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中学习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让学生学习课文的主旨。茨威格的《成功的秘诀》叙述了艺术家罗丹请自己参观他的工作室,却因过于专注修改作品而将客人忘记的故事。在故事结尾,作者感悟: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叙述了体弱怯懦的小亨特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他一步步走下悬崖,终于脱险的故事。文章最后,作者感悟: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个大困难。
  这些文章,先叙后议,卒章显志。我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概括内容,找出记叙的要素及点明主旨的句子,这样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课文的写法,最后让学生用先叙后议的写法写一件事。
  其次,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结构。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可见,一篇好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
  冰心的《谈生命》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然后将生命分别比作“一江像东流的春水”“一棵小树”,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发生、发展、壮大乃至消亡的过程及生命的规律;最后得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结论,收束全文。
  我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先让学生给文章画出结构图,然后分析这样写的好处——脉络清晰,富有层次。然后再结合几篇小短文给学生介绍常见的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1)“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选取几种典型事物分别描述,形成并列结构。(2)“总—分”结构。首段总起,然后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组成并列结构。(3)“分—总”结构。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组成并列结构,再卒章显志,升华主题。让学生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来批注赏析,最后拟定题目写作。
  再次,让学生学习文章的立意。文章的立意考查的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见解和主张,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和见识。因此,写作文确立中心对学生无疑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善于从课文中借鉴作者的立意,使学生学会立意的方法。如学了《背影》,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了那位不善言辞的父亲绵绵的爱意,真正感觉到父爱无声时,我对学生说:“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作家朱自清让我们感受了父亲深沉的爱,我们可以大声说:‘世上还有爸爸好!’下面把你想对父亲的赞美说给同学听听。”学生都能写出饱含深情的话,再让学生以“父爱”为话题作文,抒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激爱戴之情,把这种感情留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借鉴写作题材。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认识能力有限,不善于调动生活的积累,一写作文就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我们可以运用教材向他们展示写作的广阔空间。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其中“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并念念不忘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我就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课文相关段落,说出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找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再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中相类似的经历并说出这次经历对自己的意义,当堂讲述再拟题作文。
  再如:学习《端午的鸭蛋》一文,学生发现文中写的端午的风俗跟自己家乡的风俗有着极大的不同,很是兴奋,于是我就让学生仿照文中写端午风俗的内容写写自己家乡的某个节日的风俗,这样写成的语段内容丰富,趣味盎然。
  看戏、捕鸟、下棋、偷豆、遇险、买橘子、警察断案、毕业典礼……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着众多的故事,唤起学生的记忆。亲情、友情、师生情……每一种情感都可以让学生想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教学时,可以运用这些内容让学生学习从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語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还是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都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典范。只要我们用好课文,针对学生平时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时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作指导联系起来并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架起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其他文献
班级是小学生成长的空间,总会有违纪现象发生,如迟到、没做作业、打架、上课讲话、顶撞老师等,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违纪的学生,使其健康成长呢?  一、知错能改,自我修复,善莫大焉  对于学生犯的小错,如迟到、不完成作业、撒谎等,采用短平快的方式及时解决,如陪跑一圈、及时补上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是的,学生违纪甚至是受处分后更需要爱。这时学生思想负担相对较重,老师
期刊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以德为重,以德为先。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若能将之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德育教育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了提高。而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中也蕴含许多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教育部關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指出:“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
期刊
进入三年级,借助工具书成为学生预习时理解文中生字词意思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上如果能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关注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参与,将会让词语教学变得更有思维含量,更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接下来,以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进行阐述。  一、促进词语在语境中深度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
期刊
“新课标”在口语训练中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际
期刊
语文是有生命的,应将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本就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开放,外来节日不断涌入,我国传统节日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学生对“洋节”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而传统节日越来越让人觉得节日氛围不浓,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缺乏了解,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逐渐遗忘。但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中华传统节日与课程整合,对于弘
期刊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认识和领悟德育渗透的要点,学习美术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提高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和谐发展呢?下面就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美术教学对德育渗透的独特优势  1.美术教学的综合性。德育本身关乎社会的方方面面,美术教
期刊
读过《山东教育》的一篇名为《师爱就在点滴中》的文章,刘老师的老师弯腰捡起了书本,也捡起了刘老师的自觉,刘老师又弯腰捡起了对孩子的宽容,点滴之中播撒师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致李友梅》这封信中曾说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知道你们这样教育小孩子,总是不会错。”“不带半根草去”,我不敢说我有这样伟大,一味付出不求回报未免有些夸张,但“捧着一颗心来”的亲切教诲却总是会激起我心中对教育事业憧憬的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开展读书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搭建读书平台,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优良图书  1.图书室的建设。学校要注重文化建设,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购买订阅一定数量的适合师生阅读的图书,切实加强图书的管理,对阅览室的图书、报刊进行科学分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借书制度
期刊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礎,是小学低段教学的重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正确引导,规范写字,使学生乐于写字,学会写字。通过教学实践,我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想象激趣,调动写字意愿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