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
  从字面开始,传说的“淮”鸟飞起
  飞落在中间的大地上,成为大河
  这充沛激荡的水,以“飞”形象立足
  从一座山上,飞流而下,飞奔着
  在田园,在家乡,在一个国度
  像一首长诗,激昂歌唱,低声吟诵
  谣曲成,众生安,土壤肥沃
  二十七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蒸蒸日上
  飞临的是水意,从天而降
  母亲一样,辗转一千里
  淮河浩浩荡荡,在东向的路线上
  滋润庄稼、百姓,滋润山歌、乡谣
  一路上,带着一日一日的时光
  用规则的節气,用分明的四季
  喂养出一群不一样的人类
  在中间,在中原,中庸姿势
  用身体划出了分界线
  淮河就是中国,淮河就是团圆
  飞升的水,安抚两岸传说
  南来北往的人,落下脚步
  农谚劝课天气,传唱出新的歌调
  安慰了南方北方的作物
  在两岸,都得到一个良好的收成
  越山峦,经丘陵,在平原
  飞越的水,始终带着几分飘逸
  像云朵一样,飘荡在淮水两边
  风是清的,雨是甜的,不误农时的
  云朵下,小户人家的自给自足
  轻松地轮回出丰饶的人间
  天地之间有大美
  江淮平原上,田地一望无际
  天一直阴沉着,像大雨一样
  把铅灰色彩,反反复复地
  泼洒下来,像是为庄稼描写出主题
  这些铅灰的云
  像是把天压得低了,小了
  田间有几个劳作的人直起身子
  把这穹庐一样的天撑住
  他们不停走动,使这微小下来的世界
  有些倾斜,也有些晃动
  我仍然坚信
  这些都是世间的大美
  几个人盲目的坚持
  像一幅黑白照片,使天地间
  有了几分生动,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父亲的坟边,一条河新的源头
  水库还是修建起来了
  一条大坝在父亲的西边
  把河水拦住。河道慢慢地变小变高
  变成了普普通通的田地
  父亲就在这块地的边上
  风吹过来,雨飘下来,阳光落在上面
  有人在田埂上走动,仿佛看不见
  一座坟矮了,一亩地里的庄稼茂盛
  在奔流而下的时间里,都有了新的意义
  河水从父亲的身边重新开始流淌了
  像所有源头从荒野里出现时一样
  它们仿佛村子里的孩子
  很小,很浅,但很清澈
  很坚决地,向远方流去
  几年了,我常常跑到城郊的河边
  坐上半天,捧一把河水放在鼻子跟前
  就能闻到家乡的泥土气息,闻到
  父亲经常抽的劣质烟草的气味
  一条河从父亲的身边出发
  天下所有的河流,和河水
  在我眼里,都有了神性
  气数
  为了美,我在旁边留了空白
  气数还在,我在一幅山水里
  占据一粒微小的尘土
  后现代主义转向了写实
  这最后的笔法宽容了我的时光
  单调的色彩里充满温暖的味道
  我把整个宇宙装在心里
  在下一刻匍匐于一粒灰尘
  这是我的秘密,全人类的秘密
  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宝贝女儿
  在我的前面,在我的身后
  像截然相反的定义将我完全限制
  我反复念叨着:世界,世界……
  一条大河奔流而下,经过我
  养育我,带着我,再淹没我
  一百亩小麦,一千亩水稻长势良好
  这不是风光、不是外围,它们是我的内心
  我用一堵土墙连接,用一条田埂连接
  用一条河水连接,用一座村庄、城池连接
  现在我用一万里山水,用我自己
  我就是世界,世界的气数还在
  我坚持着,一条路上,我还在
  祖先们已经高出平地
  这江淮平原上的良田,沃土
  这地理分界线上风调雨顺的天气
  长出了丰盛的粮食,长出了稠密的村子
  也长出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坟头
  长出了我土一样的身份和命运
  祖先们已经高出了这平时、这平地
  他们把时光收集、把尘土积聚
  高高地挺立着,成为一堆高耸的土
  仿佛高处的目标,在我的视线里
  让我远远地,回头仰望
  清明时节,像一粒浮尘
  我从另外一个地方飘荡过来
  仿佛从一阵风里抽身、跌落
  在一个一个的坟头外,矮下身子
  必然的联系里,自然的仪式
  我回到这高耸的土地边
  对自己,再一次进行确认
  河面
  有的向上游走,有的向下游漂流
  包容的淮河,用身体托起众多船只
  阳光照在河面上,也照在船上
  在水流的带动或者微风的吹动中
  一刻不停地荡漾出,细碎的彩色花朵
  我突然想到了“浪漫”这个词语
  我看到了光彩熠熠
  看到了温暖、光亮的生活   被大河运载着,在河面上浮现
  现实的河道上挤得满满的
  创门满载着各种的生活,沉沉的
  压得河水,不时喘出一口粗气
  不管装载了什么,在河面上的它们
  都在漂泊着、晃动着
  带上了激动和不安的内心
  像一个人的一生
  宽阔的河面上都是时间
  我们在漂,在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里
  无论是进入河流,还是离开河流
  河面不悲不喜,在流水的表面
  依然晃动出,金色的时光碎片
  傍晚,城市边上的淮河如此静默
  我站到阳台上时,远处的夕陽
  已低于这三十层楼的高度
  夕阳下的淮河被前面高大的建筑裁剪成
  两段水流,远远地泛出灰暗的光芒
  这个一再被人们称作母亲的事物
  仿佛映照此刻的时间,做出暮年的样子
  缓慢、安静、沉默,内心揣满了经历和故事
  夕阳正在下沉,层层叠叠的大楼间流淌着热气
  空气里的尘埃变得清晰,把我的目光拉得很远
  平日里模糊、遥远的淮河突然近到了眼前
  把神圣变得如此朴实,使我有点手足无措
  像一个年老的妇人,已经被一天的时光掏空
  急急慌慌的城市到了那里从容了下来
  局促的大楼一幢追赶着一幢,突然让出一块
  船在水面上,把一户人家变得无比的微小
  那里面仍然是一个连接着天地的日子
  有人在祝福“节日快乐!”,这不是母亲节
  万物静默如谜!一个诗人的诗句
  使不远处的大河,与夜晚神秘地
  合在了一起
  我认命
  春天的阳光一再温暖我
  春天的风儿一再呼唤我
  我不能一岁一枯荣了
  生命里的东西被春天的雨水
  一次一次淘洗,仿佛尾声
  我一再放缓脚步,看这春色
  一绿,再绿
  我曾经用力地爱过
  大把大把的春光
  烘托出迭起的高潮
  我只能看见月朗星稀
  把一个故事深刻地包裹
  使人间,又增加了一个奇迹
  说真的,我已经认命了
  春天的阳光、春天的风声
  部分生长出的庄稼、盛开的花朵
  把一个美好的前程艳丽地堆砌
  它们在我的身边无力地发动、劝说
  我看到大块大块的田地正在荒芜
  我在一条小路上走动
  看着小路在前方,慢慢变成
  一条细线,直到消失
  我待在春天的背面
  阳光普照,春风越过河岸
  像一个人的心思泛滥了
  一吹就是千万里
  树枝微微地抖动着,鼓起一个花蕾
  天空从灰蒙蒙中突围出一小片蓝
  岸不动,水不动,我不动
  像这个时间的影子,在阳光下越来越长
  我是深深地爱上了这个
  被叫作春天的季节
  我试图与一切事物和解
  我在内心不停地放弃
  我想把整个世界解散
  让它们各自为政、百花齐放
  我对所有的所有保持着
  迷恋一般的热爱,我不叛逆
  不参与,不进入,不改动,不追问
  我爱上了它们现在的模样
  隔着一张纸,欣喜地看着
  我不忍心,触动它们的一分一毫
  只是待在它们的背面,静静地
  想念家乡,想念亲人
  河水只带走了时间
  我到达淮河堤岸时
  河水已经小了下来
  河边的田地空出自己
  也把一个个坟头捧了出来
  使这个时刻,更加肃穆
  再后面就是村庄了
  没有村民的它像个沉默寡言的人
  紧闭着嘴巴,神情严肃得像个仪式
  声音还是有的,风用低低呻吟
  把河床的上半部分灌满
  河面越发平静,仿佛镜子一样
  在努力映照着一切
  深秋了
  万物都跟着季节做出改变
  只有我,又一次回到了河边
  看着底部缓缓的流动,固执认为
  河水只带走了时间,那些出走的事物
  最终还是会回来的。他们移动的只是表面
  在内部,他们从来就没有改变、没有离开
  淮河上的七夕
  天暗得很彻底,仿佛只为了
  衬托有亮光的人间生活
  河面上的船停泊了,舱里的灯光柔柔的
  像是在享受,这甜蜜的夜晚
  不远处的一条灯带,淡淡地
  照亮幽深的远处。作为一座真正的桥
  它把那些相见和抵达,变得简捷
  使越来越多不安分的心,更加急躁
  两边都有灯火,都是人家
  有情的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把传说中的时间缩短为人间的一天
  守在码头上的人,头抬得高高的
  急切地盯着正在靠近的船
  从船上下来的人,小跑着
  那些汽车、摩托车、电瓶车发动了
  似乎都在加快速度
  开始就是离开吧,一条渡船上
  河面多么宽阔,宽容了我   一直在暗处。风从来没有停止过
  看不清的下面,有波有浪
  有一些动力在推着我,浮在水面上
  被一个节日提醒,我抬起头
  不看天,不看牛郎和织女
  只看亮着灯的两边,它们晃晃荡荡的
  ——都是岸
  在河岸
  柳树献身于爱情
  在一幢新房里以一块木板圆梦
  野草
  只在土壤深处狂欢
  田地不再羞怯
  坦胸露乳在一阵阵风里
  它说早已不在意风言风语
  在这个春天的孕育应该
  直来直去
  村庄上空的炊烟细弱
  在遥远的城市漂泊
  淡化成鼻子前的一种味道
  我站在岸边
  河水泛滥
  那一只渡我的小船
  在河面上,晃晃悠悠
  村庄
  小心地回避了
  一张地图
  安静地守在河边
  为一群野鸭
  等待了几个季节,和
  蓄满水的池塘一起在
  秋晚里微笑,羞怯的大红
  似乎有些神秘,不解风情
  永远学不会世俗的成熟
  谷仓一样自满,隐居
  在简单的水墨中偷闲
  天从远方落下
  几个人轻轻地抬步,放下
  像一片叶子回到大地
  像一朵云彩栖在池塘边
  不忍心打破小村酣甜的梦
  夜色如此容易进入
  最后一缕光线
  走到了坝子的西边
  小村里的第一盏灯
  已经明显陈旧,竟然
  奢侈地占去一幅画的全部
  平原
  成熟的意韵被一阵风送得很远
  麦浪翻滚,金黄的清香
  轻松走进千家万户
  一缕炊烟呼叫了好几个村子
  田园里扬起镰刀,照亮了人的眼
  把田野连接了起来
  门前的土堆高了
  再一次增长我的视线
  城市在地平线上隐约
  我能看到一波下去一波又起
  和举镰人费力直起的身子
  大地平缓,像在一点点推进
  久久以来,从没有歇下一口氣
  初夏时分,村庄里没有一丝秘密
  大家都不说话,低着头匆匆闪过
  父亲牵牛扛犁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
  早来的月亮爬在他的肩上微笑
  我想起了什么
  赶紧用铅笔在素描本子上画
  一幅谁都看不懂的图案
其他文献
北风将金黄的银杏叶彻底剪落  飞舞是两种外力的唆使  而这一切被站在四楼的我发现  我并不打算把其归至悲壮之列  深秋与初冬无明显之界  这不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浩劫  室内的某个局部  一杆旧式的十六两秤被高高挂起  被称物与秤砣努力达成妥协  我们称之为平衡  在慵懒的阳光下  室内的某个局部变得温和起来  森林深处  正午,我去了一片很久未至的森林  那里人迹罕至。红黄将天空彻底渲染  这里是森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被侵犯,是5年前在上海生活的时候。  有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2号线一如往常人潮拥挤,列车从人民广场行驶至南京东路,  往常漆黑一片的隧道里突然闪耀起了光影的追逐,朝窗外望去那是投放在墙壁上的一则牙膏广告,  画面并不是非常清晰但总是一片阖家欢乐的气氛。  那一刻,除了对富有未来感的高科技感到兴奋以外,我心底同时升起了一阵厌恶与深深的忧虑。  难道就连这么点时间,我也不配得到
“柯大夫诊所”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诗歌报月刊》开设的一个栏目,在当时曾产生一定影响。不记得想法最初是如何产生的,或许是有感于当时评论界流行的西式文风,或许那天身体刚巧有点不舒服去过医院,因事情过去实在太久,具体细节记不起来了。但出于当年刊物负责人蒋维扬先生的建议是可以肯定的,时间应该是1990年下半年。好像在一封信里他先问起,还说可以考虑专栏形式。然后双方通过信件反复讨论,把有关内容、篇幅、
1  寒露那天,约几位诗人走大会岭古道  兩旁的枫叶肆无忌惮地红着  狗尾草摇晃着狗的尾巴  野菊花正在怒放  我们坐在石级上喝几口水  谈起了乡土诗歌  感觉我们与枫叶之间,总是隔着那么一  层白霜  2  历经过风雨,这些枫叶一下子成熟了许多  有一些大清早红起来  又担心红得发紫  有一些来不及发红  在枝头保持纯真  有一些被晨风吹下山谷  3  想把十里大会岭的枫树写到我诗里去  让这些
潘洗尘:《燃烧的肝胆》,《中西诗歌》2018年第1期  大理一别,己经有几年没见到洗尘。洗尘都好吗?  中国新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出现了新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历史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诗歌文化的转型尤为突出,也尤其丰富与生动,使我们的诗歌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厚与广阔。早在1980年代,潘洗尘就是一位很活跃的诗人,有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新世纪以来,洗尘复出后,一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另
沙克,60后,生于皖南,居住江苏。1979年开始练习诗歌、随笔,著有诗集《有样东西飞得最高》《单个的水》《忆博斯普鲁斯海峡》等。  我所说的好东西  我所说的好东西  借气流能飞一万米高  硬飞能上去几千米……  大雁落在河边,游到对岸  我所说的好东西  摸黑也能度过两个世纪  不会偏离自己的喜好……  乌鱼沉在暗处,游进杂草  我所说的好东西  不可能被命名……  恐龙绝迹,蚂蚁上树  不过是
山野  深秋的绿,有些粗糙  接近成熟的稻叶,成片密密的  茭白,还有水坑边的秋草  这些容易接近的植物  那么亲切,犹如邻家姊妹  悬挂在山腰的村庄  仿佛是距离让时间变慢  風走过,云雾若隐若现  田野那么寂静  一辆拖拉机突突吼叫  那么粗野  蛰伏  冬树干枯,叶子孤零摇曳  蚂蚁在寻找归宿,挺着坚硬的骨骼  翘望。绿意在远方  隐隐呼啸,树枝颤动  想从木头内部寻觅火星的人  找不到入口
放下  流星,擦肩而过  划破夜空  种下无根的缘  多么虔信的背影  一路如风  迎接你的,是九十九朵绽放的莲  执一盏心灯  披半身红尘  笃定,放下  千年的菩提,一世的荣华  在您的足下升腾  清溪河畔  清溪河畔  红梅灿烂得差点笑出了声响  青青的柳枝早已把一脸的陌然  扔在了無雪的寒冬里  鱼跃,人欢  七孔桥上熙熙攘攘  清脆的黄梅声让树上的鸟儿跌折了翅膀  风筝把孩童的梦想放飞到
雨水下的多一点,少一点;花儿开的早一点,迟一点,又能怎么样呢?它们无碍春天的大局。那个听到雨声、看到花开的诗人,听到听不到雨声、看到看不到花开,又能怎么样呢,他同样无碍春天的大局。实际上,几乎所有人的存在都无碍春天的大局,无碍世界的大局,他们的忙忙碌碌只是重复而已,如同“去年飘过的云,又落在了湖心”(《春风误》)。然而作为一个“依赖夜晚、绝不肯轻易睡去的人”(《夜晚的声音》),在洞悉存在之虚无,乃
一本刊物的形象,大约由操办者(含提供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在共有的文化场域中相互挑逗而成。中国的诗歌刊物中,创刊于1984年的《诗歌报》(包括1990年改版后的《诗歌报月刊》),對读者来说,应该是挑逗能力很强的那种,所以,其形象往往鲜明。如果我们站在当代新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诗歌报》提供的,可能不仅仅是刊物与读者直接的相互挑逗,它还相当有效地通过形塑读者,让读者成为一个诗人,或更好的诗人,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