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细节处理的魅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angp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朗商务男装,简约而不简单。”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词。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细节的把握,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和装饰,都要深思熟虑。艺术是相通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如果能处理好一个细节,往往会在课堂中演绎不可预约的精彩,带来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你的爱总是紧紧跟随!
  一个经验丰富又富有爱心的老师,他(她)每到教室总是会扫视教室,把爱的目光洒向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细心观察哪个孩子的脸上写满快乐,哪个孩子似乎心情不佳,哪个孩子的身体似乎微恙,哪个孩子似乎冷漠呆滞,他(她)会静静地观察,细细地琢磨,而不是忙着准备自己的教案,因为他(她)的心里装有学生,而不只是知识。但有的老师,他(她)知识的传授准确无误,但他(她)的表情冷漠,或许是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吧,你再观察一下他(她)的学生的脸部表情,绝大多数同学呆头呆脑,课堂里毫无情绪生活。这样的老师就算他讲授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但我们能说这是充满生命灵动和成长的课堂生活吗?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有句名言:“课本知识如果不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那么,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2007年浙江省特级教师展示课上,赵群筠老师在杭州勇进中学上示范课《背影》。上课伊始,赵老师细心地观察到最后有一个同学是一个人一桌的(其实这也很平常,在班级人数是奇数的时候,就肯定会这样安排座位,一般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她开课第一句话就说:“老师发现你很孤独,但没关系,只要你一举手,我就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你的身边。”接下来整堂课不难发现,这个坐在最后的男孩子特别积极,赵老师也没有忘记她的诺言,只要这个男孩一举手,她就马上来到他身边,亲切地把话筒递给他,可想而知,这个男孩对这一堂语文课一定是永生难忘的。赵老师美丽的背影也一定会定格在他的脑海里。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把这种观察持之以恒,落实在每一堂课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细心的观察,我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殆”,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二.等你是一种美丽!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怕的就是冷场,所以每当教室里静悄悄的时候(除了默读),总是会不断地响起老师重复问题的声音,或者不断追问的声音,生怕课堂会沉闷下去,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就会不断地问“还有吗?”“还有别的想法吗?”我们曾做过一次原生态的课堂观察记录:听课时,专门安排一位教师负责记录老师的教学语言,结果统计中,我们竟然发现上课的老师有9个问题重复了2次,有3个问题重复了3遍,还有下意识的二十几句“还有吗?”。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么一些:1.教师的口头禅;2.担心自己的问题学生没有听清楚;3.害怕课堂冷场,课堂那可怕的沉默会促使老师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句又一句的“还有吗”“还有吗”。据了解,一线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
  其实,这涉及到上课时候答的细节,所谓候答,就是指课堂问题提出后,等待学生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内师生之间的行为和方式。有关专家指出:在候答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停顿”与“第二停顿”。“第一停顿”是指紧随课堂问题之后的停顿。课堂问题提出后,不论学生回答快慢与否,教师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第二停顿”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停顿。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在评论问题的回答情况或提出另一个问题前,也要等待一段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其思路。
  新课程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如果我们的老师眼中有学生,心里装着学生,就不会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就不会情不自禁地让自己的声音固执地在教室里响起,就不会为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牺牲学生思考的时间。给足时间,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让我们的课堂张弛有致,动则激情四射,静则神思飞扬,在动静相生中尽显无限魅力。
  为此,我们提议在我们的课堂多一些静静的等待,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至少等待20秒,学生举手达到15%以上才开讲。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等你是一种美丽,让我们做一个耐心美丽的老师。
  三.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好”声一片,鼓掌声此起彼伏,我想,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听到老师表扬“你真不错”时是喜上眉梢,心里着实舒服。当他不断地听到老师表扬别人“你真不错”“你真了不起”时,他再听到“你真不错”这句话时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当他认为别人的发言确实不怎么样时,老师还来一句“真好”,他就有可能会想老师是不是大批量生产“你真不错”这句话。心理学研究表明,首次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最大的,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对学生的刺激程度就会减弱,其价值就会慢慢降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口头评价对学生带来的刺激程度就会慢慢地减弱。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
  我也发现,在名师的课堂里,他们的课堂评价语言是精彩纷呈的,他们丰富机智的语言让我叹为观止,下面我采撷几个镜头:
  (一)著名特级教师马骉老师在上《老王》一课时,他提了一个问题:“老王说‘我不是要钱’,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一个男同学回答说:“他要的是作者杨绛把他当一个平等的朋友来看。”马老师热情洋溢地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同学深邃的思想。”课的最后,马老师又拿出了杨绛的新作《我们仨》,并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马老师说:“我把这本书送给老王的知音,就是那个有着深邃思想的男同学。”可以想象,全班同学是用何等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位得到最高奖励的男同学的。
  (二)浙江省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一课时,她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琦君家园何在?”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温州。”“杭州。”“台湾。”赵老师又笑眯眯地问:“还有别的答案吗?”“在琦君的心中。”赵老师大声地说:“你真是独具慧眼,老师奖励你在黑板上写“家园”两个字,写得越大越好!”这个女同学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走到讲台前,自豪地写了一个大大的‘家园’两个字。当后来同样是这个女同学说出家园和春酒的联系时,赵老师是这样说的:“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吃惊,我决定再给你一个奖励。大家猜猜奖什么?”这时候全班同学大声说“写‘春酒’两个字。”这时候这个女同学上台的脚甭提抬得有多高了,写起“春酒”来也特别潇洒有劲。
  (三)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干红姿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当一个男同学第三次发言后,干老师走到他的面前,注视着这位学生,然后问:“你叫什么名字?”“陈家豪。”“我记住你了,陈家豪,我们握握手吧,善于思考的男孩!”后来的半堂课,这个男同学的手举得更高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其它的小手也像雨后的春笋不断地冒出来。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教师惟有随时准备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善用、巧用、活用课堂评价语,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把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课堂上才会百花齐放、绚丽多彩;课堂教学才会波澜起伏、精彩纷呈。
  四.堵车别堵心!
  错误是学生学习中必然会遇到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正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学生得以巩固知识。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在课时紧、课堂容量大时,老师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关注课堂推行的进度,就会产生再这样下去这堂课的内容就上不完了的想法,这时候就很容易因为学生答得幼稚而不予理睬,因学生答得离奇而随便敷衍,因学生答得漫无边际而责怪、批评甚至嘲讽打击学生。是呀,课堂上虽然堵车了,可不能堵心呀,要想办法通车,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埋怨,这可是无济于事的呀。
  再举一个赵群筠老师上《春酒》的片断,赵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来理解文中作者小时候的形象时,学生读出了用蜜蜂来比喻是形似,还有说是跟蜜蜂一样勤劳飞来飞去很勤劳,这时候赵老师没有着急,而是从另外一个同学的眼里读出了否定,她马上请这位同学发言,并巧妙地引导“没关系,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学生在她的鼓励下,就大胆地说出是“贪吃”。赵老师就表扬说“你看,真实的就是好的。”这下子,既告诉前一个同学你刚才已经理解偏了,又肯定了后面那位同学,真是妙不可言。
  上述名师的片断是他们随意的也好,精心的也罢,正是小处见理念,细微处现真情,这样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人文的体现的课堂不能不让我们折服。让我们都在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中彰显魅力,体现我们的人文关怀,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吧。
  
  王碧峰,语文教师,现居浙江青田。本文编校:舒 坦
  
其他文献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公告说,泰国首都曼谷被命名为2013年世界图书之都。据介绍,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一个会议上,由图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上海书展活动中,为大众举行了一次公益讲座。在这场题为“我读经典”的演讲中,易中天畅谈了自己的读书经验。“为什么非要强调读书有
说起阅读教学,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姑且以微博的形式,说点零零碎碎的想法。  01  学会阅读,哲人说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因为在阅读中能够和人类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对话,从而成为一个现代公民。让学生学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归根到底,阅读教学所教所学的阅读,是启蒙的阅读,是立人的阅读,它一心一意服务于“人”的诞生。这并不玄乎,就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生能够比较充分、深入地感知、感受所
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那种表层次的热火朝天、群情激昂。它追求的应该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的眼神以及姿态的“脉脉含情”或者“暗送秋波”,即所谓“心观于内,而口拙于外”的境界。这种内心的默契与呼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心灵”层次上的互动与碰撞,应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要达成上述理想的境界,作为语文师生一定要有对文本“硬读”的功夫,逼着自己在文本中捕捉文本本身呈现的文字的内涵
议论文是我们在高考作文中用得较多的一种文体,如何恰当地选用材料则是一个必须考虑也大有讲究的问题。这里所谈的材料选用,主要是指议论文的论据材料选用。高考中如果是写议论文,我们根据题目(或是命题,或是话题,或是材料等)确立的观点再好,如果没有恰当的选用论据材料,也是没有说服力以致会严重影响得分的。  材料的选用,其实可以分为“选”和“用”。先说“选”。选就是选取。议论文的论据材料,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理
从2009年至今,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近两个春秋。进入课改之初,省市区(县)都集中单位时间组织了各级各类教学人员的培训。语文学科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模块教材的解读和处理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通过学习,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处理有了基本的了解。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较好地
艺术创作必须出新,出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很有道理。写作嘛,固然是在用心灵说话,但总归要说得新鲜一点儿,否则读者打不起精神来读,那还有什么意思。然而,作为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所写的作文,究竟要“出新”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该得有个“度”才行。中学生作文,充其量还只是习作,还只是学着用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用作家、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总归是有过分之嫌。那么,我们究竟怎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
对语言表达应用,历年的全国考纲和江苏考试说明均设置了不少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  江苏自主命题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稳定的题型:一道材料定向概括题,一道造句题。  第一类:材料定向概括题  一.典型题例  例1.(2010年江苏卷·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全日制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