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艾米丽?狄金森的灵魂之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她一生创作了约1800首诗。生前虽然默默无闻,但身后大多数诗歌经过发表,已然成为英美诗坛独放异彩的风景线。她才华横溢而又性格怪异,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但不难发现,她创作的诗歌中始终有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她为写诗而写诗,诗歌仿佛就是她纯净心灵世界的缩影。本文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名作《我是无名小卒!你呢?》的分析,深刻解读她纯净内心世界里的那份坚持,在她简约与复杂的诗句中,直达她的内心,倾听她的灵魂之声。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灵魂之声
  作者简介:王翠萍(1992.6-),女,辽宁鞍山人,首都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2
  在美国文坛史上,很少有人能像艾米莉·狄金森一样,内心闲静淡泊,性格与世无争。虽然她一生与外界往来甚少,但她内心却有自己的坚持和独到的见解。古话曾说,诗如其人。她的诗风简约,大多数诗歌中,都能反映出她看淡一切人际交往,看轻一切浮华名利,看低一切权贵之人的态度,她坚信唯有追求内心的纯净才是人生的真谛。诗歌《我是无名小卒!你呢?》虽然短小,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1]11以及对当时社会那些追名逐利的“大人物”的揶揄和讽刺。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纵观艾米莉·狄金森一生,自成年以后,她便开始写诗,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1858年后她闭门不出,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可能是由于从小受到正规宗教教育的原因,她思想保守,就连青少年以后的生活也单调平静,很少外出。其实,从她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诗句短小,风格简约,用词精炼,[2]08这就侧面反映出诗人心思单纯,性格简单的品性。但她的思想又极其细腻,极具创造性。例如:
  “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
  “信仰”是个美妙的发明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ures—
  “希望”是带羽毛的东西——
  以上是两首诗的题目,她将源于人们心底抽象的“信仰”和“理想”比作“美妙的发明”和“带羽毛的东西”。看到题目,那种渺茫,遥不可及的东西便瞬间跃然纸上,读到这首诗的人从心底油然而生一束希望的花火,仿佛真的看到了希望,寻得了信仰。她所创造的诗歌即是她的所思所想,她想把一切美好都记录下来。不受任何人、事、物的干扰,她想远离喧嚣浮华,所以她选择隐居,闭门不出,专心创作。诗歌才是她避风的港湾,苦难的倾诉,灵魂的寄托。她觉得世界如此喧嚣不安,她要远离,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构建的小天地里。可能正是由于她孤寂隐蔽的生活,为她之后的诗歌创作带来灵感,写出直击人类灵魂的诗句,真实,不加掩饰。例如:
  I like a look of Agony,
  我喜欢痛苦的表情,
  Because I know it’s true—
  因为我知道它真实——
  Men do not sham Convulsion,
  人不会假装抽搐,
  Nor simulate, a Throe—
  或做出,剧痛的样子——[3]258
  这正是她纯净心灵的体现。了解过她的一生,我不禁想起了采菊东篱,归隐田园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闲适淡泊,与世无纷争,与人无往来。
  二、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从题目《我是无名小卒!你呢?》中就可以看出,诗人把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的外部世界转向超脱世俗的内心世界,用内心的充实与富足来诠释她所生活的大千世界。她只想做浮华乱世中的一个隐者,不问世事,世人亦不过问她。其实,狄金森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历史上发展迅速的时期,纷繁杂乱的世态、激进的颓废主义思想、萌动的女权主义言论无时无刻不扰乱人们的生活。身处这样一个乱世,她绝不可能充耳不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的诗中没有描写动荡的世事,而是着笔于自己的内心。“她的那个世界不是纷繁扰动、荡人心魄的大时代的天地,而是一个更加宽阔、自由、灵动的心灵宇宙。这个宇宙中潜伏着她的人生。”[4]02正如题目中所写,狄金森只想做一个“无名小卒”,安安静静过完一生。
  但同时,虽然她交际甚少,其实心底还是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诗中的第一节写道:
  I’m Nobody! Who are you?
  我是无名小卒!你呢?
  Are you—Nobody—Too?
  你——也是——无名小卒?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那咱俩是一对!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别声张!他们会传出去——你知道![3]310
  仅短短的四句话,也能看出诗人是在寻找知己,先询问对方是否也是“无名小卒”,反映出她谨小慎微的性格,生怕对方不是,惹来麻烦。其实她内心是渴望被认可的,但又害怕被误解,内心充满矛盾,又带有一丝惶恐。接着话锋一转,“别声张!他们会传出去——你知道”则表明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厌烦和抗拒,她讨厌被宣传,排斥世人舆论,宁可无人理解,无人倾听,也不愿被人七嘴八舌地指点、评论。诗歌第一節中体现出诗人对名利的厌恶,虽然也渴望一二知己的倾听,但更愿避于名利,隐于繁世。
  同时,狄金森身上始终有着一种宗教情怀。“但她对宗教的情感是充满矛盾的,她从没有真正皈依任何宗教,从不上教堂做礼拜,却常常在内心中直面上帝,与上帝直接交流与对话,聆听他的教诲,期盼他的引领。”[4]06所以,第一节中诗人说话的对象也可以看作是上帝,在狄金森心中,上帝可以洞察一切,超脱尘世,不沾染任何世俗之气。或许对上帝的倾诉可以减轻她内心的不安。   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诗歌的第二节,诗人以揶揄,讽刺的口吻,表达出自己对名利,对权贵的蔑视。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多无聊——做一个——大人物!
  How public—like a Frog—
  多暴露——像只青蛙——
  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整个六月——对一池羡慕你的泥沼——
  To an admiring Bog!
  把你的名字聒噪![3]310
  第二节中,诗人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愿意做一个无名小卒的原因,大人物就像是青蛙,在众人面前露脸,是何等的招摇!每天喋喋不休,又有什么好呢?即使名声再大,声音再响,不过是对着潮湿泥泞的池沼,又有什么好骄傲呢!可即便是这样,人们还是愿意争着抢着做一个大人物,得到别人的羡慕,被别人谈论又是何等的风光!可诗人只会觉得这种行为很可笑,很无聊,又有什么意思呢!同时,诗中“青蛙”一词也是对大人物的讽刺,如井底之蛙一般,目光短浅。仅满足于眼前的名利,物质上的丰盈,他们何曾想过精神世界的空虚才是真正可怕的?燥热的六月天,聒噪的蛙叫声,这怎能不让人生厌!诗人对外界的这种喧嚣躁动已经厌烦到极致,她对世人这种行为既感到可笑,又觉得可悲。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二两个诗节以“无名小卒”和“大人物”两个词为中心,形成了鲜明对比,任凭世人如何争抢,诗人就在自己构筑的小天地笑看一切。显然,诗人已经看淡这一切浮华,看破世间人性的虚荣。她不愿争,也不想争。何不就做个纷繁世界中的隐者,笑看这一切俗尘杂事。同时,虽然狄金森生活在浪漫革命的洪流中,但她似乎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诗歌全完取材于自身经历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纯净性和原创性也是无人可以媲美的。[5]153狄金森毕生所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宁静。越是生活得安静恬淡,她对生活的感知越细腻,洞察越强烈。这也是她能写出如此多直击心灵的诗句的原因。
  在追名逐利的时代,狄金森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我们从她的诗歌中能够读出她对纯净、自由的向往,能够聆听到她心底最干净的声音,那便是她灵魂的声音。而她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人类的一种启迪呢,在随波逐流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又有几人能始终坚守自己心底的那份纯净,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呢?
  参考文献:
  [1]秦东昕.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对象征再现的批评[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5.
  [2]艾米丽·迪金森.王宏印选译.迪金森诗歌精译200首[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
  [3]狄金森.周建新译.艾米莉·狄金森诗选[M].广州: 华南理工出版社, 2013.
  [4]艾米莉·狄金森.屠岸,等譯.我知道他存在:狄金森诗歌选[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5]魏健.英美文学鉴赏导读[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李健吾,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曾任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作为法国文学研究工作者,著有《福楼拜评传》(1935)、《司汤达研究》(1950)等专著与专论。本文以李健吾先生的《福楼拜评传》为指导,再读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全面解读艾玛·包法利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艾玛·包法利;人生悲剧;婚姻;爱情;宗教与科学  作者简介:汪海涛,女,硕士,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摘 要:戴锦华教授指出:“每一个巨大的崭新城市文明的建立都是建立在古老文明的死亡与摧毁之上,一端指向天空,一端深埋大地,每一次社会的剧烈震动都会加快斜塔坍毁的速度,直至斜塔完全沦丧,斜塔之上的瞭望者们再次陷溺于新一轮的茫然与怅惘之中。”[1]  倘若我们以戴锦华教授的“斜塔”为涉入《中国市长》的读解路径,那么斜塔自身陷落的二难困境与《中国市长》中互为悖论式的交叠视野达到了深度同一性的转喻模式中。本
摘 要: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可能是近年来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小说充分展现了因那不能承受存在与死亡之重,而选择了乌托邦的出路的陆、谭四代人以及群像,并对百年中国的兴亡有着壮阔的描绘。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存在;死亡  作者简介:杨潇(1992-),男,甘肃武威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现象级电视节目《朗读者》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在如今高度娱乐化的电视氛围中,出现一档以嘉宾谈话交流的方式朗读文化经典的栏目,可以算作是异军突起的一股文化清流。笔者认为《朗读者》以其多种形式的模式融合,群像故事的主题整合和全民参与的文化迎合,为新的嘉宾访谈类电视文化节目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朗读者》模式融合;主题整合;文化迎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移民日益增多。美国作为移民大国,包含了复杂的族群和多元杂糅的文化。虽然殖民时代看似结束,然而种族歧视从未真正消除。在这个文化多样的国家中,文化冲突不断发生。在美国生存的华裔、非裔和西裔作家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不同文化和地位,当他们进入美国这片土地却各自遭遇了种种问题。这些人群在白种人的眼中无一例外地应归为有色人种。这些不同的颜色在美国处于边缘地位,地理上没有归依,心理上
春节刚过,天气就转暖了,春天的气息慢慢显现出来。  秋秋昨夜又失眠了,她被冬天里残存的寒冷折磨了一夜,当然还有一个人的空寂和孤独。秋秋独自呆在宽敞的屋里,面对着白色墙壁和白色纱窗,冷风袭来时禁不住一阵颤抖。丈夫邱月明还没回来,冗长的夜晚最难挨,她坐在电视前按动遥控器不停地搜台,但怎样也选择不到一档自己喜爱的节目。广告,翻一个台还是广告,要不就是极其无聊的韩剧。秋秋觉得索然无味,于是进屋把自己放倒在
摘 要:一位神思想是对基督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受美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影响,并在美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梳理有关一位神思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更有益于中国宗教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美国;一位神思想;宗教  作者简介:杨天虎(1978-),男,辽宁北票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B9
摘 要:严歌苓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也是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的新移民文学作家。不论是移民前的军旅小说,还是移民后被称为处于边缘的留学生小说,在作品中始终透漏着她对人性的思考,对女性生存状态变化的关注,敏感而细腻的跨文化写作中突显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本文试将探讨严歌苓小说中具有特殊意蕴的身体意象——辫子、眼睛和腿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身体意象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在不同时期、地域、文化中
摘 要:方方在《琴断口》中以琴断暗示爱情友情的断裂。作者以旁观者来审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将美好的爱情建构后再解构。导致感情破裂的原因诸多,在“他人即地狱”的世俗注目下,爱情加速消亡。  关键词:琴断口;爱情;张力  作者简介:刘婕(1992.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作者简介:刘景嘉(1999.1-),女,湖南人,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初中时代,我便在新华书店中买了一本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著的小说作品《鲁滨孙漂流记》,立即便被书中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的主题引线,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文章主要讲诉了英国青年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