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梦的真与假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楼梦》中的梦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梦是虚幻、假,是现实的时间、空间上的假,梦同时又是真,是一个超越现实层面、觉悟世相人生真谛、具有永恒意义的境界,是曹雪芹的理想所在,其中包含着不同于世俗的“儿女之真情”。
  关键词:红楼梦 梦 真 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无拘无役,任意驰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转换几乎毫无规律可寻。梦往往能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障碍和界限,让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理想的东西由此得到充分地展示。可以说,梦本身便已蕴涵了无限的文学创作资源。倘结合完美的艺术技巧性的整理加工,则不难产生让人梦萦魂牵的文学作品。
  以梦境表现理想,是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方式之一。同样有梦的参与,《红楼梦》在文本创作和梦的结合上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应该说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敦敏有《题芹圃画石诗》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才华卓绝、品性孤高而又“生于末世”的曹雪芹,当有无法言说的痛楚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时,转而借助梦境,在“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敷演出一场悲凉的红楼大梦,这个梦栩栩灵动,但又神秘莫测。
  从《红楼梦》的结构上看,梦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作品不仅以梦幻为总体框架,而且以梦点明主旨,以梦推进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总纲,作者通过十二金钗图谶、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整体命运进行了浓缩概括,点明结局,提前构建出全书主线情节,同时这也是对背后所隐之史和写作宗旨的提点。当然,梦还是理想的世界——在现实的意义上说,梦为虚幻为假,但从理想的意义上说,梦又是最彻底的独特的真实境界。
  
  一 梦的真与假
  
  余英时认为: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我们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
  也有人认为,曹雪芹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纯粹的乌托邦,并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大观园,但分分合合、荣辱兴衰、悲悲戚戚的红梦情事,其底蕴是曹雪芹对美好的社会、人生、情感的向往。余英时先生把清与浊、真与假、情与淫的对立视为全书的主线,正是对小说的精辟解读。曹雪芹就是要以浊来衬托清的可贵,以淫来突出情的高尚,让人在真真假假的辨别中明白人生世相的真谛;同时,在其小说艺术构思中,他又是以梦来昭示理想的内涵,以虚构的梦幻中人来展示理想的人格。这正好也印证了庚辰本中第十二回双行夹批语:“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王希廉先生在《红楼梦品评》中说:
  “《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
  这真与假的对立、转换、虚实,实在是曹雪芹在小说中所使用的最大的烟云幕雾法。小说第一回开卷就说“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称自己的创作是“假语村言”,似乎是要确立小说人物故事的虚幻本质,但紧接着的“回前总批”又谆谆告诫:“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及至表现太虚幻境时,甚至直接撰联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又提醒我们真非真,假亦非假。真假二字,实包含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文学写作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抛开虚构的部分,必然还客观存在着现实原型和艺术形象相互对应的情况,《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甲戌本第三回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甲戌本第二十五回侧批:“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成,作者与余实实经过。”蒙府本第三十三回侧批:“真有此情,真有此理。”庚辰本第七十四回双行夹批:“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第七十七回双行夹批:“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通过此类批语,我们可以看到,真即是假,假即是真。这既是《红楼梦》真假观的外延,也是它的内核。
  我们可看到,当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每每发展到关键时刻,曹雪芹总是重申真假观念。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贾瑞不听跛足道人的告诫,照看风月宝鉴的正面,一命呜呼,镜子被架在火上烧,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风月宝鉴的正面是美艳动人的王熙凤,反面是骷髅。王熙凤聪明、泼辣、漂亮,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以她为假,岂不是芸芸众生皆为虚幻?此中真假确实扑朔迷离。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宝玉被马道婆作了法,无药可解,最后是来了一僧一道救了宝玉。僧人称宝玉“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对宝玉念颂到: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其实是劝宝玉赶快抛弃声色货利的诱惑,从梦中醒来,进入四大皆空的境界。这回的回目是“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是以方外的僧道为真,以现实世界为假。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贾宝玉与甄宝玉在梦中相见,甄宝玉对贾宝玉说自己找到了宝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说明人的皮相是假的,要皮相里有个真性情才是真。甄、贾宝玉明明是梦中相见,贾宝玉偏偏感叹:“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宝玉的感叹就是曹雪芹的感叹,自此贾宝玉逐渐悟出现实的虚幻,回归真性。
  从这些真假的使用,可以看出,曹雪芹所谓的假,正是现实意义上的真,现实的时间、空间,人生的功名利禄、儿女情长,是应该抛弃、看破的东西;而他所谓的真,却是一个超越了现实的层面、觉悟了世相人生的真谛、具有永恒意义的境界,这也是曹雪芹的理想所在。贾宝玉常说自己要去一个“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这显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处所,无怪乎曹雪芹只能借助梦的形式来表现了。
  
  二 梦中“儿女之真情”
  
  梦中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情爱观。脂砚斋第一回“回末总评”说:“出口神奇,幻中不幻。文势跳跃,情里生情。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清楚地点明梦与情的关系。
  在《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就借石头之口一再申明和表露,他很不满意当时流行的“佳人才子等书”,说它们写的是“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显然,《红楼梦》将要发泄的肯定是“儿女之真情”。后来,又再借警幻仙姑之口批判道:
  “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当贾宝玉分辩自己并非淫时,警幻仙姑说: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这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意淫”二字,将曹雪芹所推崇的“儿女之真情”与耽于“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的男女世俗情欲迥然划开,以精神的谐和、思想志趣的相通为男女之情的更高境界,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追求。《老子》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就是“精而又精”、精髓,引申为本源、本性,李贽称其为“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没有童心,就没有真心,做不了真人,做不了真人,也就失去人的价值与意义,“儿女之真情”、真心、真性是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相联系的。这样,它在曹雪芹的理想中具有了根本的意义。警幻仙姑强调“意淫”、“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又与梦联系起来了。似是而非,是真非真,似幻非幻,这岂不正是梦的特点吗?
  小说开端的神游太虚幻境,在虚幻的梦境中洞察真实,阅“金陵十二钗”册,听红梦十二曲,闻“群芳髓”,品“千红一窟(哭)”茶,喝“万艳同杯(悲)”酒,这都是人生世相的真实,是掩盖在浮华锦丽之下的痛彻人心的真实。只不过贾宝玉注定要有一番尘世的劫难,要在演出了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情事之后,才会在现实中幡然悟道、遁入空境。
  第一百零九回写贾宝玉极想做梦,却终于无梦:
  “(宝玉)细细的想到:‘果然也奇。我知道林妹妹死了,那日不想几遍,怎么从没梦过。想是他到天上去了,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我就在外间睡着,或者我从园里回来,他知道我的实心,肯与我梦里一见。我必要问他实在那里去了,我也时常祭奠。若是果然不理我这浊物,竟无一梦,我便不想他了。’……岂知一夜无梦,直到天亮。宝玉醒来,拭眼坐起来想了一回,并无有梦,便叹口气道:‘正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此时离宝玉出家已不远,在形式上悟道之前,情感与思想上先行进入了“真人无梦”的状态。当宝玉受到和尚的点化,彻底明白了前世今生,觉悟到人生的虚幻后,就一改以往的顽劣任性、我行我素和多愁善感,变得如庄子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怨无嗔:“自从会那和尚以后,他是欲断尘缘……一心想着那个和尚引他到那仙境的机关。”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中的悲与喜,冷淡自己的最爱,同时似乎也不再憎恨以前最厌恶的“孔孟之间,经济之道”,并不是贾宝玉不再离经叛道,而是他的心已真正的静若止水了。
  由此可见,《红楼梦》通篇是真真假假的烟云幕雾。宁荣二府的兴衰,大观园中人物的故事,有具体的起承转合,完整的开端结局,在物理的时间、空间上是真实的,而这物理的真实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又是虚幻的;神话、太虚幻景、梦境,都不是现实中的实有之物,无法从物理的意义上来稽考,但它们彰显出来的透彻、显豁和真情真性,却是作者所竭力追求、宣扬的东西,是比现实的肉体存在、世俗享乐和功名利禄更为重要的东西,这才是曹雪芹所肯定的真。余英时先生对曹雪芹的真假烟云有清醒的认识:
  “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极有趣的现象:从真假主从而论,曹雪芹所经历过的现实世界和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恰好是颠倒的。现实世界的‘真’在艺术世界中都转化为‘假’;而现实世界的眼光中所谓的‘假’(虚构)在艺术世界中则是最真实的。”
  
  参考文献:
  [1] 《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
  [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3]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960年。
  [4] 《懋斋诗抄》手稿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6] 王向峰:《曹雪芹的乌托邦幻想》,《红楼梦学刊》(第一辑)。
  [7]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8] (清)朱谦之:《老子校释》(二十一章),中华书局,1984年。
  [9] (明)李贽:《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61年。
  
  作者简介:
  李联君,女,1971—,重庆合川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文学,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刘敏,女,1964—,四川德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美学与宗教文化,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渔父”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一个意象,历来为古代文人所喜爱。渔父本身所承载的闲适、放达、孤傲等诸多内涵是隐逸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研究渔父意象,对剖析我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体味感知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渔父意象 隐逸情结 古典文学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   
期刊
摘要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这部文学巨著的争论历代不息,尤其是对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更是众说纷纭。可以说贾宝玉的性格是复杂的,层次是多方面的,形象是丰厚的,他是曹雪芹的天才创造。本文从“富贵闲人”这一角度来谈谈宝玉的形象。  关键词:富贵闲人 贾宝玉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无才补天”的困惑    贾宝玉是什么人呢?又何以得“富贵闲人”这一别号呢?我们
期刊
摘要 《金瓶梅》是中国商业文化的产物,商业文化是非主流文化,但有现实基础,是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书中人物的行为模式背离传统行为方式,趋利是他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商业文化对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难以发展为主流意志,从而决定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难以发育。  关键词:《金瓶梅》 商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文学的深层蕴涵,独特的文化群落产生独特的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 在艺术风格方面,宫体诗人学习乐府民歌,提倡平易,走向通俗,语言追求浅易,用典追求自然,体式追求短小;另一方面,宫体诗人又有所创新,他们重视诗歌修辞技巧的提高,人物刻画鲜明、生动,讲究用典,注重声律,要求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总之,宫体诗人是在乐府民歌的平易之中,加以提炼与加工。  关键词:艺术风格 宫体诗 南朝乐府 继承革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宫体诗人在艺术方
期刊
摘要 面对当今争论激烈的“文学终结论”,文学传播媒介之一——电子图像,也成为了争论的焦点。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图像传播的时代,本文试图通过文学与传播媒介的工具性关系与本质关系方面来证明,以电子图像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是文学发展历程中新的形态之一,文学不会因此而消亡。  关键词:危机 口头文学 文字文学 图像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作为清乾隆年间诗坛盟主沈德潜,他所推崇的“格调说”在清代诗坛及中国古典诗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沈德潜的诗人身份并不为后人所重视,对其研究也尚显单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沈德潜长期生活的吴中地域文化背景入手,结合其不同时期的诗歌文本,对其进行解读。  关键词:沈德潜 吴文化 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沈德潜(1673—1769年),字确士,号归愚,谥号文悫
期刊
摘要 自唐代以来,通过以禅论诗,禅宗观照成为诗歌意境创造的思维方式,开启了意境的神秘世界,并使诗歌意境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观照 意境 妙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观照是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通过观照进入禅定的状态。禅修者以静坐敛心,专注一境,而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是佛教说的禅定。如《心经》中所描述的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的状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
期刊
摘要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是一个极为原始的文学意象。以月寄情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月亮本身的特征和它在变化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视觉情态是触发诗人种种联想的诱因,是寄情的媒介。我国古代诗歌中这种以寄情为特征的明月意象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学意象 寄情物 载体 媒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自然万物之中,天上的明月是一个最为恒久、古老的
期刊
摘要 诗与词各有其美学特质:“诗言志”,多为直抒胸臆,主观色彩浓厚;“词长于言”,以幽微要渺富含言外之感发为特美。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与词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某些相同的特质。杜甫以诗笔写下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侧重反映了天宝的乱离社会生活,获得了“诗史”的美誉;李清照以闺秀妙笔感兴于两宋换代之际的盛衰、家国的变迁,亦写下了不少的“史词”。他们二人的作品都给了读者无比震撼的历史沧桑之感,都具
期刊
摘要 刘禹锡的新题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新变,大胆的拓展,特别是在农村生产劳动和民俗风情这一题材领域进行了新的开掘,为乐府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禹锡 乐府诗 民俗题材 开掘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新题乐府,就是唐人为区别于旧题乐府而自制新题目所作的乐府诗。正如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所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