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A1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水平与脑出血后90 d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12月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ICH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相关临床资料,在患者出血后90 d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其功能结局。构建单变量及多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HbA1c测量值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以每组患者HbA1c的M为替代值纳入模型,计算趋势检验P值。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入院时HbA1c水平与ICH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ICH患者345例,其中预后良好214例,预后不良131例(严重残疾99例,死亡3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入院时HbA1c升高,ICH后90 d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升高,趋势检验P<0.001(与HbA1c低水平组相比,中、高及极高水平组90 d预后不良的风险分别为OR=2.33,95%CI:1.07~5.07;OR=2.52,95%CI:1.12~5.64;OR=6.80,95%CI:3.01~15.34)。限制性样条结果显示,入院时HbA1c水平与ICH患者出血后90 d预后不良之间具有相关性(χ2=14.81,P<0.001),且为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118)。入院时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随着HbA1c含量的降低,预后不良的风险呈线性降低趋势;HbA1c>6.5%的患者与HbA1c=6.5%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的风险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入院时HbA1c水平升高与出血后90 d时预后不良风险有联系,HbA1c升高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游离尿道板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婴幼儿单纯阴茎体型尿道上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0例阴茎体型尿道上裂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18~36个月,平均27.5个月。主诉均为发现尿道口开口于阴茎背侧。查体:阴茎短小,阴茎头扁平,宽度17~25 mm,平均20.7 mm;阴茎背曲15°~30°,平均21.5°。术前膀胱造影检查提示其中3例合并单侧膀
目的分析2014年1~29岁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抗-HEV)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2014年我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个案数据库,估算样本量,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和随机函数抽取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抗-HEV IgG。运用SAS 9.1.3软件统计分析,采用抽样权重运用泰勒级数线性法计算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地区等抗-HEV阳性率及95%CI,通过比较
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作为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补充,其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测量混杂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是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中的重大挑战,本文对观察性疗效比较研究中未知或未测量的混杂因素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述评。未测量混杂因素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工具变量法、本底事件率比校正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及其衍生方法。工具变量法模型构造巧妙,但满足条件的工具变量在实际研究中并不易得;本底事件率比校正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均
HIV分子网络是近期被广泛报道的一种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方法,各国利用此方法在传播关系、传播热点、疫情监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望为实现精确干预和防控提供依据。目前国际上主要报道有3种构建分子网络的方法:基于两两比对基因距离法、基于系统进化树节点校验值法、基于两者联合参数法。本文综述3种构建HIV分子网络方法研究HIV感染者传播特征的相关进展,以期为应用于指导防控HIV提供数据支撑。自分
目的评价我国汉族和蒙古族女性自然人群及不同宫颈病变级别中的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分布及感染状况,为不同民族宫颈癌筛查和疫苗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年6月在我国山西省襄垣县、阳城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个农村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多中心宫颈癌筛查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 517名。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自我采样方法采集2份宫颈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进行careHPV及PCR HPV检测(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