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多端 意蕴丰厚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作文如何写得精彩?不少大家已经有过许多精彩论述。我以为,多读名家作品,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余秋雨散文历来备受推崇,而对比艺术的运用,使得作家笔下的古城、石窟、庙宇、楼阁、山水、草木都具有了呼之欲出的文化品格,通过对比,作家的感悟、见识、睿智、情思全都融化在字里行间,其意蕴丰厚的散文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散文领域的一个标志。因此,探讨余秋雨散文的对比艺术肯定对学生作文有不少启迪。
  
  一、一体多比
  
  先看《上海人》:
  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不像湖北人张居正那样为兴利除弊深谋远虑,不像广东人海瑞那样拼死苦谏,不像江西人汤显祖那样挚情吟唱,这便是出现在明代的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
  作家在文章里要追根溯源的“上海文明”,其“肇始者”就是“明代进士徐光启”。徐光启是一个能将中西文化奇异组合的上海人,生前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被朝廷追封加谥,荣耀至极。为了能更好地突出徐光启的“精明”,余秋雨运用了对比。作家先把他跟张居正相比,又把他跟海瑞比,跟汤显祖比,因为参比对象都是历史名人,这样,便比出了一个“开通、好学、随和、机灵”的徐光启,比出了一个“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的明代的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通过一体多比,徐光启的形象显然有了深度、高度,也为探求“上海文明”的起源找到了最佳的开掘点。
  再来看《追询德国》:
  只有柏林,隐隐然回荡着一种让人不敢过于靠近的奇特气势。
  ……罗马也有气势,那是一种诗情苍老的远年陈示;巴黎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热烈高雅的文化聚会;伦敦也有气势,那是一种繁忙有序的都市风范。柏林与它们全然不同,它并不年老,到十三世纪中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货商集散地,比罗马建城晚了足足两千年,比伦敦建城晚了一千多年,比巴黎建城也晚了六百多年,但它却显得比谁都老练含蓄,静静地让人捉摸不透。(选自《行者无疆》)
  为了显出柏林的气势,作家把它跟罗马比,跟巴黎比,跟伦敦比,比气势,也比建城时间,比来比去,就比出了柏林的老练含蓄,比出了柏林的年轻魅力,比出了柏林的让人捉摸不透的奇特。在此基础上,作家才能从容不迫地去追询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两次惨败的德国,探讨它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类”这样的大问题,成功的对比为表现主题作了很有深度、很有创意的铺垫。
  
  二、两体多比
  
  以《狼山脚下》为例,中国的大山不少,位于江苏南通的狼山海拔只有100多米,充其量只能算是山中小弟,但是,狼山也是人文景观胜地。作家在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与清末状元张謇,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历史名人,都葬在狼山脚下,两人生活经历不同,创造的业绩不同,结局呢,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自然也大相径庭。两个名人,对比鲜明:
  先比坟茔,骆宾王的小而冷僻,只在狼山脚下占了一个不到几平方米的地方,而清末状元张謇,死后墓葬的气派就大得多了,占着整整一个南郊公园。再比业绩,骆宾王是幼年就能赋诗的文学天才,也曾投笔从戎,帮助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写了一篇“雄文劲采、痛快淋漓”的《讨武曌檄》,但徐敬业失败后骆宾王便不知去向,传闻他出家皈依佛门,当了和尚,如果真是这样,可惜他空有凌云志向,满腹经纶,只落得长影孤灯,向佛念经。而张謇却不同,他中过状元,办了纱厂、油厂、冶铁厂、垦牧公司、轮埠公司,又办师范、职业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剧场、医院、气象台,狼山脚下搞成一块近代气息甚浓的绿洲———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张謇以自己的行动昭示了真正的中国文人本来就蕴藏着科举之外的蓬勃生命,这,岂是一扌不黄土之下的骆宾王所比得了的?
  又拿诗句作比。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有“一扌不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名句,这种颇近预言式的句子已是对他自己,扩大来说也是对中国文人神秘命运的写照。而张謇却截然不同,在狼山山顶上,有一副石刻对联: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其势着实是气可吞天。也可以作为张謇踌躇满志的写照。两体多比,可以看出,张謇一生实践,虽未能完全实现宏愿,但也能基本如愿;骆宾王呢,只能羡杀。同时,作家机智的文化感悟可见一斑。
  
  三、轻重反比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愣愣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发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选自《三十年的重量》)
  可以看出,文章在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而这种对比,又有违常规。照理说,余秋雨岁末参加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每一项都比穆尼老师要一张贺年片重要得多,但作家却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题目又冠以“三十年的重量”,这种轻重对比就把一件小事衬托得非比寻常,也表现出余秋雨先生对三十年前的恩师依然是敬重有加。这为后文作家回忆三十年前他做的那张幼稚纯真的贺年片以及与画家曹齐又重新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年片寄给老师等情节打下了伏笔。这份至情,竟有穿越几十年时空的重量,竟把作家岁末的其他活动比了下去。作品意蕴的深刻,真叫人感叹不已,感动不已。
  
  四、先褒后比
  
  我以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选自《都江堰》)
  一开始,作家就把都江堰提到了和长城同样的高度。为了突出都江堰,作家先褒后比,他不仅没有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先说“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这还不够,又说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不能从地域上来界定,它不仅属于中国,它还是世界文明的象征。然后,作家又从当代文明的高度回视巍巍长城,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多出了几分感慨、沉痛和苍凉。
  应该说,把长城褒到这尽善尽美的地步,虽有如椽之笔,也难以讴歌都江堰了。但余秋雨毕竟是大家,他深知,先褒后比,难度虽高,但唯有这样,才能比出都江堰的功高盖世,比出都江堰的驯顺壮美,文势才越显跌宕回环,读者才越是不忍卒读。总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非凡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作者高明之处。
  于是,作家用了一个“但是”,开始了美轮美奂的对比。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便是都江堰。其次,从规模上对比。“长城宏大”,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第三,从社会功能上对比。长城因“早已废弛”,应该自叹弗如,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又“沉着地”为“有了重大灾难”的我们这个民族“提供庇护和濡养”。最后从意义价值上对比。都江堰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是“灵动的生活”,它“卑处一隅”,“绝不炫耀、毫无所求”,有乡间母亲般的胸襟。而长城,却摆出一副“僵硬的雕塑”的姿态,等着人们的修缮。
  长城和都江堰都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因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表现,又辅以对比,使得都江堰尽显了古老而又年轻的飒爽英姿、风流本色。可以这样说,没有这样美妙绝伦的对比,其效果也将会逊色许多许多的。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对比几乎俯拾即是。作家的生花妙笔常能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变化之多,运用之妙,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击节赞叹。通过对比,显示出作家机智的文化感悟、独特的审美品格和鲜明的个体爱憎,而中学生如能多读名家作品,在阅读中多读多思,在学习中模仿运用,写作水平也定会有可喜的提高。
  
  巩固阅读
  
  淡之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子表面上的光鲜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
  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认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这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人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绝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儿,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儿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思考
  作者在文中多次用对比手法从不同侧面论述“淡之美”,下面两组对比各突出了“淡之美”的哪两个特征?
  (1)女孩子淡妆与浓抹的对比,突出“淡”______________
  (2)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新纯净,使人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
  (2)是艺术追求的更高层次
其他文献
张抗抗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她还写了中篇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作为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文学素质。在她的作品中,张抗抗不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法描绘着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触揭示人的心灵底蕴
期刊
《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个文本,却演说着相似的梦想。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认为,《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乔治·艾略特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
期刊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但如果没有前人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未知领域时是望而却步,还是doit 、tryit呢?王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活一辈子,连正经的痛苦都没有经历过,岂不是白活一回?岂不枉走人间?”他告诉我们,一个
期刊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热闹的时代,每天早晨一睁眼就开始了忙碌,忙着吃饭,忙着上班,忙着挣钱,忙着应酬……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熙熙攘攘中,没时间沉静,没时间思考,更没时间独处。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独处的充实》为我们在这热闹尘世中,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绿阴,让我们暂时摆脱尘世的杂乱与纷繁,回归自我,回归自己的灵魂,他教我们要学会独处。  人为什么要学会独处呢?因为“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
期刊
周涛是我国当代的“新边塞派”诗人之一,也是近年来在散文创作领域著述颇丰的作家。周涛的散文,常常以一个诗人所特有的敏锐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大树和我们的生活》这篇文章以一种舒淡的笔调和错落有致的叙述,书写出了大树给予人的无尽启示与教益,文章在舒放有度的情感表达中渗透着哲理的思辨,充分体现了作家独具个性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家从他多年来在中国西北大地的亲身观察与生活感受出
期刊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花卉懊悔诲人不倦拾人牙慧B.曲折屈服趋炎附势水到渠成  C.禀告摒弃秉公执法彪炳史册D.消耗号脉皓月当空烟波浩渺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负咎察言观色亟待解决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嫡亲信笔涂鸦绵里藏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告磬初露端倪心旷神怡失之
期刊
铁凝,河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且是唯一的女性副主席。她的处女作《哦,香雪》以真纯唯美的品格为她赢得了声誉。之后,她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不系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青草垛》、《棉花垛》、《对面》等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她近期的长篇小说《大浴女》一脱稿旋即成为文坛热点。但是小说的显赫成就多少遮掩了铁凝作为散文家的光彩。她的散文充满了世俗生命的感悟和心灵光影的闪烁,她将自我放在琐屑具体
期刊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元好问非常有名的词作。元好问在诗、文、词、文论诸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的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或雄浑豪壮,或沉郁顿
期刊
一、肖像描写显其清水芙蓉,与众各别。  通过贾府人物的眼睛分三次描述黛玉肖像,逐层点染,至宝玉眼中,黛玉之美展露无遗。“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众人眼中之黛玉虽病体怯弱,美丽却自然展现,言谈举止不俗。王熙凤携黛玉之手,仔细打量得出如下结论:标致无双,实如嫡孙。虽极为概括、客套,却道出黛玉之美。独宝玉眼中之黛玉美得与众各别,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