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片式服务器市场 IBM后发制人

来源 :电子商务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nfei7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10月16日,IBM在北京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刀片式服务器——eServer BladeCenter。自此,一场精彩演出的所有主角都已到齐:IBM、与康柏合并后的惠普、Dell,且看他们如何逐鹿刀片式服务器市场。
  
  你方唱罢我登场
  
  刀片式服务器以其短短两年的历史给IT业内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变革。与许多技术不同,刀片式服务器是由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在2000年率先推出的,他们包括美国的RLX、中国台湾的Nexcom等,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能等到刀片式服务器光明的未来就倒下了。之后由惠普、Dell等主流服务器厂商接下接力棒。
  2001年12月4日,惠普在服务器一线大厂中率先发布了Powerbar系列刀片式服务器产品。不可否认,惠普用“开放标准”代替其独有的专利设计的做法是明智的,他采用的刀片结构是基于开放总线基础架构——CompactPCI,这个架构的industrial-strength总线在需要高带宽以适应尽可能多的应用程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与惠普的合并案未见分晓之前,康柏也不甘落后,2002年2月紧跟着发布了ProLiant BL e-Class刀片式服务器。两家合并后,更是整合了双方的优势产品,以ProLiant系列为主体,提出了适应型基础设施架构的战略。
  当单处理器刀片式服务器的竞争全面展开时,Dell在不知不觉中推出了PowerEdge 1655MC,这款双处理器的产品拥有最大146GB的内部存储能力,充裕的以太网带宽以及一些很有趣的管理工具。
  在国内,联想、浪潮和曙光这些服务器大厂,与Intel建立的良好了合作关系,开始追赶世界的步伐,相继推出自有品牌的刀片式服务器产品,联想万全309r、浪潮英信超群109和曙光TC1600。
  
  新角色亮相
  
  从推出第一批刀片式服务器厂商的逐渐没落,到惠普、康柏等主流服务器厂商的加入,这个市场从来都不缺少话题。但在这缤纷多彩的舞台上却缺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IBM。在解释迟迟不推出刀片式服务器产品的原因时,IBM eServer和TotalStorage亚太地区市场总监Edward Orange说:“IBM更看中的是能否给客户提供正确的、适合他们的技术,而不一定要进入哪个市场。其实IBM完全可以在一年前与别的厂商同时发布刀片式服务器,但我们认为当时的带宽无法满足刀片式服务器的需要,而且刀片式服务器的发展方向还不清晰,客户对刀片式服务器的需求是模糊的。”
  2002年6月,IBM终于认为时机成熟,在美国发布了他们第一款高性能刀片服务器--eServer BladeCenter,四个月后,Edward Orange先生带着它来到了中国。
  这款刀片式服务器的每个刀片配有两个2.4GHz Intel Xeon(Prestonia)处理器处理器,它支持高达8GB的内存。业界一般的刀片服务器是在3U的外壳中包装6个刀片,但BladeCenter却在7U的外壳中包装多达14个刀片。尽管目前市场上已出现配备两个CPU的刀片,但Orange先生强调:由于IBM与Intel密切的合作关系,IBM是现在唯一能够提供两路至强CPU刀片式服务器的厂商。Orange先生还强调IBM与Intel的合作将不只停留在产品开发上,还涵盖了整个网络基础设施、全面的刀片系统管理解决方案及未来标准的制定。“这也是Intel的一个重大改变,以前Intel一向都是保持中立的,但在刀片式服务器领域他们完全和IBM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会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Orange先生说。
  虽然比很多主流服务器厂商推出刀片式产品的时间晚了将近一年,但IBM认为他们考虑了更多、更完整的客户需求,拥有更加成熟的软件工具。IBM eServer x系列中国区总经理吴磊说:“用户需要很多IBM在主机和传统UNIX上的技术,但是用IA构架实现的。用户需要看到厂家对市场、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承诺的产品发展计划是否能够按时实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刀片式服务器技术的先驱已经消失了,自然无法兑现以往的一些承诺,但IBM有信心、也有实力说‘我们可以’。”
  11月10日,大陆地区的第一批BladeCenter将被安装到一个金融企业的系统上,究竟BladeCenter是否会像IBM所说的那样优秀,还要等待实践的检验。BladeCenter的价格也会同时公布,但据了解,在美国,IBM BladeCenter比惠普同类产品价格要低28%。
  
  戏剧冲突
  
  一场大戏,如果没有焦点的戏剧冲突,也就没有任何可看性,那么刀片式服务器的戏剧冲突在哪里呢?答案是标准之争。
  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是Compact- PCI标准,它是一家名为Ziatech的美国小公司在1994年开始倡导并开发的一种高性能总线标准,在PICMG(PCI Indu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Group)的推动下,CompactPCI (PICMG 1.0)标准在包括电信在内的整个工业计算机领域得以普遍应用。
  但在涉及到网络通信、存储等I/O数据交换时,CompactPCI并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在问及为何当HP推出刀片式服务器,IBM却没有跟进时,IBM提出了一个问题:采用CompactPCI标准的刀片式服务器背板带宽不能达到理想速度。现在IBM推出的BladeCenter采用了InfiniBand标准,使得14片刀片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与后面的Switch交换,InfiniBand虽然还没有成为业界标准,但从今年发展方向看来IBM认为InfiniBand会成为今后的趋势,目前它已经得到了包括Intel在内的许多IT设备、网络设备和存储阵列供应商的支持。但采用InfiniBand标准也会给用户留下不同厂家的产品互不兼容的隐患,IBM表示,他们会听取更多用户的声音,“如果用户认为InfiniBand不好,我们会随时改回去,与其他厂商(如康柏)一致。”除了以上提到的背板外,BladeCenter产品的其他部分都采用了工业标准。
  尽管目前接口标准日趋完善,但是都刚刚公布不久,在产品上兑现还需很长一段时间,而且电信设备制造上仍有可能不完全采纳新标准,继续制造不兼容问题。
  另外,刀片式服务器如何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目前还没有完整的标准可依,IBM就表示,希望与Intel联手建立一个新的标准,它不仅是硬件标准,还包括了软件、存储的整体解决方案,IBM希望在2到3年后能够使它成为业界的工业标准。
  IBM能否将其标准在业内推行,还要看用户的反应,特别是对于其精心打造的管理软件——IBM Director。据IBM方面介绍,这个通用管理工具整合了从硬件到中间件的各种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找到坏掉的中间件。IBM还在自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文章,他们正致力于建立一个自恢复的系统,真正做到不需要任何人为干预,系统就可自动恢复,这也是IBM提出的自主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IBM正在研制Windows和Linux系统中的负载均衡软件,未来它将成为BladeCenter中的标准配置,代替现在的第三方软件。
  
  悲剧?喜剧?
  
  像所有新鲜事物一样,刀片式服务器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刀片式服务器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由于一些标准上的问题,阻碍了刀片式服务器在其最大市场——电信市场上的发展;而另一个市场——互联网,又因为整个网络经济的疲软而没有起色。
  但这并不是说刀片式服务器没有市场。它与以往服务器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把重点放在提高性能,而是降低成本上。这对于很多正在应用多种类型服务器和应用系统的用户可以说是福音。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对于互联网数据中心,每个机柜可以容纳42台1U服务器,而对于3U内可以容纳24个刀片的高密度服务器而言,每个机柜可以容纳336台服务器。在相同的面积内,寸土寸金的数据中心可以通过部署刀片式服务器获得8倍于机架式服务器的服务器租赁收益,这还没有算上在管理和人员上节省的费用。在今天泡沫散尽的IT业界,刀片式服务器正好符合了CIO们增强实用性、降低成本的要求。
  IBM把目标用户指向了电信、金融和对密集型计算要求较高的领域,“对于一些服务器数量在100到1000台之间的中型企业,BladeCenter也是很好的选择。” Orange先生说,但他也承认刀片式服务器市场刚刚兴起,目前需求量有限,能否叫座还要看用户的接受程度。
  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刀片式服务器的市场规模在2005年占据入门级服务器23%的出货量,占据入门级服务器市场10%的营业额,市场规模大约为30亿美元,其中亚太区占全球市场的20%,中国将占亚太市场的15%左右。
  但没有人能够预测这场戏剧的结局,就像没有人能够预测安腾的未来一样,演员们要做的便是把戏演好,观众愿意看了,结局自然就是共赢。
  
  相关连接
  刀片式服务器,就是把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功能都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的服务器产品。每个刀片包括处理器、内存、网络控制器,还可以包括硬盘,而每台服务器通过背板可以同时连接多个刀片,每个刀片通过服务器背板共享输入输出设备、光驱、软驱和服务器内的其他设备资源。
  InfiniBand是面向新一代服务器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Gigabit以太网和磁盘设备及服务器之间连接的串行通信网络,可有效地解决PCI总线的延迟现象,提供明显的数据吞吐能力。1999年成立了InfinBand Trade Association,创建厂商除了英特尔之外,还有Dell、微软和Sun Microsystems等公司,目前该组织的加盟公司已达到了200家以上。
  
其他文献
调查内容  1.使用何种开发语言?支持哪些数据库与主流操作平台?  2.是C/S结构还是B/S结构?  3.支持哪些语言(如中文、英文和中文繁体等)?  4.如何考虑ERP系统的安全问题,是否支持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  5.  是否提供客户化修改的工具,二次开发工具是否易于掌握?在贵公司的ERP产品上,用户是否容易进行二次开发?说明理由。  6.是否易于维护?说明理由。  7.各子系统单独运行能力
期刊
阵阵电话铃在著名香烟店(Famous Smoke Shop,美国一家零售与批发兼营的香烟经销商)响起,打电话来的是商店的客户,希望从其丰富的库存中购买上好的香烟与烟具,通过这种方式购买香烟与烟具的顾客和零售商正在不断增加。著名香烟店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伊士顿,在1939年以家庭业务的方式起步,如今他们销售数百种香烟和包括雪茄烟盒、雪茄切刀在内的烟具。    找到适合自己的联络中心    2001年初
期刊
在金融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使金融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信贷业务为主的业务体系,发展到更高效率的以电子化为基础、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业务体系。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历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银行内部业务的联网分布式处理阶段、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分布式处理联网、数据大集中阶段。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模式,在方便管理、降低成本的、提高各银行大机设备使用率、准确提供客户信息数据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2002
期刊
2002年10月28日,联想集团携手中望商业机器有限公司,进军电信IT服务的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中望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孟霖等出席了发布仪式。这是联想继入主汉普,携手智软,助力数字通州,签约浦发之后在IT服务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    联想集团主管IT服务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俞兵表示:此次签约对于联想IT服务业务进军电信领域具有里程碑式
期刊
据统计,目前真正由外部黑客攻击到内部网上造成的损失并不多,主要损失是自盗和内部管理原因造成的。企业网络环境日趋多样化,安全的问题也越发复杂。众多的厂商和企业都在思索,网络安全将向何处去?目前针对来自外部的安全问题,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许多产品仍停留在针对来自外部攻击的防护上,并没有转变到对内部问题的防护,造成许多安全产品并不适应企业使用需求,供需错位。冠群金辰软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郑林告诉记者,外部入
期刊
近日Interwoven公司宣布,在9.11周年纪念活动前五十天的短暂时间内,它协助纽约市政府应用其企业内容管理平台,成功构建了纽约“曼哈顿下城服务平台”(www.lowerman- hattan.info),该平台内容包括重建纽约世贸中心的最新进度、交通时刻表、运输地图、社区活动等,主要向在曼哈顿下城居住、工作和参观的人们,提供该地区最新新闻和信息。作为灾区城市重建计划的重要环节,该平台不仅能够
期刊
很多人认为整个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期,其标志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信息处理系统的升级、推广工作已经完成;最近几年来,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是各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目标,目前,大部分银行的目标已经或即将实现,如工商银行已经实现了将数据集中于北京、上海两个数据中心,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只有建设银行在数据集中的发展方向方面,情况还不明朗。  
期刊
每个大学刚毕业就到IBM工作的人,都有一个美丽而颇有韵味的称呼——“纯蓝”,意思是没有受到其他公司文化的感染。当22岁的周伟 ,于不经意间成为一名“纯蓝”人时,自己也没有料到在IBM从小人物到“铁腕人物”,走过了35年的人生历程。这35年来,IBM的蓝色在周伟身上刷了一层又一层。从“纯蓝”到“深蓝”,IBM不仅把周伟 从一个大学生“刷”成了一位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还把IBM公司
期刊
当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使这些数据变得更有用?利用商务智能(BI,Business Intelligence)这个工具对数据进行挖掘,生成报表分析,得到企业决策需要的依据。商务智能让企业更好地做出准确的决策,帮助企业创造利润。这就是所谓的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利润的神奇变化。  在美国,500强企业里面已经有90%以上的企业利用企业管理和商务智能软件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IDC(国际
期刊
我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已经占GDP总值的40%以上,“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观点已经被多数人认同。但人们也同时意识到,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制造业还有很大差距,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型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如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答案就是信息化。今年4月,由国家科技部牵头,正式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大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