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实证分析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其就业流向值得高度关注。通过对西部某农业高校2014-2017届21334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新特点,剖析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更加精准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毕业生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就业流向;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216-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統计,自2009年突破600万(611万)、2014年突破700万(727万)、2017年为795万之后,2018年预计达到820万,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着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及其家庭切身利益,关系着人才资源的区域配置和行业分布,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是一个系统指标,包含毕业生关于就业区域、城市、行业、单位等的实际流向以及分布状况,反映着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就业质量以及被社会所接受认可的程度[1]。本研究以西部某农业高校为例,通过对2014-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就业地域、就业行业和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等4个方面,对就业流向进行实证分析。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该校2014-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为样本,选取已经确定流向的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就业信息统计截至毕业生当年离校时间。研究对象总计21334人,其中2014届5288人(男2899人,女2389人),2015届5384人(男2964人,女2420人),2016届5298人(男2787人,女2511人),2017届5364人(男2706人,女2658人)。
  (一)就业类型流向
  从表1可以看出,该校2014-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类型以企业和升学、出国(境)为主,二者相加占比达90%左右。其中,企业就业稳定在50%左右,私企和民企接收毕业生的比例在逐步加大;毕业生平均升学、出国(境)率为39.29%,并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比例较小且逐年减小,不再是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二)就业地域流向
  从表3可以看出,该校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为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就业人数占签约人数比例分别为38.87%、16.18%、14.80%和13.92%,合计占83.77%。但需注意的是,只有西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差值为正,这说明该校毕业生流向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多,东南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吸引力,中西部存在毕业生流出的现象,华中地区差值最大。同时表4也显示,虽然该校生源主要来自西北、华北和华中地区,但也存在差值,说明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生源流向了东部地区,毕业生流向区域差异有逐渐扩大趋势。
  从表3、表4可以看出,该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总体趋势稳定。其中,在陕西省就业人数最多,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并且逐年增加。连续4年就业人数与生源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6%、65%、64%、67%,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就业区域仍以沿海发达城市为主。统计发现,2014-2017届毕业生中,就业地域流向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这5个省( 直辖市) 的人数分别为733人、426人、1400人、 507人和487人,占当年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0.87%、49.27%、51.07%和52.11%,占4年毕业生总数的17%;北上广等地区呈净流入趋势。统计2014-2017年数据,北上广生源分别为19人、15人、23人、22人,合计79人;就业人数则分别为603人、647人、672人、637人,合计2559人,净流入2480人。其中,广东表现最为明显,4年合计只有19名生源,就业人数则达到1400人。
  (三)就业行业流向
  (四)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
  表5、表6、表7统计的数据显示,该校作为农业高校,从毕业生学科分布上看,主要涉及8个学科,以工学、农学类为主,合计占总体毕业生比例为66%左右,加上理学、管理学类占比90%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建筑业等,合计占总体毕业生比例为60%左右。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非常相关”和“比较相关”占70%左右,该校毕业生学科结构、就业行业流向以及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基本一致。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动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国家宏观调控、高校就业指导以及毕业生个人因素起主要作用。
  (一)政府宏观政策调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才越来越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驱动力。首先,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出台各项措施,大力促进社会就业创业,在全社会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其次,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中小城市的收入、教育、医疗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增加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另外,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上海、天津、武汉、成都、杭州、郑州等地纷纷从户籍、购房、社保等多方面出台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可以预见,各城市区域间的人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将会产生重要影响[2]。
  (二)高校就业服务引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引导服务是大学生获取就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师资队伍教育工作理念和职能、服务功能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完善与否,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当前市场和社会实际需求客观充分的理解和了解。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应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比如,高校落实国家政策,结合学科、专业优势,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以该校为例,2015年以来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和注册企业分别为354人、50家,507人、79家,692人、101家,呈逐年增长趋势,已成为以创业促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在毕业生考研出国深造、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三)毕业生自身选择
  高校毕业生就业表现为“个体行为”与个人的理性选择。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选择目标下,毕业生在择业时会考虑如薪资待遇、职业兴趣、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等相关因素[3]。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大学生期望就业的地区流向区域差异较大。综合统计数据和深入访谈情况,从择业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在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方面,经济收入和工作环境是首选因素,较为看重薪酬福利和发展机会,在单位选择方面更加看重企业文化、激励制度以及个人培训提升机会。上述因素,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具有更大的优势和吸引力。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更加趋于稳定、合理,但仍需持续关注。一是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改革,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当前人才竞争日益加大的形势下,既要保持已出台的人才政策的延续性,也要营造好人才扎根、干事创业、成长发展的软环境。同时,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出台相关政策,在工资标准、户口办理、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办理等方面提高待遇,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二是高校應改变教育方式,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至新生入学阶段,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和认知度。培育一批就业指导专业师资队伍,引入社会资源,提升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学校—院系—班级”的工作体系,将就业情况纳入学院工作考核。加强校地联动,开展大学生到政府实习、见习,到基层和西部地区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应在荣誉奖励、专项资金、考研升学、学费代偿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强化部门协同,校内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研究生院、就业指导部门、团委和学院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业指导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岳瑞.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以W高校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
  [2] 王昕,陈树冬.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中外企业家,2011(12):174-175.
  [3] 吴春景.基于用人单位角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评价研究:以S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潍坊科技学院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入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1-0121-03  
期刊
[摘 要]依据国际认证标准提升学习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与综合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现有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质量提升尚缺乏完善的全球化标准体系作为指导。鉴于此,基于AACSB国际认证的AOL理念,本课题组遵循认领匹配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子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改进保险学专业课程教学与管理,搭建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的路径,以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保险系为例,系统探究保险学专业学习质量提升的发
期刊
[摘 要]堪称美国精英输送器的文理学院是美国独具特色的本科教育机构,也是美国教育最值得骄傲的精髓。文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从办学规模、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到教学支持都渗透着精英化的教育理念。文章以韦尔斯利学院为例,对美国文理学院的精英化办学特征作初步探讨,以期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理学院;精英化;韦尔斯利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9.3/.7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基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高校应从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工程实训”的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双师型”师资培训、培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就业新渠道五个环节对其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就业情况明显好转,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好。  [关键词]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恶性伤医事件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发现恶性伤医事件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的学习,打击了部分医学生的从医热情。部分医学生对防御性医疗、医事法学表现出过度的关注与兴趣,这些情况表明恶性伤医事件已严重影响到医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应从医学生层面树立献身医学的崇高理想,让医学生坚定从医之路;同时发挥医学生同伴教育的作用,传递医学“正能量”。学校应高度重视恶性伤医事件,正确引导
期刊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见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辽宁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在分析辽宁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将地域文化导入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有效方法,以留学生为对象,设计行之有效的地域文化体验方案,实现了辽宁文化优势与汉语教学相融合的目标,提高了汉语国际教育水平。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
期刊
[摘 要]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文章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基于苏州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从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期对其他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195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中南地区21所高校 7200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低的行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创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个人经济状况、创业氛围、自主创业意愿、学校创业教育培训以及金融融资状况等因素对大学生是否创业的工作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关鍵词]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低;影响因素;对策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然而,不论是教师群体还是学生群体,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运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兴起的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很有必要。因此,在分析新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的建构,创设真实情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知识的教育效果,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搜索、选择等传输手段的培养,鼓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项目组通过对山西省大学城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对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学习认真度较高,但逃课现象普遍,学习主动性较差。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为个人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较少,学习动机与性别、年级显著相關。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动机;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