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习语文之法 彰显有效教学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381598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语文应站在语文的立场,抓住语文之根本,直面课文,潜心会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习规律入手,以学生真正学会和培养学生会学为最终目标;站在语言的立场,挖掘文本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巩固、应用等一系列活动,教习语文之法。
  一、在高频反复的读中习得读书之法
  首先,初读课文应以学生“原初体验”为主,强调读书的“陌生感”。应摒弃前人阅读的心理定势和先入为主的分析,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回到文本层面,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以自己的眼光体验对作品进行陌生化的品读。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学生在自然、灵活、自由的状态下阅读才有读之趣味,只要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合适的阅读资源,学生能够“无师自通”地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策略和技能。
  此外,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读通式”整体地读。有的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读“森林”和读“树木”混为一谈。细节有余,整体不足。例如:读《母鸡》一文,读出“欺软怕硬”“虚荣”或是“勇敢”“负责”,依据的是其中的一些局部情节。而如果读“森林”,基于整个文本把握,读出的应该是“母爱”。作为一个文本的主导倾向,是通过“森林”反映出来的,而非“树木”。
  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积累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的“孕育”过程,前者只是知识的转移,而后者才是知识的学习。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要经历精神的“孕育”,必须在一个知识的生存图景中反复才能逐步实现。读书是“慢”的艺术,只有让学生高频地,反复地读,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在实质。
  二、在立足文本原意中发现言语精妙
  现在很多学生惧怕写作,觉得无话可写或不知如何写,恐怕与我们平时教学没有以文本为例学习言语表达很有关系。因此,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多层面、反复地对话和解读,按照语言原本意思去理解课文,切实地研究“课文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通过把握文本的语言现象进行“语言感悟、理解、巩固、应用”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从中学习语言,应用活用。
  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的“学咀嚼”这部分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关注言语的特别之处。如三个“那样”带给我们的是电影中慢镜头的感觉;“磨来磨去”叠词的应用,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荡秋千”的味道;“呆”字将眼前的镜头放慢、拉长、定格,学生在想象中回味骆驼的脸丑以及不紧不慢的态度,这也是骆驼极具特征的“美”。正是这样的语言特征,营造出英子和骆驼在冬阳底下那样缓缓流淌的往事。这份舒缓的节奏,勾起的是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点点滴滴的怀念。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可重在引导学生作示范性的深读探究,从中获得品读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地应用到读会“谈骆驼”“看驼绒”“问行踪”这三部分中去,从中习得言语之法,提高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语言内容的能力。
  三、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掌握表达技能
  多少年来,我们的大部分阅读课,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经历了一个来回,却没有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经历第二个回合,也就是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言语表达形式。要知道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在一次全国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浙江的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课堂上,教师像这样自觉地把注意力分配到言语表达、言语形式上的语言是随处可见的。实际上,面对文本,语文老师和数理老师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我觉得,语文老师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时,应该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这才是课程意义上的语文,这才是在学语文。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和生命天性的过程,而不是机械训练的过程。要促使课堂形成多向、多种类型的自主交流和反馈,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让他们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到彰显。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为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美丽印记,采用了以下举措: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2. 适时播放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的电影片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为深入学习作好铺垫。3. 创设现场采访的情境。我问:“孩子们,要知道居里夫人的成就就是用这种舍弃一切个人物质享受换取的,此时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吗?”“孩子们,从这略带蓝色的荧光中你又看到什么?有人看到‘那只小碗里装的是八吨铀沥青矿’,有人看到‘四年的汗水’,你又看到什么?”此情此景,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语言实践机会,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更重要的是居里夫人的美在学生的心中得到了升华。他们从心灵深处敬重像居里夫人这样有着远大、执著追求的人,静心思考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正】顾泠沅教授在《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一书中指出:"高密度的提问已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确实,一问一答、过于琐碎的提问方式在当今的数学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及新生入校前都要进行体检,静脉抽血是常规的一项检查,是健康检查必须的.但有时会发生一过性晕厥现象,称之为晕针.晕厥是一种血管行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针
【正】澳大利亚一个灰色的清晨,我躺在睡袋里,看着雨滴沿防水帐篷滚落下来。向外望去,铅灰色的天空压向深褐的山峰,使得煎锅湖的水面也黯淡下来。触目所及,满是寒冷与萧瑟。
<正> 电视节目如果按照它传播的内容,通常可以分为新闻性节目,知识性节目,服务性节目和文化娱乐性节目;假如从节目反映的对象和摄制的手法这一角度分类,则又可以分为纪实性节目和艺术虚构性节目两大类。本文所要谈的“纪实性节目”,是指那些以生活中实有的人物、事件、风光、景物为内容的节目。
【正】浙江横店八面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东阳市横店镇境内,地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距东阳市区18公里,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相距36公里,距金华90公里、省会城市杭州180公里。总面
所谓“意”,指的是文本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及作者丰富的情感。“形”指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表达特点。“意形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学习文本内容,还要关注文本语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何种策略,来实现意形结合,相得益彰的和谐之境呢?  一、诵读——拨心灵“情”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音响。”教师要想方设法走进学生
【教学片段】分数的初步认识。  片段1:  课件展示分饼情境图(如右图所示)。  师:如果把一块饼分给两个人吃,这样分合理吗?  生(几乎异口同声):不合理。  稍作停顿,一位学生举手。  师:哪怎样分才合理呢?你们讨论讨论吧!  片段2:  情景1:4位学生围着一块不算大的蛋糕准备分着吃。  情景2:东东将蛋糕按十字形平均分成4份。正准备吃时又来了4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要拿到1块,怎么办呢?  情
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一个掩映于茫茫大山中的偏僻山沟,土地不过一隅,人口不过数百。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地方,不仅因为全村年收入超过千万,人均年度纯收入超过1.5万而名扬浙东,而且其秀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民生指数”(以下简称“民生指数”)近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