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10-0066-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33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中,设计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根据原理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要滴加酚酞溶液?显然,这样的演示实验探究成分太少。虽然根据教材实验设计进行演示,学生也能理解,教学任务也易完成,但学生会因此失去一次极好的实验设计的探究机会。有幸于3月19日,在65中听了吴静静老师“科学探究”研讨课《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吴老师把教材给定的演示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
坐在我旁边的学生小组设计了:向Ca(OH)2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色后,再慢慢滴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我特别想看看会不会有CaSO4沉淀。学生做实验时忘了加无色酚酞溶液,加了盐酸之后才想起要加无色酚酞。加入酚酞后,溶液为无色,学生判断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没有了变色现象,是否能说明酸与碱恰好发生中和反应。今天学生实验中的操作失误,恰是一年的中考题。这一内容需联系酸的性质来设计实验方案。我确立我们兴趣小组以此为探究课题,联系课本内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以外的延伸。给学生创造观察、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延伸,突显核心知识——酸的性质教学。
二、与新课程的融合
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让化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鉴于此,化学活动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立足于课标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
三、人员及时间
本研究借助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合肥市第48中学九年级 “化学兴趣小组”社团的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周三中午的课外活动课展开研究。
四、主要步骤
(1)选择合肥市第48中学九年级“化学兴趣小组”社团的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15人平均分为五个探究活动小组。
(2)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理论教育。
(3)实施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4)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报告、学生感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形式,对学生在化学探究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探究水平进行评价。
五、实施过程
方案1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2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一小粒锌,观察现象。
方案3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生锈的铁钉,观察现象。
方案4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大理石,观察现象。
方案5取少许氢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振荡,观察现象。
各小组根据各自设计的方案,展开探究活动。(各小组具体的实验报告见后附)
六、评价与拓展
确定探究课题后,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以探究小组的形式,相互合作讨论与交流。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在递交集体进行可行性鉴定后,选择了其中五个方案,由组长作好分工,组织探究活动。各小组实验装置组装简单、操作安全、现象明显,探究获得成功。
七、探究结论分析
【思考】通过实验你们认为用哪一组实验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更方便,现象也更明显?
【结论】用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最方便。
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八、体会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异常现象”。学生有时发现不了,老师平时要注意关注,把这些问题上升为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深度挖掘“异常现象的”化学道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对实验的操作,一方面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通过课堂的归纳总结将这些知识点穿成线,不断深化核心概念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课外延伸到课内,建立课内外的互动,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课外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快速地从学科知识的框架中,调出知识来解决。学生可以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堂教学掌握理论知识的准备,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10.033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中,设计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根据原理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要滴加酚酞溶液?显然,这样的演示实验探究成分太少。虽然根据教材实验设计进行演示,学生也能理解,教学任务也易完成,但学生会因此失去一次极好的实验设计的探究机会。有幸于3月19日,在65中听了吴静静老师“科学探究”研讨课《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吴老师把教材给定的演示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
坐在我旁边的学生小组设计了:向Ca(OH)2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色后,再慢慢滴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我特别想看看会不会有CaSO4沉淀。学生做实验时忘了加无色酚酞溶液,加了盐酸之后才想起要加无色酚酞。加入酚酞后,溶液为无色,学生判断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没有了变色现象,是否能说明酸与碱恰好发生中和反应。今天学生实验中的操作失误,恰是一年的中考题。这一内容需联系酸的性质来设计实验方案。我确立我们兴趣小组以此为探究课题,联系课本内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以外的延伸。给学生创造观察、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延伸,突显核心知识——酸的性质教学。
二、与新课程的融合
新课程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让化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方式。鉴于此,化学活动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通过此类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立足于课标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
三、人员及时间
本研究借助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合肥市第48中学九年级 “化学兴趣小组”社团的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周三中午的课外活动课展开研究。
四、主要步骤
(1)选择合肥市第48中学九年级“化学兴趣小组”社团的1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15人平均分为五个探究活动小组。
(2)实验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理论教育。
(3)实施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4)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报告、学生感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形式,对学生在化学探究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探究水平进行评价。
五、实施过程
方案1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2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一小粒锌,观察现象。
方案3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生锈的铁钉,观察现象。
方案4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大理石,观察现象。
方案5取少许氢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反应后的溶液少许,振荡,观察现象。
各小组根据各自设计的方案,展开探究活动。(各小组具体的实验报告见后附)
六、评价与拓展
确定探究课题后,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以探究小组的形式,相互合作讨论与交流。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在递交集体进行可行性鉴定后,选择了其中五个方案,由组长作好分工,组织探究活动。各小组实验装置组装简单、操作安全、现象明显,探究获得成功。
七、探究结论分析
【思考】通过实验你们认为用哪一组实验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更方便,现象也更明显?
【结论】用酚酞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最方便。
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八、体会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异常现象”。学生有时发现不了,老师平时要注意关注,把这些问题上升为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深度挖掘“异常现象的”化学道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对实验的操作,一方面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通过课堂的归纳总结将这些知识点穿成线,不断深化核心概念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课外延伸到课内,建立课内外的互动,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课外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快速地从学科知识的框架中,调出知识来解决。学生可以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作为课堂教学掌握理论知识的准备,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