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由的课堂讨论成了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但是课堂讨论应该是切中要害的,有些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甚至会消解课堂其余时间的积极作用,因为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讨论的。语文课文自有一种美叫朦胧美,只能整体把握、感悟。下面以一堂公开课为例来谈。
这节公开课教学的是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课文内容围绕一个游戏展开,在游戏中,老师让学生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然后再依次划去四样。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推敲出情感上的真爱。我们可以看出,在文章当中不去讨论,更不能质疑别人的选择是作者所认可的。文章追求的是一种整体上的朦胧效果,所以不能细化,你不必为你的答案中没有亲人、友人而愧疚,“我”最后的答案可以是笔而不是父母或者其他。因为“我”要为他人写作。“我”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只有笔没有纸,或者没有生命也是不可以写作的,因为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笔在这里只是表达一种信念。
这个教师也是和文章中的教师一样,让学生先选出五样,再按顺序划去四样。然后就是讨论,让学生对别人的选择进行点评。
一个学生选择的最后两样是家庭、生命,他说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是很艰难的事情,没有家庭他活着有什么意思,但是没有生命又哪里来的家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所以他很艰难地选择生命。有学生对他进行质疑,说如果你连家庭都抛弃了,活着有什么意思,不过是行尸走肉,这样的活着不如死去。两个人就此争论了一段时间,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他们都不能说服对方。
还有一个学生说,他选择其中三项是篮球、双手、健康,理由是他喜欢篮球,但是打篮球没有双手是不行的,如果只有双手没有健康也是不可以的。立刻有学生质疑说,健康就应该包括有双手,那么他的选择就是浪费了一个选项,照他这样的逻辑,那还应该选择双脚,因为没有双脚也不能正常地打篮球。前一个学生反驳说,照他这样说的话,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只选择幸福,那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还需要费那么多脑筋选什么。又是一个只有争论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更多的是在鼓励学生发言,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他显然也没有办法解决。这堂课热闹则热闹,但争论的谁也不服谁。其实这堂课教师明显地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把握作者的意思。文章中写道:“老师再三提示,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衡量他人。”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这么做:让学生选出自己的五样,然后请学生进行点评:这个学生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老师自己进行点评,比如最后选择生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选择家庭的是有爱心的人。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都不可以细化,只能朦胧、整体把握。比如诗歌,有一种说法是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一翻译就割断了整体美。
这种朦胧的审美方法不仅仅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而且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比如人的信仰,有的时候人的信仰很难去讨论,为什么我信这个,别人信那个。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很难从价值标准上对别人的信仰说三道四。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万不可忽略讨论的目的是求同存异,不必为追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而把任何问题都拿来讨论。语文教学是灵活的,新课程的推广不能简单地模式化。
(作者单位:射阳中学)
这节公开课教学的是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课文内容围绕一个游戏展开,在游戏中,老师让学生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然后再依次划去四样。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推敲出情感上的真爱。我们可以看出,在文章当中不去讨论,更不能质疑别人的选择是作者所认可的。文章追求的是一种整体上的朦胧效果,所以不能细化,你不必为你的答案中没有亲人、友人而愧疚,“我”最后的答案可以是笔而不是父母或者其他。因为“我”要为他人写作。“我”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只有笔没有纸,或者没有生命也是不可以写作的,因为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笔在这里只是表达一种信念。
这个教师也是和文章中的教师一样,让学生先选出五样,再按顺序划去四样。然后就是讨论,让学生对别人的选择进行点评。
一个学生选择的最后两样是家庭、生命,他说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是很艰难的事情,没有家庭他活着有什么意思,但是没有生命又哪里来的家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所以他很艰难地选择生命。有学生对他进行质疑,说如果你连家庭都抛弃了,活着有什么意思,不过是行尸走肉,这样的活着不如死去。两个人就此争论了一段时间,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他们都不能说服对方。
还有一个学生说,他选择其中三项是篮球、双手、健康,理由是他喜欢篮球,但是打篮球没有双手是不行的,如果只有双手没有健康也是不可以的。立刻有学生质疑说,健康就应该包括有双手,那么他的选择就是浪费了一个选项,照他这样的逻辑,那还应该选择双脚,因为没有双脚也不能正常地打篮球。前一个学生反驳说,照他这样说的话,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只选择幸福,那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还需要费那么多脑筋选什么。又是一个只有争论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老师更多的是在鼓励学生发言,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他显然也没有办法解决。这堂课热闹则热闹,但争论的谁也不服谁。其实这堂课教师明显地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把握作者的意思。文章中写道:“老师再三提示,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衡量他人。”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这么做:让学生选出自己的五样,然后请学生进行点评:这个学生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老师自己进行点评,比如最后选择生命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选择家庭的是有爱心的人。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都不可以细化,只能朦胧、整体把握。比如诗歌,有一种说法是诗歌是不可以翻译的,一翻译就割断了整体美。
这种朦胧的审美方法不仅仅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而且在社会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比如人的信仰,有的时候人的信仰很难去讨论,为什么我信这个,别人信那个。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们很难从价值标准上对别人的信仰说三道四。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追求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万不可忽略讨论的目的是求同存异,不必为追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而把任何问题都拿来讨论。语文教学是灵活的,新课程的推广不能简单地模式化。
(作者单位:射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