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洽与慧识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c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是朱万章的代表作之一,收录其有关书画鉴定收藏与美术史论研究文章26篇。在这本书里,作者不仅探研了书画鉴藏中的款识和鉴藏源流,而且解析了陈洪绶、丁云鹏、潘恭寿、华喦、任熊、王云、居巢、黄君璧等人的作品,同时对启功、苏庚春、梁江等当代学人的书画鉴定与美术鉴藏史学亦展开深入研究,史实清晰、考据充分。该书亦不乏学术独创之处,如清代中期的无锡邹家在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学术地位,一般人对邹一桂关注较多,这不仅是因为邹一桂的“常派”花卉,更是因为他所编著的《小山画谱》。其实,邹一桂的父辈多有善画者,如其叔父邹显吉就长于绘菊,山水、花卉、人物兼善,并富藏法书名画。有关这些研究,迄今为止向无学人涉足,《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中《祝允明〈简亭记〉册之鉴藏及相关问题考论》一文就初步探究了有关邹氏家族的一些情况,诸如邹显吉的生卒年、字号、墨迹与钤印乃至著作,而这些资料以及相关研究在其家乡的无锡博物院也鲜有涉猎者。
  朱万章有着扎实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学术品格,其相关研究多属于史学研究,而史学研究向来重视对材料的甄别和收集,重视对文献的爬梳和考辩。他的《粤东书画鉴藏和“青藤白阳”》一文,以加拿大学者福开森的《历代著录画目》和庄申的《从白纸到白银: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二文为基础,并参以清代至近代以来粤人著作如谢兰生的《常惺惺斋书画题跋》、叶梦龙的《风满楼书画录》、叶恭绰的《矩园余墨》、容庚的《颂斋书画小记》等文献,整理出了粤东藏家所收藏的“青藤白阳”作品情况,同时对存世实物的基本情况、钤盖印玺及流传过程亦略加考辩。他是凭史学功底和直接感受,用最简洁明快的语言说出实物真像的人,并不过多褒贬作品的高下。这种研究风格,显然属于史学研究的家数。
  朱万章一直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定收藏的研究工作,而书画的真伪鉴定,长期以来一直是文物鉴定界所公认的高难领域。囿于书画研究在实物和文献两方面的规约,书画鉴定的方法一直比较固定狭窄,这大大限制了它在构筑书画史方面应有的作用和潜力。对于传世书画作品的研究,无非依据实物和文献两方面材料,舍此别无其它思路。同时,中国的书画鉴定一直是附属于美术史,准确说应该是书画史的研究,但是,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却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重点在于鉴别书画作品的真伪,辨明是非,后者则侧重评定书画作品的时代风格与历史价值,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朱氏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认识。《“克隆”绘画鉴考之一—丁云鹏和潘恭寿之〈玩蒲图〉》、《“克隆”绘画鉴考之二—华喦和黄君璧之〈金屋春深图〉》、《“克隆”绘画鉴考之三—陈洪绶和任熊之〈麻姑献寿图〉》、《“克隆”绘画鉴考之四—王云和居巢之〈春江上水船图〉》系列论文,皆是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书画鉴定中常见的“双胞胎”现象进行鉴考的相关学术论文。严格意义来讲,书画史应是图像史,文献意义上的书画史应是另一种逻辑范畴。即使是“双胞胎”,抑或是赝品,如果在风格上与相关母本吻合,它们在视觉图像上的学术意义依然不可忽略。书画鉴定的实质是把一幅书画放置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中。事实上,一个准确、系统的书画风格,应该由一系列可靠合适的书画作品实物构建而成。在这个意义上,再为某一件传世书画作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空坐标方有可能,同时对于书画史的构建和书画鉴定的研究方有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而现存事实却是古书画文本的严重缺失,使得这种建构十分困难。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比较符合母本原貌的任何摹本,其图像意义较之任何文献都显得极为重要。
  自20世纪以来,美术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研究方法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内向观”与“外向观”。所谓“内向观”,就是关注于艺术作品的本身,将其外部的影响因素暂时搁置一旁,这类研究包括艺术鉴定、形式分析、风格学、材料技术研究等。“外向观”是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社会背景、图像学、社会学、艺术赞助与趣味史、展览制度研究等等。当然,这样一种分法仅仅是一个粗略的分类而已,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一书,“无论研究大家还是名家,书画家群体还是书画家族,都能够从作品出发,善于把作品的研究、作者的研究与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薛永年语),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向观”方法。《髡残交游研究补正》多从存世实物或文献出发,推究髡残的交游圈子。《恽寿平的家族传人考》立足文献和博物馆藏品,考辩恽氏后人的艺术传承与艺术风格。其实,对于“外向观”的方法,《苏庚春的学术历程与鉴定成就》和《梁江与美术鉴藏史学》两文是为例证,它们详细介绍了对著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两位老师的学术历程和学术成就。1992年7月,朱万章大学毕业进入广东省博物馆,从事书画鉴藏工作,跟随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学习书画鉴定近十年,由于耳濡目染较多,故能对其生平、学术情况乃至鉴定成就述之较详,成为迄今为止对苏氏学术研究最为全面的文章。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是作者的博士生导师,梁氏是广东人,他是广东美院的油画科班出身,后从事明清画论研究,进而转入美术史研究,专业研究范围颇广,学术活动尤多,对于梁氏在美术鉴藏领域的学术贡献,绝非“内向观”的研究方法所能准确把握。
  任何一本书都有它预先设定的读者群体,对于一般大众而言,不管有意无意,他们只是读出了自己想听的东西,而不是作者所要述说的东西。《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一书所涉内容基本上都是朱氏想说的东西,而不是一般大众所要聆听的东西。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常熟是吴地的一座山水名城,这里有蔚然深秀的虞山、明净清旷的尚湖;常熟又是一座人文名城,公元前510年,常熟青年言偃游学孔门,以擅长文学闻名,名列孔门“十哲”之九,晚年回归故乡传道讲学,被后人尊为“南方夫子”,为常熟的文化土壤奠定了深邃而博大的根基。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常熟逐渐形成了诸多以虞山命名的艺术流派—“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印派”,均炳彪史册。其中,以书画艺术的流播最为广远
期刊
由一耕美术馆主办的“龙门气象”中国山水画展于2012年12月9日在北京宋庄一耕美术馆开幕,参展画家有龙瑞、范扬(以下以年龄为序)、彭国昌、韩浪、周逢俊、管苠棡、熊红钢、曹建华、刘罡、王爱宗、唐辉、张桐瑀、陈一耕、袁学军、李晓松、石峰。参展画家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域,作品风貌也不尽相同,但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与创新上,都有着严肃的学术探索态度和为中国山水画时代发展“添砖加瓦”的文化担当。也就是这样的
期刊
吴冠中的风景画(包括油画、水墨画),直接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也继承了他的老师林风眠在水墨画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成果,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富于创造性,令人耳目一新。吴冠中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论断,让人觉得他似乎对于传统是排斥的,其实仔细分析他的风景画,他的风景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画家乔十光在他的《谈漆论画》中谈到他的关于风景画的三句话,即“消灭天空,打到近景,不见阳光”
期刊
主讲人:苏立文(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著名中国艺术史家)  时间:2012年9月11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  我中文讲得不好,我讲英语,让我的朋友陈莘为我翻译,谢谢。  很高兴见到许多年轻的面孔,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希望我说什么,我不知道你们是希望我说关于中国现代艺术的探索呢?还是其他什么?所以,我想我就谈谈我的收藏吧!  我自已不是一个收藏家,一个不是收藏家的人,怎么可能有一堆的收藏呢?但是当我把这个
期刊
沈岩松,1968年生,浙江嘉兴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刻字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刻字委员会主任,嘉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档案》、《品味经典系列专辑—沈岩松书法作品集》等。  《老子》第十四章有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就是,我们掌握着从远古以来就有的道(理),来统御现今有形的东西(物质),就可以认识太初的本原,这叫做道之规
期刊
李恩成,1974年生于济南市。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于山东建设学院。现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当代中青年书画家精品系列—李恩成作品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等。  李恩成的花鸟世界有些与众不同。他将目光放在花鸟生灵静默生智的瞬间。在他的花鸟画中,充满了浓浓的思辩味道,花鸟被赋予了更多“人”的属性。这个“人”并非单一的普通人,而是隶属于天地又站在万物生灵最
期刊
自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问世之后。尤其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长卷。宋元明清本可达数百之多,留存至今,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以下简称“宋本”)。代表宋代风俗画的最高艺术成就。可以说,宋本是这类绘画题材的原创本或祖本。其二是明代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以下简称“明本”),代表明
期刊
吴玉,原名吴玉梗。1968年生,河北深州人。199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9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班,2007~2008年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做访问学者。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玉台问艺》。  吴玉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美术史时,听过我的课,那时候,只知道她是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美术史教师。
期刊
在研究20世纪中国画历史时,我们发现一些大艺术家在论述中西绘画交流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中西绘画交流的未来前景是相互趋同,另一种声音则主张彼此拉开距离。认同相互趋同的多是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美术教育的艺术家,赞成拉开距离的则多是对民族传统有深厚造诣的中国画学者和画家,但也有例外。在中国画学和山水、花鸟画实践中,有杰出成就和重要贡献的黄宾虹,在其晚年也多次发表过中西绘画趋同的言论,如
期刊
◇ 时间:2012年7月18日  ◇ 地点: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  张公者:从甲骨文到今天,书法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汉隶、简牍、魏晋书法,一直到唐代,随着每一历史时期书体、字体的变化,书法艺术在审美诸方面也发生着改变。而自唐至宋、元、明,基本上没有革命性的改变,直到清代出现了所谓的碑学。清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您作为清代书法史研究专家,如何看待清代书法在历史上的位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