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en87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7月,郭君飞满怀留恋地结束了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作访问学者的生活,其导师为欧阳中石先生。写点字读点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但能到欧阳先生门下作访问学者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欧阳先生已经80多岁,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学者,也是国内第一个带博士研究生的书坛泰斗,郭君飞能进这个“门”,就是老先生无言的肯定。
  郭君飞年幼家贫,自称是放牛娃,在初中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才得以接触毛笔,到了师范才逐渐知道什么叫书法,之后一拿起毛笔就再也放不下。他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且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书法赛事中获奖,并交流于台湾、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郭君飞诸体皆有涉猎,尤以隶书、行书为擅长。其隶书初习汉隶《曹全碑》《乙瑛碑》,根骨纯正,得其方整和灵动,后来又掺以汉隶中以朴厚为代表的《张迁碑》《鲜于煌碑》等,灵动中见厚重。继而又从汉简、帛书中广泛汲取营养,更加丰富了其隶书风格的包容性。他勤奋而又谦虚,勇于披露不足和能真心向人求教,其坦荡为书界同道所共赏。郭君飞的行书亦非常可观。其行书以集字《圣教序》为根基,广泛临摹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历代大家作品,逐渐形成了他“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爽朗风格。其下笔狠辣稳健、纵横捭阖,不假思索,须臾而就。
  君飞的书法,妙在收得拢、放得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传统的汲取不是拘泥于描摹古人字形,或以亦步亦趋、完全停留在承袭某一家风格的状态而沾沾自喜。“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他对古人的经典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品读的方法。师古却不泥古,他的书法,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深厚的功底及对传统的继承,然而却又让人无法具体捉摸到是哪一家或者哪一种风格,能自立面目卻又紧紧地依托古人。在动必举出“坚守传统”或“创新大于一切”等理念大旗的当下书坛,郭君飞的书法状态,却也证明了有一些人能真正沉潜下来,只是默默地践行着自己对书写的理解。
  东汉蔡邕曾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侧面道出了书法是能表达情怀的;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则说“学书消日”,似乎更多是把书法作为调节、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对于郭君飞来说,他的理想、他的情怀,都一一付之于书,而书法又是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称不可一日不作书。又自谓是60岁的年龄、40岁的身体、20岁的心态,全部得益于书法,羡煞我等书界同仁。古人对书法家的品评,除了要有成熟的技法和个人风格外,还在于胸襟和涵养。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对世事道理、对古往今来的识见和领悟,能做到“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其为期不远矣!
  (作者系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受家庭的影响,我们兄弟自幼对墨盒、镇尺、仿圈这些文房用品并不陌生。但真正让我们把它们作为刻铜艺术品加以关注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深深地喜欢上它们还是几年前我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以后的事情。我们结识了喜歡刻铜艺术的众多藏友,观赏了大家众多刻铜艺术精美藏品,深深地被陈寅生、陈师曾、姚华等众多大师的精美作品和墨盒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所吸引。我们期待结识更多喜欢刻铜艺术的朋友并观赏朋友们的精美藏品。
期刊
网名铜仁堂,浙江宁波人。自幼随父亲学习铜雕技艺,创办明清家具铜配件及铜工艺品厂。自1990年起开始收藏铜手炉、刻铜墨盒和镇尺,至今已具有一定规模,藏品有晚清和民國时期文房刻铜,按照专题系列可分为陈寅生刻铜、名家画稿、微雕小字、精雕青铜器等。以藏会友,愿结交天下刻铜藏友。
期刊
网名寂斌。喜好简约自在的生活,自幼喜好收藏,汲及范圍广,尤钟情于核雕紫砂文玩手串。2015年始涉刻铜文房雅玩,信奉唯精是藏。
期刊
網名戈丁,河北保定人。酷爱收藏,尤其是收藏刻铜墨盒,并专情于军政墨盒题材。现藏品中有保定军校、西北军以及平民交往等系列已初具规模,愿与广大藏友互通有无交流心得。
期刊
怀莲斋主人,上海人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由于家学渊源,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与收藏。幼年开始集邮,中年痴迷于刻铜文房专项收藏与研究,至今已有十年整。收藏的终极目标是一百件刻铜文房珍品,以名家亲笔书画铜为主线,辅以清代文人与民国精工作品,目前已集藏八十余件,未来十年期待达到收藏目标并不断淘汰以求精益求精,希望各位藏友能支持我早日圆梦。
期刊
斋号云在堂,河北涿州人。收藏有年,喜愛刻铜文房,以研究鉴赏为主,致力于近代刻铜史和与刻铜有关的陈寅生、陈师曾、姚茫父等专题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期刊
娄东王时敏血战宋元,得大痴之神髓,之后“三王”乃有清初之盛,画学至此而成重要篇章,此后娄东王姓画家不绝于画坛,然少有所成。宋公文治先生出,令娄东声名再起,传至玉麟兄,宋家之名若王家当年,兄之“山阴岩壑”为其精品,所图壑中出岩,石中出泉,结构繁密,而不为笔墨之累,气韵寓于岩壑之中,得古人画法之精要,又别开新貌,若“四王”见此,亦当折服也。  ——陈履生  玉麟以其从传统中“化”来的细笔山水而自成面目
期刊
谈起陈寅生,会或多或少地提起鲍康。陈寅生青史留名,除了刻铜技艺高超、顺应时代的需求,也和鲍康的欣赏推介有关系。后世称引寅生,最津津乐道的金句“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最早即出自鲍康。鲍康的朋友圈超级强大,因此这句话的分量和影响不容小觑。  辑佚钩沉有关陈寅生的文献记载,鲍康编著的《观古阁丛刻九种》(图1)是重要线索之一。鲍康富收藏,广交游,承家学谙辞章法度,循礼义守官场规仪,学风严谨,文笔
期刊
收藏不但是对古物的欣赏、把玩,更是对古人精神的体会、敬仰与传承。刻铜小字墨盒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文房刻铜艺术,蝇头小楷,万字如一,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同时还需要虔诚的心态,精益求精的耐心、专注和坚持才能完成一件传世的精美作品。每次欣赏一件文章、书法、刻工俱佳的千古名文小字墨盒,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祥和沉静的艺术之美,惊叹先辈精益求精的做事功夫!这与我们现代人心浮气躁的心理形成了鲜明的比对,我们需要从传
期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笔者对教育类墨盒情有独钟。最近从长沙一位藏友手中购得一方学校奖品墨盒,由于包浆很厚,边款小字不是很清楚。经过一些时日的“把玩”字迹逐渐清晰,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中间四个大字:优胜纪念,右边款:湘潭全县儿童国耻讲演比赛高小组,左边款:湘潭新群学校校长黄笃杰赠,上边款:第二名郭锡祺,下边款: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于是根据边款查询新群学校的相关资料,竟然发现了一段非同寻常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