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课”情结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的课,百听不厌;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名师的课堂,个性彰显;名师的课堂,思维活跃,思维火花四处迸射,我们青年教师不禁被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作为新生代的年轻教师,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如看书、看光碟、听课等)来模仿名师,或套用某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就是所谓的“学课”。这种“生搬硬套”的学课方式是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必然生成的仰慕“名师、名课”情结,是不科学的、错误的,需要我们教师去正确地批判与自我批判。
  批判一:为质疑而质疑,环节设计“画蛇添足”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模块就是自学质疑,很多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质疑过程中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引导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是,我发现,很多质疑都是只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环节设计明显存在画蛇添足的现象。
  镜头:“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瀑布》时的发问。学生马上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么样的?”其实,这是服务于老师思路的明知故问。试想,我们日常阅读时,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一口气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不是坐在那里傻想。
  新课程提出创新的东西很多,质疑环节绝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我们绝不能像上面这位教师为质疑而质疑,去套用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或环节,让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其实没有必要在这节课设计这个环节。笔者认为要考虑这节课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环节,不能滥用流行的东西,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质疑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不要牵强附会,死搬硬套。
  批判二:为活跃而活跃,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分清何为主,何为次,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手段。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中的第二模块就是互动探究,这一模块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体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课堂活跃起来,这样的“活跃”失去了目的,为活跃而活跃,当然会给人“散乱”的感觉。这种现象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能够看到。
  镜头:有位老师上《乌鸦喝水》一课时,一开始让小朋友看多媒体讲故事,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演示“乌鸦”怎么叼石子,瓶子里的水怎么慢慢地升上来,再让小朋友练习表演,最后又分组讨论:你还能帮助乌鸦想出一些喝到水的方法吗?这堂课,学生又是看多媒体,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学习,热热闹闹。这种课活是“活”了,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到5分钟,又没有安排写字,把语文的“本体”给丢失了,就像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如上述教学,多媒体展示、学生个人表演等成了主体,课堂教学中主次不分,不考虑语文学习的特点,一味地、盲目地追求创设情境,活跃课堂,学名师上课是造成课堂“散乱的活跃”的重要原因。这是本末倒置,从新的教学理念上来说根本不适合学生,学生也学不到本该学会的语文知识。
  批判三:为表扬而表扬,反让学生“得锅上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于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时下的课堂教学中,便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理解是否到位,老师对学生的感悟一味叫好,廉价表扬,不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因为学生对事物一般只看其表面,这样反而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错觉:“老师表扬我了,我的回答非常准确与完美。”
  镜头:我们来看薛老师的示范:一个学生读书太快,薛老师说:“你说话像机关枪。读书时不一定要读得快,要读得清楚。”另一个学生读书不到位,薛老师说:“读得不错,但老师觉得这条鱼还不够大。”学生练习用课文的词语说说钓鱼的过程时差强人意,薛老师说:“有点像木偶剧,谁能说得更连贯些。”
  在这些批评性的评价中,薛老师不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其中“机关枪、木偶剧”等语言,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又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我们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我认为,适当的批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你就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学语文。
其他文献
现如今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逐渐完善建筑经济体质,在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招投标项目的发展趋于稳定成熟,但随着建筑工程内部投标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
一、问题的由来  当今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就是“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目标上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在方法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针对这些弊端,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改革探索,试图建立一种在价值取向上既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目标上既夯实双基,又使学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中外学术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中共中央的提法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互联网+”视阈来看,当今现代化物流企业的标志之一是具备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企业需要掌握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型人才能更好地促
德国的一位学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将一匙盐放在你面前,不管怎么要求你都不会把这匙盐吞下去,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匙盐放到美味的汤中,那么你会在享受鲜美的汤时,不知不觉地把这匙盐摄入体内。生活之于教育,如同汤之于盐,虽然生活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如果能将教育融入生活,利用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与理性分析碰撞的过程中,思维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一、教学材料源于生活  教材内容所展现的情境,
准确测量汇率波动是进行汇率预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本文通过美元/日元的高频日汇率数据的实证研究,检验了金融时间序列的"尖峰厚尾性"特征,并且通过对GARCH、TGARCH和EGARCH
公益广告指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它以自己独有的社会性、生活性、展示性、灵活性、深刻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2012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隆重开展面向全球的电视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到会嘉宾——曾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认为,公益广告具有“将文化落实为文明,将教育落实到教养”的功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摘要:文章在对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现状简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增值业务发展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认为,通过进一步优化业务发展结构、强化业务运营管理及提升价值链掌控能力等,可以更好地推动移动增值业务的有效发展。关键词:移动增值业务;问题;探讨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通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应用步伐加快,用户的消费需求逐步由基本通信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移动业务娱乐化、生活化、综合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但是由于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得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供给难以满足这种日益增加的需求。文章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内涵分析出发,对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如何增加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问题;对策对优秀乃至卓越的企业家的渴求是所有企业的共同愿望。而企业家具有的这种决定企业命运的能力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