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形式”学习观浅说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面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寄望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如何确定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自上个世纪叶圣陶先生就曾多次作出回答,在历次回答中,语文“形式学习”观最值得珍视,所以,笔者不揣鄙陋,略作梳理如下:
  1938年4月,在一篇题为《关于〈国文百八课〉》的文章中叶圣陶提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①这是其形式学习观的正式提出,但其酝酿与形成至少在1936年6月以前,因为形式学习观是初中教材《国文百八课》的编辑指导思想,而《国文百八课》于1936年6月由开明书店陆续出版。像《国文百八课》这样一部规划严密体系谨严创作内容较多的教材其编辑工作叶圣陶坦言曾“大费过心思”,②因而其观点的形成应当更早些。
  语文形式学习观的主要观点就是:“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③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侧重”。在语文教学中讨究语文形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叶圣陶在其1923年制定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就明确了这一点。但到1936年,叶圣陶提出,语文教学要侧重于此,而不是仅把它作为其内容之一,这是其语文形式学习观的重要内容;二是形式的具体内容。对此,叶圣陶说:“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之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④也即,这一形式是语文所独有而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形式,具体说就是“文法、修辞等”,更具体的解说则是“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⑤
  为什么要作如是观?叶圣陶从多个不同角度对此作了说明。
  首先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材基本是文选型,这在非分科时代未尝不可,但在分科时代却是大缺陷,语文常常因找不准自己的学科定位而侵犯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地盘。对此,叶圣陶认为,“凡是白纸上写着黑字的东西,当作文章来阅读、来玩索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工作,否则不是”,比如《项羽本纪》,本是历史材料,只有把它“当作文章去求理解,去学习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是国文科的工作”。学习语文,如果只是每天“听教师讲故事,故事是记得了,而对于那表现故事的方法仍旧茫然”,那就是“学习未得要领”。⑥也即,叶圣陶等学者从寻找语文独当之任的角度提出了语文形式学习观。⑦
  其次是了解固有文化。民国时代颁布的《课程标准》其教学目标中都有“了解固有文化”这一内容。叶圣陶认为,要了解固有文化,必须要“讲求方法”,也即要明白“怎样去读解它欣赏它”,⑧而这也正是“文法、修辞等”语文形式的基本内容,于是语文形式的学习就成为必然。
  其三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向来备受争议,民国时代也是如此。对此,叶圣陶认为,其时的语文教学基本没有什么成绩,如果有学生“能够看书,能够作文”,那也是学生“自己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的,他们没有从国文课程得到多少帮助”,而这一“暗中摸索所费的功力比较多”,效率较低。所以,叶圣陶迫切希望语文教学能变“暗中探索”为“明里探讨”,⑨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具体办法也是语文形式的学习。
  其四是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状态一直是一篇一篇讲解文章。对此,叶圣陶说:“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就不如定了目标来读”。⑩所以,《国文百八课》以文话项目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和系列化的安排,从而“给予语文学科以科学性”,{11}其实质就是进行语文形式的教学。
  叶圣陶这一观点高屋建瓴,切中肯綮,道出了语文学习的关键。那么,它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叶圣陶是教材编辑者,他从教材编者的角度提出了其落实措施。
  在《关于〈国文百八课〉》中叶圣陶自述整套教材“彻头彻尾采用‘文章学’的系统”,{12}每册教材十八课,在《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中他又介绍道:“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13}由此可知,叶圣陶的通盘教学安排是“侧重形式—系统构建—逐点突破”,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微观教学中他又采用了“单元教学—目标引领—就近取例—强化训练”的教学思路。应当说,他的这一构想颇为周详,因而教材“问世以来,颇得好评”。{14}五十年后,吕叔湘先生还专门撰文予以褒奖,并且认为“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15}直至今日,研究《国文百八课》者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研究其他民国教材的学者。
  然而,理论上的完美预设要变成课堂教学中的完美,还得要有对叶氏形式学习观的准确理解才行。否则,种下真金,收获的可能是无奈。
  我们必须要明确,形式学习观不是唯形式观。
  在谈及语法修辞及文章体裁的学习时,叶圣陶强调,学习这些内容,“应着眼于(一)达情表意之实际经验,(二)修辞立诚之自然需要,(三)内容与形式之不可分离诸点。专门术语之运用,应减至最少限度。抽象而难以捉摸之用语,架空而不顾内容之法式,徒乱人意,尤宜避免”。{16}
  这一段话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它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法等形式的学习,要起源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还要起点于学生的自身经验,而不是立足于形式本身所处的学科,求其学科自身的自足与完美,向学生灌输一些老师可能理解而远离学生经验的专门术语。说白了,之所以要进行形式学习,是因为学生生活有这个需要,这是叶圣陶生活本源观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形式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才必须要顾及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学生能理解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立足于学生而不立足于学科,这又是叶圣陶先生一直强调的“学生本位观”,所以,这又是其学生本位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如果对此不能准确理解,尤其是不能准确理解形式学习观的“学生”立足点,就会走上纯形式之路。在这方面,语法教学的教训是比较惨痛的,最终被“淡化”的结果与其纯形式的教学走向不无联系。
  这一段话还告诉我们,语文形式学习观并不排斥内容的学习。相反,它认为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1939年7月,叶圣陶在给夏丏尊的信中又说:“我们固标榜国文教学注重在形式方面,但实际上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17}参看这两句话,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形式与内容并重实为叶圣陶的一贯主张。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叶圣陶还曾表示:“读解和欣赏是达到真正了解的途径,有了读解和欣赏的能力,才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名著……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讲求方法。”{18}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虽说是形式内容二者并重,其实地位并不相同,形式只是方法,只是工具,只是借以达到“读解和欣赏”这一目的的具体抓手,而读解与欣赏才是终极目标。当然它们也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目标。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教材文选功能复杂化了,它承担了更多的任务。我们都知道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一般地,我们对此的理解就是,“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19}结合《国文百八课》的编写体例可知,教材选文其实承担了至少两种职能:一是语文形式的例子,二是语文课外阅读材料也即内容的例子,其具体内容多系母语文化经典。这两种例子,其功能是不一致的,语文形式只是工具,得鱼自可忘筌,但经典阅读,母语文化熏陶却不是工具,而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得意也不能忘言。所以,如果不能全面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形式学习观,充分发挥文选的多种职能,把教学目标全部落实到位,而只是抓住形式或经典文化,甚至如叶圣陶上世纪四十年代所描述的语文教师那样,各呈其意,人言言殊,恐怕语文教学就很难摆脱低效之讥了。
  现在,语文课改已经从摸索前行进入深度建设阶段,此时,重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学习形式观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大纲变成了课标,教师成为研究者,被赋予了教材开发的重任。这一切变革令人振奋,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所有教师都能承担起上述责任吗?由此是否会导致课堂教学人言言殊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在确定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尚不十分明晰的情况下,这些担心并不完全是多余的。所以,笔者以为,叶圣陶语文形式学习观在当下的最大意义就是从理论上明确了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使所有教师都有了判断自己教学内容选择正误的标尺,这可以说是“功莫大焉”。如果我们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形式学习”观,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当呈现出真正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各呈其意,人言言殊。从形式学习观的视角来审视教材,就会发现现今还没有一套教材符合形式学习观的要求,能否编出这样一套教材,其语文形式自成系统、系列展现、经典文章完美例证同时也自成其文化体系,这是叶圣陶一直都有的梦想,直到晚年还在念叨着,也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又一关键所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期待着!
  ————————
  注释:
  ①②③④⑥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31-32页。
  ⑤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174页。
  ⑦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485页。
  ⑧{18}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46页。
  ⑨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107-108页。
  ⑩{12}{14}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35页。
  {11}{13}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之《编辑大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版。
  {15}吕叔湘:《国文百八课》,附录于叶圣陶、夏丏尊著《国文百八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版。
  {16}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42页。
  {17}商金林撰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11页。
  {18}叶志善等:《叶圣陶集》卷十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63-64页。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陶本一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的《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所作的序言里提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开展文学教育是困扰语文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开这个难题,《
自古,书便被赋予神圣的意义。那简约的蓝色封面.竖体的蝇头小楷,微微泛黄纸张,有着一番别样的意味。近代.由于受到“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中国书籍设计的风格由传统转向现代转型.大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学生学完诗歌后.最大的收获就是能背诵所学诗歌,如果要他们对一首诗、词进行阅读赏析,大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很困难。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教学常
“我一直认为.人们购买我的作品,是因其创造力与艺术价值”。——亚历山大·麦昆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计划是每周五节课,而想仅凭这五节课去拓展语文的知识面是难以实现的。我们经过反复的探索,尝试了一些方法,颇有些成效。  一、课前阅读助积累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和写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我们选择每天语文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
无论现今的科学如何发达,都不能彻底解释人产生“爱“的原因。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前景的方向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初生婴儿的完美.可是“爱”又把我们拽向生命最初的纯粹
在冲绳,你会遇见百分百的蓝.在这个精致的岛屿上,每一片落叶都不多余。冲绳有最美、最浪漫的海滨教堂.每一个新娘一定都会梦想这么一场奢华的婚礼.天地为证.大海为媒。穿梭于岛上的
俗语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但用这句俗语似乎无法去评断这位“用金属作画”的比利时现代首饰设计师。出生于1956年的首饰设计师Ingrid Adriaenssens.从抽象事物中获取灵
Adidas Originals与时尚界鬼才Jeremy Scott的跨界合作推出一系列清晰玩乐风的鞋款.以及男装和女装系列。2011年春夏,Jeremy在Metro Attitude Hi的系列鞋上添加了一个可爱的泰
为庆祝自己的新书《Irreverent》发布,卡琳·洛菲德(Carjne Roitfeld)在2012春夏巴黎时装周期间举办了一个盛大派对。这位《Vogue》法国版前”女魔头“的号召力一如既往,当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