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课程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的探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zanz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进行新型课程建设过程师生关系重新构建工作成效不高的产生的原因,并以笔者建设精品课程《英语泛读》为例,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型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重构
  【作者简介】刘海云(1974.03-),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江西省人文社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新型课程建设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编号:JX161029。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课程如: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共享课程、慕课、微课等逐渐出现在各高职院校,但却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不足的普遍现象,课程建设重要目标未能得以很好地实现。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教与学的方式不断地发生改变,学生及其特征因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师生关系应该进行重新地构建,但由于多种原因,构建工作未能有效实施。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的构建意识不足。协作式在线课程中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是在线交互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笔者于2018年在两所高职院校对88名教师就新型课程建设进行的调研,25名有新型课程建设经历的教师在面对“您参与新型课程建设对您哪方面的改变最大?”这一问题时,认为是“资源共享意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占92%,“教学改革意识”的占68%,“团队意识”的占48%,“因材施教意识”的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占比相同,仅为16%。根据此组数据,我们不难推断,教师在新型课程建设过程中重构师生关系的意识非常薄弱,更多地将焦点放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资源的配制上,所以一定程度上没有注意新型课程教学中的身份重新定位。63名没有新型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在面对“如果您有开展新型课程建设的打算,您认为您最需要的外部支持是什么?”这一问题时,63人中认为是“学校提供的校内外相关知识培训机会”的占79.4%,“有经验同事的协助”的占73%, “课程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平台及经费支持” 占77.8%, “学生的配合”仅占39.7%。从这组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这一主体不重视的态度。
  2.学生的构建意识不足。交互式特点显著的在线课程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关系。但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问及为何在与教师的交互不够积极时,学生的普遍反馈是:能力不足,怕老师批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就养成了“老师教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关系的不平等性还是比较显著。而新型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还处于非成熟阶段,学生对其教与学新模式下身份改变的意识还不够,再加上如果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重构不够重视,更容易导致学生对重构师生关系的忽视。
  三、解决办法
  1.提高教师对新型课程建设的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开展新型课程的建设,首先建设者要谨防为“建设而建设”的思想指导建设的工作,否则注意力自然集中在课程在线资源的建设等方面,而非课程的有效利用上;其次建设者要时刻督查学生在线学习以及课堂反馈的情况,及时发现因教师方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及时改进。
  2.激发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动性。
  (1)充分利用“课程导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程导学”本人开始一门课程教学的第一步骤,其目的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要求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这个过程开始之前本人将自己的电话、QQ、微信等多种交流方式公布给学生,告知学生自身不能及时回复的时间段或原因,避免因不能及时回复而产生的误解,使得学生得到了尊重感。而在导学过程中,本人则分享自身在大学的学习经历,表明自己对平等师生关系的向往等,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教师,为新型课程师生和谐平等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中积极践行“师生平等”理念。以在课程教学中的能力拓展环节“好书推荐”为例。教师以参与者的方式在线参与到好书的“阅读”、“评论”与“推荐”中,并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发表观点,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各自观点的论述。而在对学生整个任务完成效果的评估时,则引入评估小组打分的模式,而非教师一人决断。通过此种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平等意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参與度。同时学生评价体系也更倾向合理化,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稳固。
  四、结语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分为七大类,具体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
其他文献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蓬勃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其蓬勃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翻译视野,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诗歌的翻译,大都是从接受美学、功能对等、异化归化、翻译目的论和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出发,本文则以突显原则为理论框架,通过对诗歌译文的分析,探索突显原则在诗歌作品翻译中的体现。  【關键词】突显原则;识解机制;认知语言学  【作者简介】钟惠(1995-),女,汉族
【摘要】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频繁出现,其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出发,以美剧《老友记》文本为研究语料,分析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解释其在话语生成及理解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顺应论;语用功能;《老友记》  【作者简介】郭真(1982.0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In this paper, 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of relexicalisation in classroom discourse is analyzed.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took place in 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lesson. The lesson in this study, taugh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阅读圈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阅读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文本阅读,但大部分学生阅读态度仍然表现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能够促使思辨行为的发生,但是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和“理解”两个较低认的知层次。  【关键词】阅读圈;课堂参与度;阅读态度;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孟红莲(198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西藏
【摘要】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本质是角色扮演,构成戏曲的所有因素都体现并服务于这个本质,戏曲服饰是演员用以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因素,故考察中国古代戏曲服饰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其本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戏曲形态问题缺乏重视,目前关于戏曲服饰的研究不足,本文将结合戏曲的发展和演变,研究戏曲服饰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史。  【
【摘要】特拉维夫学派在开展翻译工作时,在文本语言基础上,将经济等因素融入作品翻译中,对当代翻译事业的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而探究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的归属,可实现对该翻译理论的科学归类,明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以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吉迪恩·图为切入点,从佐哈尔、图里的翻译理论,对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展开分析,希望给予相关从业者建议与参考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文章结合目前大学英语听力的现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但充分的发挥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听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听力能力,还提升了整个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混合模式教学;大学英语听力;网络课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resemblance” and the wicked purposes of the characters in Vladimir Nabokov’s early work Despair. And it reveals that the purpose of Na
【摘要】“思维导图”让学生按照图形与文本的组合记忆单词和语块、按照思维导图将散乱语言归类记忆和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时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逻辑顺序;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许妮,福建省漳平市永福菁华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学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褚菁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应用型职业本科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