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针对非数学专业学生开设了数学基础课程,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现代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及其现行的数学教学模式等,使得学生产生了数学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对这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并给出了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见解。
关键词:数学畏难情绪;数学基础课程;教学
对于绝大多数进人大学殿堂的学生来说,通过高中学习都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好像应该不会存在数学畏难情绪,但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并非如此。对于本科院校中针对非数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数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他们感觉这些课程抽象难懂,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而且考试时经常因害怕考不好而心慌,等等,这些表现说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畏难情绪较高。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现状,分析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预防和克服这种现象的良方。
1 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现状分析
从数学课程本身特点而言,众所周知,数学基础课程一向是学生最感到困难的学科之一。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对学生实施的是学历教育,数学基础课程成为必修科目,并且课程跨度时间占到学生在校时间的一半,必然给广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而,数学又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的顯著特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对数学的恐惧,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数学畏难情绪。
从学生的主观因素来讲,学习数学的动机表现为取得好成绩,完成学业部分想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要求更高。追求目标越高,困难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或加重数学畏难情绪。此外,学生的性格也很重要。如果学生性格特征是积极的:自信、勤奋、镇定、勇敢、乐观等,他们遇到使自己畏难的数学时,就会善于自我控制。保持稳定的心态,使自己处于适度的数学畏难状态,积极地克服困难,从而能够顺利的学习。如果学生性格特征是消极的:怯懦、自卑、悲观等,这种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比较持久的畏难心理。
2 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从学生各自专业需求出发,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数学基础课程作为非数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各自专业课等,都有很大帮助。但是,传统的数学基础课程,以高等数学为例,内容体系上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密,造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突出矛盾。而且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数学畏难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非数学专业数学基础课程的目标不是搞“数学英才”教育,因此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简化,应该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人才对数学的需要为基本点,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高等数学内容多,如果全部采用讲授的方式是十分被动的,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每章的基本概念、定理以训授为主,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课堂专题讨论:第一,精心研究教材,慎重选择题目。题目应立足高等数学的实际。兼顾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力争做到新颖别致,把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讨论题目宜小而精,既是学生力所能及、感兴趣的问题,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介绍资料,引导钻研。把讨论题研究所涉及资料的概况向学生做粗略的介绍,鼓励他们去钻研,指导他们写出讨论提纲,指定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和他们组成重点发言小组。课堂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这样做能够切实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关键词:数学畏难情绪;数学基础课程;教学
对于绝大多数进人大学殿堂的学生来说,通过高中学习都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好像应该不会存在数学畏难情绪,但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并非如此。对于本科院校中针对非数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数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他们感觉这些课程抽象难懂,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而且考试时经常因害怕考不好而心慌,等等,这些表现说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畏难情绪较高。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现状,分析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预防和克服这种现象的良方。
1 关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现状分析
从数学课程本身特点而言,众所周知,数学基础课程一向是学生最感到困难的学科之一。绝大部分本科院校对学生实施的是学历教育,数学基础课程成为必修科目,并且课程跨度时间占到学生在校时间的一半,必然给广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另一方而,数学又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的顯著特点,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学科的这些特点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对数学的恐惧,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的数学畏难情绪。
从学生的主观因素来讲,学习数学的动机表现为取得好成绩,完成学业部分想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要求更高。追求目标越高,困难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或加重数学畏难情绪。此外,学生的性格也很重要。如果学生性格特征是积极的:自信、勤奋、镇定、勇敢、乐观等,他们遇到使自己畏难的数学时,就会善于自我控制。保持稳定的心态,使自己处于适度的数学畏难状态,积极地克服困难,从而能够顺利的学习。如果学生性格特征是消极的:怯懦、自卑、悲观等,这种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比较持久的畏难心理。
2 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从学生各自专业需求出发,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数学基础课程作为非数学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习各自专业课等,都有很大帮助。但是,传统的数学基础课程,以高等数学为例,内容体系上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密,造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突出矛盾。而且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产生数学畏难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非数学专业数学基础课程的目标不是搞“数学英才”教育,因此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该简化,应该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技术人才对数学的需要为基本点,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高等数学内容多,如果全部采用讲授的方式是十分被动的,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反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每章的基本概念、定理以训授为主,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课堂专题讨论:第一,精心研究教材,慎重选择题目。题目应立足高等数学的实际。兼顾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力争做到新颖别致,把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讨论题目宜小而精,既是学生力所能及、感兴趣的问题,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介绍资料,引导钻研。把讨论题研究所涉及资料的概况向学生做粗略的介绍,鼓励他们去钻研,指导他们写出讨论提纲,指定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和他们组成重点发言小组。课堂专题讨论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这样做能够切实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提高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