊
摘要:  为研究船舶机舱中虚拟手技术的应用, 根据人体仿生学原理,在船舶机舱虚拟环境系统中进行虚拟手介入操控.针对数据手套多关节的特点,根据关节运动数据的变化,得出手指位置的校正方法,建立能满足人手在虚拟场景中运动映射的虚拟手驱动程序.通过将开源场景图形(OSG)程序嵌入MFC,采用相交矢量的碰撞检测方法和映射投影法,实现三维船舶机舱虚拟场景的调用与操控,形成人在船舶机舱场景中漫游与对虚拟设备对象
期刊
摘要:  为利用船舶的废气余热,设计一种基于余热冷管的旋转式吸附制冷空调装置.通过该装置在船舶舱室的应用和计算,得出:在柴油机烟气余热温度为300 ℃时,将2 500支余热冷管组合成体积为18.84 m3旋转式吸附制冷空调装置,可以为一个热负荷为100 kW船舶舱室提供空调冷量,每年节约船用燃油30 t,减少CO2排放73 734 m3.  关键词:  余热冷管; 船舶舱室; 空调; 吸附制冷  
期刊
摘要:  为有效改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电能质量和能量反馈, 将有源前端(Active Front End,AFE)变频器应用于船舶电力推进电机控制.根据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的特点,选择基于电流内环前馈解耦控制的直接电流控制方法,并对AFE变频器的独立控制和联合控制方式进行研究.用MATLAB/Simulink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得出这两种控制方式分别适应的电力推进船舶类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为探讨低温放电等离子体特性,研究高压脉冲放电过程中的气体温度,采用喷嘴筒式放电极结构分析OH自由基在高压负脉冲放电过程中的发射光谱,并利用LIFBASE估算OH自由基的转动温度.通过模拟,得到放电脉冲频率和喷嘴直径的变化对OH自由基的转动温度的影响:OH自由基的转动温度随高压脉冲频率的升高或放电喷嘴直径的增大而降低;当脉冲峰值电压为-32 kV,放电喷嘴外直径为3 mm时,改变脉冲频率,
期刊
摘要:  针对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数据丢包问题,使用一种带有常值补偿机制的广义预测控制(Generalized Predictive Control,GPC)算法设计船舶航向保持的网络预测控制器.首先,利用TrueTime工具箱仿真使用传统GPC算法设计的船舶航向保持的网络预测控制器.然后,考虑数据丢包对船舶航向保持的网络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使用带有常值补偿机制的GPC算法设计一种新的船舶航向保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