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136156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尽理想,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教师可采取“自主探索、分层训练、分组合作、多元评价”等有效策略,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素质教育,走出困惑。
  关键词:困惑;教学对策;构建;高效课堂
  
  困惑一:探索是否必须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引入
  对策:科学合理地采用现实生活情景与知识联系情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引领路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种思想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谋求科学世界的和谐统一。因此当前的教材特别注重运用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教学,这虽然是对旧教材的一种纠正和补充,但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不同的学生经历也不同。用某一生活例子作情景引入,往往很难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即使通过努力被学生接受了也得不偿失,课堂教学花不起太多的时间去认识情境。另外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勉强的结合往往达不到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8节“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引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①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②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
  生活中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例子很多,而这里却找了一个脱离生活实际且学生接触极少的舞台背景例子,让人觉得深奥、牵强。本来,直角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全等讨论中“边边角”对应相等时两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引申,用这么一个例子引入,不单牵强,而且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绝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好新知识的引入,主要通过三种不同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一是从自然界、现实生活中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通过论证解决问题;二是通过演绎推理从原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再去寻求论证,最终解决问题;三是用虚拟的实验去探索新知识的规律。这三种渠道各有不同的对象、方法、内容和途径,各有优缺点,不能互相代替,忽视其中任何一种的渠道进行探索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理想的课堂新课引入,是提供大量的三种渠道、各种不同的途径的情景,让不同习惯、爱好、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或多种情境进行探索获取规律,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困惑二:传统教学的技能训练方式何以成为瓶颈
  对策:在课堂训练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事做,能做事。
  技能是知识被人们掌握的标志,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根本;而能力是有效益的技能,熟能生巧。“熟”是技能,“巧”是能力。优生在技能过关,而学困生往往也就是技能不过关。技能包含准确、规范、速度三要素,缺一不可。有人说考试就是考学生解题的准确性、规范和速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技能训练不能包办代替,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不能代替“学生练”。学生技能形成不是通过一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时时习之,以旧引新,每日花点时间重现一下旧知识,以增其效。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的训练主要强化两个方面。
  (1)十分钟五小题训练(各学段不同问题数也不同)。它们与这节课内容无关,呈现给学生的是由浅入深的基础技能补充练习或旧知识重现的填空、选择题,答案课后核对,不评讲。错的、做不完的下次再强化训练。
  (2)新知识的巩固、拓展训练。基础题包括一些较浅的例题、练习中知识直接应用的题目、为学困生能顺利完成最基本的题目而设的铺垫题;综合题包括某些较难的例题、课本中的大部分复习题、一些课外补充题;拓展题应包括课本中还未做过的练习题、复习题、课外补充题、经典的难题。这部分题目要求多惑、多解、多思、多变,做一题掌握一片,突出题目之间的联系。所有题目的安排都应由浅入深,题量以优生一节课接近完成为限。在训练时学生自定不同的训练速度,不同的训练起点,可从自己认为有困难的题目前面做起,做题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挑题做,要将整体训练和局部训练相结合,即有些题目要完整地、规范地完成,有一些题目只做关键部分,对重复的内容和步骤可舍弃。做题时必须限时,高效,以便对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由于不同学生的训练和做题的进度不同,教师应尽量减少统一讲评时间,只有当多数同学提出相同困难时,才及时统一讲评。
  困惑三:“华而不实”是否是小组合作交流的错
  对策:按学习水平分组,明确分工,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皆有所获。
  当前,合作交流学习仍存在如下现象:①热闹有余,成效不足。有的教师并不明确什么是合作交流,更不明确那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以为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就是合作,就解决问题了。这种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际上劳而无功。②分组采用优差搭配,甚至有的教师把优差搭配成“一帮一”。表面上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实质把教师的责任分给优生,妨碍优生的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认识到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养成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良好习惯。但合作交流是有前提的,没有分工哪有合作?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立的见解哪有交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何谈交流?因此,要进行合作学习先要学会或安排分工计划,要进行交流学习先要发动大家独立思考,不然就把“教师讲”变为少数“学生讲”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6节的“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采用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把全班同学按水平分组,每组四人,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1)以小组活动形式,在作业本上任意画出四边形、五边形,任取一顶点,小组思考讨论此顶点与其他顶点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情况?
  (2)明确分工,针对上面四种情况,各组四人分别探索一种情况,并写出四边形、五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组内交流,统一答案;
  (3)让每个同学独立思考下面问题,并填表组内交流;
  ■
  ④你还有什么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
  最后,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提出了更巧妙的分解方法:
  ■
  合作交流应以学习水平同层面的学生分组为宜。我们认为优差搭配是不恰当的。互助精神应该提倡,但“一对一”硬性去帮,应该说不是优生在学习上的义务。如何让优生学得更好,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才是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的问题,妨碍优生取得更大进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帮助学困生主要应由教师来负责。为何班级中的合作交流学习不能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一组?所以,笔者以为,同质分组的做法,有利于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有利于教师的分类指导和管理,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面的发展,是构建高效课堂重要的一环。
  困惑四:当前评价误区的陷井有多深
  对策:以学生自评为主,辅以他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当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主要由老师为主,有的学校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复杂化,最常见的是评价表,七、八项的调查项目,还要每项打分,最后总分代表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至今我们还不明白,这调查表是每一节课用还是一阶段用?这调查表属于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二是简单化,美其名曰“及时评价”。其表现是教师说“好”“很好”“大家鼓掌”。某同学的“好”是整节课好还是某问题回答得好,他的“好”下课后有没有记录在案,“好”是定性还是定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怎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呢?
  我们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相对的,随着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形成性评价的积累可以转化为终结性评价,某一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可能是下阶段的形成性评价。某一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应以这阶段各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作依据,不应凭猜测、印象、片面的事实轻下结论。多元评价中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其他的评价应以学生自评为依据。而学生自评应摆事实讲道理,所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材料的积累就成为整个教学评价的关键。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不一定另备评价测试题,可直接从学生课堂练习中进行,学生做完什么水平的题目,就以这个学习水平作为本节课的学生学习评价,并且记录在案。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长的乐趣,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主评价,要通过“摆事实”——让学生保留自己每节课的练习、课外作业和各阶段的测试卷,保留平时参与各项数学学习活动的原始记录材料、心得体会等,科学地、客观地、准确地完成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平时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查阅学生提供的原始记录材料外,还结合学生的自评,每个学期两至三次对学生明确给出本阶段的终结性评价,以激励学习,改进教法。
  [参 考 文 献]
  [1]梁英.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2007(7).
  [2]黄水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2008(7).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一、营造民主氛围──敢问    要培养学生
在习主席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大背景下,机缘巧合,我得以有幸接触到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艺术形式——昆曲。昆曲唱腔的最大特点就是特别慢,为了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个字
传统的辅导课一般是对所学知识的重复训练,或再一次的机械灌输,进入新课程以后,依据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笔者就化学课辅导作了如下尝试。  一、另辟蹊径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基础性,要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辅导中,笔者紧抓具体知识点在化学学科中的意义、在化学发展中的意义、在化学科学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等。比如:碳及其化合物这个重要知识点的辅导
主题的展开如何始终围绕互动产生的需求目标?以幼儿的探究视角,根据师幼互动的信息筛检,教师在倾听、追随、跟进中层层展开。通过唤醒幼儿积极的主题生活经验,创意他们的表达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教育不仅应该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且应该更努力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教学策略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大效能。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
现象反思    低年级教材中的“平面图形”或“立体图形”这类知识相对独立,老师们都喜欢把它作为公开课。听这类课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一琢磨就发现一个共性:这类新课更多地是上成了“汇报表演课”。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热热闹闹。等活动结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活动仅仅只是活动,分完了就好了,摆出来了就行了。为分而分,为摆而摆,点到为止。学生并没有因为这些活动而得到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低段老师
摘要: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创新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如何将中学思想政治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尝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探究模式    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社会生话中的现实问题展开知识建构,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交流反思、批判创新,
健美操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健美操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健美操运动的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让他们懂美、展美和尚美。
STEM是由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门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组合构成的,代表了四种教学方面。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只知道化学公式,不知道这些化学公式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