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网友再次曝光四川某影院出现“偷票房”案例,“我来看《毒战》,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给我的是《厨子戏子痞子》的票,这个算不算偷票房?”
当然是偷票房。用直观的数字来举例,某部影片可能实际上在影院卖出了100万的票,但被偷、漏、挪、瞒等后,它最终拿到的票房可能只有80万,另外20万,或者成了竞争对手的票房,或者落入影院或者工作人员自己腰包。
偷票房各出奇招
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废票偷票房。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所得,是按照系统出票记录录入,而这种“偷票房”的操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已经作废的电影票当作入场凭证。而手写票就更好理解了,随便在一张空白的票上写几笔,就捞到了这张电影票钱。废票之外,另一种偷票房的方法更为普及——张冠李戴。此法会通过出票,但一般是把A片的票打成B片名,错位进场。此法的获益方并不再只是影院,也包括影片的发行方。
包场电影对影院来说,又是一个偷票房的好机会。此法的操作模式很简单,就是不走票。影院会统一好人数,集体发放相应数量的入场标识,然后这一整场的票房就凭空蒸发了,成为影院不公开的收入。
鉴于影迷去团购网站购买促销影票,于是捆绑套餐销售的活动就逐渐流行起来。此法的操作模式,就是把影票的价格摊进套餐里的饮料和爆米花费用中去,赚取差价。由于此法又能合理偷票房又能促进影院的饮料和爆米花消费,因此深得影院方面的喜爱。
用两套系统出票这个偷票房方法曾经流行一时。这个方法其实风险挺大,操作也简单,就是记账一个系统,报账一个系统。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暴露操作方愿意为利益铤而走险的方法。
发行方和影院相互勾结
“偷票房”的方法如此五花八门,可想而知,这背后的黑手有多猖獗。而这只巨大的黑手,由发行方、影院方和影院个人三方构成。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通过私下提高影院的分成比例来利诱对方。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票房分成有相应比例,刨除税收和其他开销后,假设片方和影院就剩下的票房分成比是6:4,片方跟影院私下谈判,将这个比例提高,影院就会帮忙偷票房,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
影院方因为自身原因偷票房,就更好理解了。那些没计入系统的票款,全成了影院自身的福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江苏某影院,开业当年上报的票房收入是60万元,此后无论中国影市票房如何翻番,该影院每年的收入始终“稳定地”维持在60万元,“即便是个瞎子,都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
还是这位知情人表示,“偷票房”的现象在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尤其猖獗。因为现有的监管体制根本覆盖不到二三级城市,所以“有些二三级城市的影院,在拿到拷贝和影片密钥后,就在上映日期前放片,这几天的收入,全进了影院自己的口袋”。
既然“偷票房”是影院秘而不宣的“潜规则”,那么有的影院工作人员自然也不会放过捞钱的大好机会。某浸淫院线发行多年的工作人员接受专访时表示:“如果你是个‘上道’或者说有野心的影院经理,每年靠‘偷票房’捞上百万根本不是问题。”除影院经理这样的高层之外,售票员这样的影院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从中捞一笔金。比如影院定期发行的优惠券或者其他礼券,他们可以通过倒卖赚取差价,“也许每张票他就赚5块钱,但一个月下来,很可能赚得钱比他的工资还多”。
如何防止“偷票房”?
“偷票房”的猖獗,自然早就引起片方的重视和不满,相应的监察和防盗措施也应运而生。早年,片方多是靠人肉监察员监场、防盗,这种方法完全依靠人力,战线长、价格贵,一不小心,监察员还会被“小偷”收买。
在你偷、我防战役对打多年后,目前的内地影市生出了一个相对高端先进的监察方式——监察公司。华谊兄弟副总裁、董秘胡明接受专访时表示,该公司由华谊、中影、光线等几家大的发行公司联合成立,希望能够跟“偷票房”这个毒瘤死磕到底。这家监察公司目前已有2000人,华谊每年花在监察方面的费用逾千万。
据称,监察员可以凭借监察证自由出入影院,而且影院必须给监察员提供咨询条件。比如,如果是胶片,监察员必须去机房察看,去影厅点人数,还可以要求影院提供实时放映报表和排单计划表。监察公司更新了录入方式,让监察员在统一表格上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计算机识别。如果有问题,计算机能立马识别出来。据悉,正是因为这套方法,《画皮2》上映期间,监察公司查处了1000多处偷票房。
为了监督监察员的工作,监察公司设有相关规定,比如监察员22点下班,24点前必须上传数据,否则扣发当日工资。尽管监察公司提高了监察效率和入围门槛,但被访者还是坦承,“这毕竟还是个人管人的工作,肯定会出现监察员怠工以及被影院收买的现象”。监察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频繁换岗,以免监察员跟影院关系过于亲近。“比如说这个城市有15家影院,15个监察员,我们尽量做到一部片子换一次。”
方法有却没法实行
监察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有很多更好的技术手段可以引入,将大大加强监察效果,但因为一些非技术问题,这些手段技术早已成型,但就是无法投入实战。
方法一:进场感应 2003年就已通过认证。据悉,早在2003到2005年间,进场感应系统就已经通过认证,完全可以投放到影院。中影、华谊也曾提出报告,自己出钱把它安装到影院里去,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方法二:电子扫描 2004年就已发明成功。这是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红外电子扫描。电影开场以后15分钟,红外线扫描热点,就能生成观众数。负责人感慨,“这个技术和进场感应结合运用的话,监察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这个技术也在2004年发明成功、通过技术认证了,但依旧没能实践。
方法三:票房实时监控 2006年技术就已解决。票房实时监控其实是影院自备的,监察公司建议,由片方出钱把这个系统联网起来,让片方可以抽查观众,这个技术也在2006年解决了,但至今依旧停留在理论阶段。
方法四:立法来罚,往死里罚。除了技术,“偷票房”问题解决的另一个入口在于立法。目前的惩罚条款过轻,而且都是片方与影院单独协商商议的。如果国家能有相关立法,并且严惩影院和个人,相信偷票房现象将得到极大的遏制和缓解。
当然是偷票房。用直观的数字来举例,某部影片可能实际上在影院卖出了100万的票,但被偷、漏、挪、瞒等后,它最终拿到的票房可能只有80万,另外20万,或者成了竞争对手的票房,或者落入影院或者工作人员自己腰包。
偷票房各出奇招
本文开头提到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利用废票偷票房。因为一部电影的票房所得,是按照系统出票记录录入,而这种“偷票房”的操作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已经作废的电影票当作入场凭证。而手写票就更好理解了,随便在一张空白的票上写几笔,就捞到了这张电影票钱。废票之外,另一种偷票房的方法更为普及——张冠李戴。此法会通过出票,但一般是把A片的票打成B片名,错位进场。此法的获益方并不再只是影院,也包括影片的发行方。
包场电影对影院来说,又是一个偷票房的好机会。此法的操作模式很简单,就是不走票。影院会统一好人数,集体发放相应数量的入场标识,然后这一整场的票房就凭空蒸发了,成为影院不公开的收入。
鉴于影迷去团购网站购买促销影票,于是捆绑套餐销售的活动就逐渐流行起来。此法的操作模式,就是把影票的价格摊进套餐里的饮料和爆米花费用中去,赚取差价。由于此法又能合理偷票房又能促进影院的饮料和爆米花消费,因此深得影院方面的喜爱。
用两套系统出票这个偷票房方法曾经流行一时。这个方法其实风险挺大,操作也简单,就是记账一个系统,报账一个系统。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暴露操作方愿意为利益铤而走险的方法。
发行方和影院相互勾结
“偷票房”的方法如此五花八门,可想而知,这背后的黑手有多猖獗。而这只巨大的黑手,由发行方、影院方和影院个人三方构成。
一般来说,发行方会通过私下提高影院的分成比例来利诱对方。众所周知,中国现在的票房分成有相应比例,刨除税收和其他开销后,假设片方和影院就剩下的票房分成比是6:4,片方跟影院私下谈判,将这个比例提高,影院就会帮忙偷票房,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
影院方因为自身原因偷票房,就更好理解了。那些没计入系统的票款,全成了影院自身的福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表示,江苏某影院,开业当年上报的票房收入是60万元,此后无论中国影市票房如何翻番,该影院每年的收入始终“稳定地”维持在60万元,“即便是个瞎子,都明白其中发生了什么”。
还是这位知情人表示,“偷票房”的现象在二三线城市的影院尤其猖獗。因为现有的监管体制根本覆盖不到二三级城市,所以“有些二三级城市的影院,在拿到拷贝和影片密钥后,就在上映日期前放片,这几天的收入,全进了影院自己的口袋”。
既然“偷票房”是影院秘而不宣的“潜规则”,那么有的影院工作人员自然也不会放过捞钱的大好机会。某浸淫院线发行多年的工作人员接受专访时表示:“如果你是个‘上道’或者说有野心的影院经理,每年靠‘偷票房’捞上百万根本不是问题。”除影院经理这样的高层之外,售票员这样的影院基层工作人员也可以从中捞一笔金。比如影院定期发行的优惠券或者其他礼券,他们可以通过倒卖赚取差价,“也许每张票他就赚5块钱,但一个月下来,很可能赚得钱比他的工资还多”。
如何防止“偷票房”?
“偷票房”的猖獗,自然早就引起片方的重视和不满,相应的监察和防盗措施也应运而生。早年,片方多是靠人肉监察员监场、防盗,这种方法完全依靠人力,战线长、价格贵,一不小心,监察员还会被“小偷”收买。
在你偷、我防战役对打多年后,目前的内地影市生出了一个相对高端先进的监察方式——监察公司。华谊兄弟副总裁、董秘胡明接受专访时表示,该公司由华谊、中影、光线等几家大的发行公司联合成立,希望能够跟“偷票房”这个毒瘤死磕到底。这家监察公司目前已有2000人,华谊每年花在监察方面的费用逾千万。
据称,监察员可以凭借监察证自由出入影院,而且影院必须给监察员提供咨询条件。比如,如果是胶片,监察员必须去机房察看,去影厅点人数,还可以要求影院提供实时放映报表和排单计划表。监察公司更新了录入方式,让监察员在统一表格上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计算机识别。如果有问题,计算机能立马识别出来。据悉,正是因为这套方法,《画皮2》上映期间,监察公司查处了1000多处偷票房。
为了监督监察员的工作,监察公司设有相关规定,比如监察员22点下班,24点前必须上传数据,否则扣发当日工资。尽管监察公司提高了监察效率和入围门槛,但被访者还是坦承,“这毕竟还是个人管人的工作,肯定会出现监察员怠工以及被影院收买的现象”。监察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频繁换岗,以免监察员跟影院关系过于亲近。“比如说这个城市有15家影院,15个监察员,我们尽量做到一部片子换一次。”
方法有却没法实行
监察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有很多更好的技术手段可以引入,将大大加强监察效果,但因为一些非技术问题,这些手段技术早已成型,但就是无法投入实战。
方法一:进场感应 2003年就已通过认证。据悉,早在2003到2005年间,进场感应系统就已经通过认证,完全可以投放到影院。中影、华谊也曾提出报告,自己出钱把它安装到影院里去,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方法二:电子扫描 2004年就已发明成功。这是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红外电子扫描。电影开场以后15分钟,红外线扫描热点,就能生成观众数。负责人感慨,“这个技术和进场感应结合运用的话,监察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这个技术也在2004年发明成功、通过技术认证了,但依旧没能实践。
方法三:票房实时监控 2006年技术就已解决。票房实时监控其实是影院自备的,监察公司建议,由片方出钱把这个系统联网起来,让片方可以抽查观众,这个技术也在2006年解决了,但至今依旧停留在理论阶段。
方法四:立法来罚,往死里罚。除了技术,“偷票房”问题解决的另一个入口在于立法。目前的惩罚条款过轻,而且都是片方与影院单独协商商议的。如果国家能有相关立法,并且严惩影院和个人,相信偷票房现象将得到极大的遏制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