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彦鹏:我的内心有一座山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h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彦鹏
  2005年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卢彦鹏坐着火车来到北京,开始追寻自己的艺术梦。在那之前的五年,他一直在学习绘画。彼时的他,还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名画家。而一切的冲动还得从他“幸运”且“浪漫”的童年说起。
  小时候,卢彦鹏家在一个小山坡上,家的周围有着许多巨大的桉树和杉树,童年最开心的是和朋友们摘芭蕉叶、滑土坡。离他家不到100米的山顶上有一座寺庙。每周,那些从村里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都会路过他家。潜移默化中,卢彦鹏便觉得那些佛像充满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并且对它们充满着好奇和敬畏。他的舅舅和阿姨都是艺术家.在卢彦鹏还很小的时候,阿姨便开始教他念各种诗歌,跟他讲中国的神化故事和欧洲童话,给他听莫扎特、贝多芬,他也很乐意当舅舅和阿姨的模特,因为当完模特可以吃他们写生用的水果。

在山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绘画、佛像、山水,这些在卢彦鹏后来的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元素,在他的童年经历中都有迹可循。这些童年经历,又在不知不觉中推着卢彦鹏来到北京,追寻自己的艺术梦。
  在卢彦鹏来到北京的某一天,他的弟弟卢彦锦拿了一台禄来相机给他玩,这台很旧的禄来相机便成了他走上摄影之路的“机缘”。弟弟不仅教会了他使用胶片相机,还教他冲胶卷、洗印照片。起初,他只是想尝试一下,因为他很喜欢电影,一直想拍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短片。后来在不断的体验中,他慢慢迷上了摄影,思维也开始发生变化,脑子里很多想法都转化成了“影像”语言。他突然发觉摄影是更适合他的表达方式。刚开始接触摄影时,卢彦鹏有很多想法,总是希望用一张照片表达更多的情感,“每天都很兴奋,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2008年,在回老家举办婚礼的路途,火车经过三清山,他被那里宁静神秘的气质所吸引。当时的他,即将成为人父,内心充满了莫名的焦虑和不安,他需要平静。所以他决定在婚后的第二天前往三清山拍照,他从凌晨6点开始爬山到18点,拍摄了大量的底片,和山水草木对话。
  这次拍摄被卢彦鹏视为最后一次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这些底片先后被制作成两个系列的作品。2009年,他想起妻子画的一卷纸本素描,里面记录了一些婴儿孕育的过程,于是他以此为线索制作了《石头的记忆》,这是属于他和妻子、孩子的作品。而在2010年,他用那次的底片,又制作了《山·雾》。对卢彦鹏来说,也许“雾”就是“悟”。

在暗房中再次探索自我


  为了寻找“雾”的感觉,在2009年北京的冬天,卢彦鹏用半个月的时间天天泡在三影堂的晴房里,自己配置药水,在几近结冰的温度下缓慢地显影照片。当时的一位老师以为他疯了,因为他不仅整天把自己关在暗房里,最主要的是他显影的照片要很久才能看到影像,最长的时候要等半小时之久(正常显影1分钟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影像)。但他很迷恋那種感觉,他觉得这就是一种修炼。在长时间与胶片的独处和冥想中,他终于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呈现方式。第一张成功的作品是《一座山》,也成了《山·雾》系列的开始。
  2010年在制作完《山·雾》以后,他开始跟随童年的记忆,想拍些佛像,但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不知从何入手。所以他开始云游各地,平遥的双林寺、镇国寺,太原的晋祠、天龙山石窟,大理的鸡足山、金顶寺,洛阳的白马寺、龙门石窟,北京的潭柘寺、戒台寺,泉州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等等,他的足迹遍布国内大大小小的寺庙。但在他研究这些寺庙的时候,并不先拍佛像,只是去感受,并且拍摄一些建筑和寺庙的元素,这些照片在后来就成为了《空·气》系列,之后再发展完成了《借花献佛》系列。

隐藏在氰氲气息中的“秘密”


  卢彦鹏从第一次接触摄影时用的是胶片,在后来的创作中,他又迷恋上了暗房。微弱的灯光、缓慢的显影还有漫长的等待,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在他看来,拍摄只能留存短暂的记忆、记录瞬间的情感;而在暗房中,通过时间的流逝和手指与相纸的接触,以及药水的波动,他能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忆。
  不善于向世界打开自己的卢彦鹏,将自己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还有心中未曾表达的诗歌,与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家庭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特立独行的视觉表达方式,这也成为他为数不多的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渠道之一。而他的这些经历和喜好。并没有妨碍他始终在作品里体现着对中国传统山水意象的运用和再创作。从《山·水》以及《空·气》的氤氲气息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受到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他的作品就像是取法于山水画中的一图一景,空灵清幽,但他独具创意的作品又与传统的山水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
  卢彦鹏一直都很喜欢文人山水画,但他知道很多逝去的东西是回不去的,也不希望自己刻意去追求,所以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在暗房过程中融入音乐、诗歌和想象,在自己与底片的亲密接触中,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具有独特、平静而又充满灵气的山水摄影作品。   在你的山水摄影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种来自中国卉典山水的审美趣味,山水画对你的摄影作品有什么影响和启发吗?
  卢彦鹏:大学时我学习的是美术,所以一直很喜欢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艺术家,例如顾恺之、李唐、李成、范宽、米友仁,等等。
  山水与你自己性格有什么相关的特质吗?
  卢彦鹏:我的内心有一座山,偶尔爬爬,驻足,发呆。
  你拍摄山水的时候,除了呈现一种自我的审美趣味之外,还想通过它们表达什么想法吗?
  卢彦鹏:我的作品都与自己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比如2008年拍摄的三清山,同样的底片,我制作了两组作品。2009年制作的《石头的记忆》,灵感源于妻子2006年画的一卷50米纸本长卷《石头的记忆》。2010年制作的《山·雾》系列,灵感源于表弟表妹的一次游戏,我写了一首诗,把自己的感觉与他们的对话、游戏重叠,最后根据这首诗,完成了《山·雾》系列。
  童年经历和故乡对很多人的性格以及創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你的作品中是否有来自童年及故乡的影子?有没有哪些经历一直影响着你?
  卢彦鹏:我的童年住在一个小山坡上,山坡的顶部是一座小庙,离我家不到100米。每周都会有村里的人去庙里烧香拜佛路过我家,我对这些佛像充满好奇和敬畏。另一方面觉得它们都很美。最近几年创作的几组作品都与佛像有关,第一组作品《借花献佛》算是送给它们的一个礼物,我用烟花和佛像重叠在一起。
  从摄影术刚被发明就一直有摄影师在拍摄山水,你觉得在如今这个摄影已经非常多样化的情况下,山水摄影作品如何才能做到有所突破?
  卢彦鹏:我不觉得自己是在摄影.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是一首诗、一段音乐的旋律。忘掉“摄影”.相机只是工具,更不应该让它束缚。
  很多年轻摄影师会觉得中国山水有些老套,你为什么钟情用胶片来创作中国古典风格的山水摄影作品?
  卢彦鹏:因为我不会用数码相机,也不爱学习,胶片相机其实我也不懂,又怕背太重的相机,可以有影就行,所以我用的相机都简单廉价——两挡光圈,三挡快门速度,没有调焦。
  暗房创作中有什么特别的乐趣想和大家分享的吗?
  卢彦鹏:暗房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红灯下听音乐,如果女儿陪我就更美了,她会在音乐下跳舞。不用加光减光,不用管光圈大小.先曝光一首音乐的时间再去显影,时间不够就两首(因为我把药水纯度调得很稀),我很享受缓慢的显影过程。
其他文献
曼哈顿  有一句话叫“世界上一半有趣的人在纽约,另一半在去纽约的路上”。而我就是那另一半在去纽约路上的人。既然是有趣的人,旅行一定不是像普通游客那样去景点拍留影照。我终于可以把私藏的纽约拍摄fist——拿出来去打卡!  这次我带着刚刚发布的尼康Z7。它以4575万高像素取胜,几乎就是D850的缩小版,作为一个十多年的尼康单反用户终于盼来了它有全画幅微单的一天,也終于可以与尼康一起私奔去纽约!  很
期刊
希勒布兰德+麦格沙曼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曾借剧中人之口慨叹:“我们不过是造梦的材料!”(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语出剧作《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译者注)“stuff”一词的用法很有趣,因为数百年来它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剧本创作于17世纪初,那时“stuff"的意思是原材料,它既可以用来指代具体的物质(比如木头是制造椅子的材料),也可
期刊
徕卡的历史已过百年。回顾在摄影术发明的179年时间里,它的身影出现了大半。  1913年,自從一位患有哮喘的显微镜设计开发主管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在德国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光学工厂里面鼓捣出35毫米胶片,并制造出第一台原型机Ur-Leica,结束了市场上箱式照相机的垄断地位,摄影技术才真正走向户外。之后,一系列人类重要的历史节点时刻,徕卡相机拍下的照片都成为
期刊
提起佳能,大家一定会想到标志性的白色长焦镜头,佳能的拥趸甚至还给它们起了一系列如“小白”“小小白”等简单好记的别称。随着最新两只70~200毫米焦距镜头的到来,佳能迎来了新一代长焦镜头,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爱死小小白兔”EF 70-200mm f/4L IS Ⅱ USM。  和“小白”系列相比,“小小白”拥有更小一挡的F4最大光圈,与之对应的还有更轻的重量及更高的便携性。EF 70-200mm
期刊
索尼初代黑卡。RX100发布时,没人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系列能够发展到如今的高度。不久前,索尼为我们带来了黑卡。系列的第六代产品RX100 Ⅵ,除了在画质和性能上取得提升,新产品更是将变焦镜头的焦距范围扩展到了等效24~200毫米。RX100 Ⅵ发布后,我们第一时间拿到了样机并展开了试用。新机外观  外形设计上,RX100 Ⅵ和之前的同系列产品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虽然镜头焦距范围变大,但和前代相比
期刊
汤布院小镇,穿和服的少女。  佳能尽全力对R系统进行了彻底的研发和评估后,才将之推向市场,此时身侧有老对头尼康齐头并进,身前更有索尼早已更新了几代产品。但佳能对EOS R是充满信心的,在拜访完佳能东京总部之后,根据机器亮点,我对这台机器进行了深度测评,概括为三点与读者们分享。核心硬件,够强  佳能EOS R采用了约3030万有效像素的全画幅CMOS图像传感器,搭配全像素双核对焦系统(全像素双核CM
期刊
Z7是尼康第一款上市的全画幅微单机型,也是Z卡口系统的开山之作,拥有4575万有效像素,是一款主打高画质和更加轻量化的专业机型。这台全画幅微单相机是我今年最感兴趣的新品器材,有幸得以拿着这台相机走上街头试用几日。现在来和大家说说我的试用拍摄感受。轻量化带来更好拍摄体验  尼康Z7相比于单反相机的优势是轻量化的机身设计且同样坚固耐用。Z7采用全金属机身,可以适应各类恶劣的拍摄环境,机身重量仅有675
期刊
无反相机自从诞生以来,以体积小巧、性价比高,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其中M4/3系统的松下无反相机,经过多年发展,以对焦速度快、视频性能强、镜头齐全而著称。今年初松下推出了一款外形复古的中端机型GX9。笔者近期试用了这款相机。  松下LUMIX GX系列机型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2013年推出的GX7以电子取景器和液晶屏可以向上翻转的特点受到了欢迎。2016年推出的GX8继承了GX7旋转电子取景器的
期刊
萨拉·玛丽维斯瓦  不同人对归属感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些人认为自己只与一两个人有关联,也有些人相信自己与全世界都联系在一起,他们能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群的联系。不过,如果一个人处于无法找到归属的状态,那么他还可以有什么选择呢?  有些人努力从外部寻求归属感,最终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也有人会转向丰富的内在自我,接受自己的身份,这些人拒绝遵守来自外部的安排和决定,他们想方设法地抵御身心的孤独与隔绝感。  
期刊
不久前,索尼发布了全画幅E卡口的首只超长焦大光圈定焦镜头FE&OOmmF2.8 GM OSS,由于微单TM旗舰A9已经吸引了一批不少的专业用户人群,这只400毫米镜头的到来绝对算得上众望所归。  7月3日,我们有幸在国家网球中心钻石球场体验了这只刚刚发布的G大师镜头,同时到场的还有多位工作在一线的摄影记者。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索尼FE400mm F2.8 GM OSS给所有人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