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改编艺术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近日在全国火热上映。虽说是改编,但看过原著和影片的人一定很清楚:《陆犯焉识》与《归来》有着质的不同。《归来》其实是编导在咀嚼了《陆犯焉识》后选择了冯婉喻的角度重新进行创作的结果。
  《陆犯焉识》是作者严歌苓目前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这篇小说以陆焉识在西北劳教时为叙述的切入点,花开两朵,西北劳教之后的经历为叙述主线,西北劳教之前的经历为叙述副线,按照时间顺序交叉进行,最后收为一点。小说真实再现了“文革”时期劳教生活的残酷,重点讲述了风流倜傥、儒雅温和、学识渊博的富家公子陆焉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里逐渐向环境妥协、隐藏个性并走向心灵成熟的过程,细致地披露了陆焉识情感世界的丰富性与成长性。除了历史的厚重感,这部小说对人性的挖掘和情感的探讨让人无限回味。应该说,这是一部颇有深度的小说。然而,要把这样的长篇巨制用两个小时的电影表现出来却相当不容易。影片《归来》选择了避重就轻的方法。
  首先,它把小说里浓墨重彩描绘的时代背景淡化,通过演员的表演侧面折射那个时代。在原著里,作者通过主人公陆焉识的经历、种种细节、形形色色的人物等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可感可触的历史时代。但是,因为受制于长度,电影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广泛地展开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影片《归来》选择了从侧面来交待时代背景。比如女儿丹丹在工宣队队长面前毫不犹豫地表白忠心、渴望出演吴清华而向邓指告密,丹丹的两个老师在挑选主演时的议论,冯婉瑜听见陆焉识敲门时内心痛苦的挣扎,为营救陆焉识而遭遇方师傅性侵以及必然会遭遇的各种白眼、嘲笑与风言风语终究刺激了她,导致了她的失忆等等。这一切都无声地控诉了那个杀人不见血的时代。这种侧面交待时代背景的方式使得演员的心理戏和表情戏非常吃重,也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值得庆幸的是,巩俐等演员不负众望,以非常娴熟的演技完成了这个表达。
  其次,弱化陆焉识的意义,以冯婉瑜为中心讲故事。陆焉识和丹丹都是冯婉瑜的陪衬。陆焉识身上的个性内容基本上被抛弃,只留下了一个右派知识分子的符号,参与故事的内容主要是两次归来。第一次是逃回来的,第二次是无罪释放回来的。这两次归来构成了对主角冯婉瑜的冲击。在这两次归来的场景里,冯婉瑜的一举一动成了重点描述的对象,因为这既关系到这个主角的形象塑造,也关系到整部电影主题的表达。与此相联系,丹丹在两次归来里的表现也很重要,因为她的表现与冯婉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陆焉识第一次归来,丹丹向环境投降,深怨父亲,冯婉瑜却毫无怨言、关怀备至,以或明或暗的抗争凸显了爱的坚韧与高大。陆焉识第二次归来,丹丹感念父亲,悔恨交加,失忆的冯婉瑜却风雨无阻、痴心等候,以一如既往的执着展现自己无悔的爱。丹丹的有怨有悔与冯婉瑜的无怨无悔形成了爱的不同层次,让人感叹真正的爱可以历经磨难、可以穿透时代的力量。
  再次,调整冯婉瑜的形象。冯婉瑜在原著中是一个温婉、隐忍、和顺、柔韧、知足的女人。她深爱陆焉识,爱到可以牺牲一切。但是,她并不去努力占有,而是一直默默地坚信与守候。虽然陆焉识经历了从冷落、逃离到回归她的过程,但她却浑然不觉,一直活在自己爱的乐园里,安详而幸福。作者把她编织进陆焉识的故事里,让她成为一颗闪耀的明珠,照亮陆焉识迷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影片《归来》里,冯婉瑜只保留了坚韧、执着和对陆焉识无怨无悔的爱。她个性里最具特色的隐忍和知足却被抛弃了,这个恰恰是原著里最触动陆焉识并唤起陆焉识对她的爱的特点。这是影片弱化了陆焉识的意义的自然结果。所以,在影片《归来》里,不管是冯婉瑜还是陆焉识,其实都牺牲了一定的个性而具有更为浓重的普遍的意义。他们代表了文革时期非常普遍的相濡以沫的知识分子夫妻的形象。也许,编导希望这种普遍化能够更好地唤起老年观众的共鸣吧。
  最后,简化了主题。原著的历史跨度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事件起落交错,织成了一张很大的网。在这张网里,人物彼此之间构成了很大的张力,生发出多层次的耐人寻味的意蕴。所以,除了如实反映历史的原貌,写出主角陆焉识的坎坷经历与心路历程外,作者还展现了人性的美丽与丑恶,探索了爱情与性格的碰撞、婚姻与幸福的关系等等。然而,在影片《归来》里,随着人物关系的简化,这一切都被隐没了。这也是影片的长度决定的。为了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让影片的表达更加准确而精粹,影片必然地牺牲了原著主题的多义性。与此相适应,原著里丰满、鲜活的配角也被影片里一些符号化的配角所取代,而且彻底改换了很多人物。因此,影片最后都将镜头集中在以冯婉瑜为中心的三个主演身上,由冯婉瑜担纲完成了历经沧桑、矢志不渝的爱的传达。她宛如一棵望夫涯边的歪脖树,虽被环境迫害而致残,但仍然顽强地挺立在那里,守候爱人的归来。看来,编导并不想考验大众的理解能力,他们只想设置一个表演的舞台,让观众看到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并用一种鲜明而深厚的爱情触动这个时代日益功利化的神经。
  综上所述,通过时代的远景化、主角的调换、形象的调整、主题的简化等手段,影片《归来》完成了在小说《陆犯焉识》基础上的质的转换。但是,时代的伤痕与爱情的盛放却又使得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因此,影片《归来》其实是从电影的需要出发对长篇小说进行大胆驾驭的范例。这是一次将演员的表演而不是故事作为影片核心的大胆尝试。缓慢的节奏、平淡的情节、重复出现的场景、拿捏到位的表演等等,让影片《归来》仿佛一首伤感的抒情诗在银幕上缓缓铺开……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小妞电影”源于英文chick flick,也被译作“小鸡电影”, 是介于爱情片与喜剧片之间的一种杂交类型。文学上与之对应的是“小鸡文学”(chick lit),即“摩登女郎的读物”。“chick”来源于英美俚语,是对年轻女子的戏称。这一略带戏谑色彩的命名也刚好突出了它的特点:以女性为核心,男性充当配角,描写轻松诙谐的浪漫爱情故事。以幽默轻松的方式讨论现代年轻女性关注的问题。“小妞电影”以“女性”
期刊
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现代戏一路过关斩将,共有24部作品入围,在所有参赛剧目中占到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媒体报导:“现代戏在‘十艺节’实现了大丰收”;另有某省在数部现代戏入选后自称“现代戏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继之,《花儿声声》、《西京故事》、《百姓书记》又纷纷问鼎专业舞台艺术的最高奖项“文华大奖”。一时间,众声喧哗、热闹非凡,频频昭示着创作上向来薄弱的“现代戏”已经走在了“春天里”。  不
期刊
一、祖宗崇拜与民族神话、传说意象  “神秘观念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万物有灵、神仙崇拜、神话、鬼神妖怪、世俗迷信、宗教思想、奥秘知识、预测思想、灵感奇谈等”[1],但稍加分析,则不难发现,其中所例举的种种神秘观念内容基本上是闪忽在神话、传说意象左右,或者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众所周知,神、神话正是派生于先人对宇宙人生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神”从“示”从“申”,“申”与“电”相形,即“闪电”
期刊
回顾肖丰将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在他身上既体现出艺术家与时代的相互影响和映射,也反映着艺术家对群体与自我关系的自觉建构。就前者而言,艺术家与时代之间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就像胎儿与母体一样,哪怕在他自认为最惊世骇俗的时刻,时代也依然不动声色地在他的心灵投下一束光影。与此同时,真正的艺术家会以自己的方式观察、体认一个时代,“时代”这样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他的画幅中会变得生动可感,充满个人意味,
期刊
一  《千山暮雪》是知名网络作家匪我思存的畅销小说,而我读的是这部小说的纸本。正读着这部小说,看到一则消息:某省网络作家协会一位副主席说,不久网络文学就是文学。这个说法很生猛,让我乍见一愣。可继而少想,文学由口头而泥石而甲骨而竹简而泥活字而铅活字而数字照排,为什么不可能去到网络那里?如果网络不至于让人的眼睛早于生命而盲,或者也没有别的什么大不妙(譬如影响大脑发育),或许网络独霸天下的时日终将到来。
期刊
孔育新:在您的创作履历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从先锋到底层”的转向,一些学者如贺绍俊、李云雷、阳燕都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有着相当深入的剖析,当然您在《我的创作“转向”及其他》一文中也精炼地叙述了这一段“精神履历”。从您的自述中,我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您个人生活的变故,基督教与您的交集,对以前创作的反思(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价值空转、自我推演,与现实隔绝等等)似乎是您转向的内在动力,当然上世纪90年
期刊
武当山[1]绵亘东南,崇山峻岭,水险滩高,人们之间的交往,货物的流通,主要依靠徒步跋涉和肩挑背驮。武当山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形成了特有的风俗民情。民间葬礼“打待尸”就是当地特有的民间风俗。在武当山地区,人死俗称“归天”,被视为“白喜”。每逢“白喜”,亲朋邻里,都会赶到孝家聚会帮忙,这叫做“人死大家埋”。这么多人突然相聚,平民人家哪有那么多床铺安排就寝呢?只好让大家齐守灵
期刊
本来,关于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批评,已经有好多,本不应该再拿这个例子来说事。没想到的是,从2013年年初(《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发表于《十月》2013年第2期)延伸来的话题,直到《经验的陈旧与倾向的偏狭——对方方中篇小说的批评》(《文学报·新批评》2014.4.24)为止,论题似乎变得越来越散漫,而不是越来越集中、深入。相信批评者都认真读过这部小说,可是因这个小说而引发的文学评价问题——如果可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在湖南省长沙市第八中学读初中时,我不知不觉地迷上了美术。一天下午,去美术老师家里看其作画,他忽然抬起眼睛问我,想做艺术吗?记住,艺术就是牺牲。我轻轻点头,虽然并不知道“牺牲”这两个字的分量。可是凭着这种痴迷,我1991年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本科专业是艺术史。记得大三的那年春天,《艺术世界》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美术评论文章。那是对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赞美。看到自己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心潮
期刊
从《外省女子》到《卡奴》再到《恐婚》,谢络绎的笔触一直围绕着都市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作为都市生活中的一员,她亲历他们的故事,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作为一个作家,她用文字讲述他们的爱恨情仇。  一  2013年,谢络绎透过《恐婚》这部长篇小说,带领读者走近婚姻,一探围城内外的爱恨与痴缠。在这部二十余万字的小说中,作家向我们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以追逐爱情为生的贺佳敏,恐惧婚姻、试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