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行甲天下,论坛传承忆古今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2008年越南下龙湾第一场山水实景演出圆满落幕时,谁也不会想到,树起这张旅游名片的,是来自桂林“印象刘三姐”的原班人马。而促成这段美谈的“第一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正是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以下简称文化论坛)的前身。从诞生至今,十四载承前启后,十五年历久弥新。
  2020年,文化论坛重返桂林,在秀甲天下的喀斯特山水下,将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为主题,继续前行。
  文化土壤,开出经济之花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的这句话,也许是文化论坛自诞生以来向文化产业擘画的第一个愿景。
  2006年9月19日,在第一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各界专家学者以 “文化产业: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新动力”为主题,探讨了中国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坚实基础,随着一纸《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宣言》的发布,会上萌出了中越文化产业合作的第一颗新芽——《越南下龙湾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和商业演出合作协议》。越南文化部国际合作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中越两国睦邻友好,文化交流功不可没。
  作为壮族自治区的广西,拥有绚丽多彩的壮、瑶、苗、侗等民族风情以及骆越、布洛陀、“海上丝绸之路”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随着中国与东盟对话关系渐入佳境,以文化促经济的种子,其实早已植根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
  2007年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代表们通过梧州人工宝石、动漫游戏产业等具体案例剖析文化产业项目的内涵及发展道路,并在会后前往桂林,在“印象刘三姐”的歌舞声中,切身感受到了文字的有界,文化的无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007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召开的“10+1”领导人峰会上,特别提到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他建议论坛期间可商签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是属于东盟乃至世界的。在第三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该草案获得东盟各国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
  文化可以飨食人们的灵魂,同样也能填饱经济的饥肠。
  2011年底,广西拥有的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资产总值达4.5亿元人民币,年经营收入2亿元;28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资产总值达550亿元,年经营收入逾5亿元。
  文化与经济齐放,论坛共时代和鸣。2012年 ,“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升级为文化论坛,其对话的领域从文化产业拓展到文化艺术、非遗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人力资源培训、传统艺术等多个方面。
  比如在2016年,论坛就围绕“交流与共享——中国―东盟艺术教育合作与发展”主题展开讨论。而伴随“一带一路”旅游热的持续升温,在互联互通的时代下,文化和旅游俨然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2019年第14届论坛上,泰国文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不能局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本土文化的利用,相反地,要加强文化的相互学习,共筑一条通向成长与包容的未来之路。
  从北部湾出海,从友谊关南下,来来往往,中国和东盟汇成大集市,大河流,大家庭。在这里,交易的是商品和信息,流淌的却是血脉和文化。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 ——《文化苦旅》
  保护与传承,从来都是文化交流与繁荣的前提。近年来,东盟各国逐渐提升了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并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多个东盟国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泰国孔剧(Khon)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泰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月,在毛里求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传统音乐舞蹈“东当沙央”(Dondang Sayang)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7月,缅甸蒲甘古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对此,为推广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助推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共同繁荣,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桂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15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将于2020年12月8日在广西桂林市举办。
  本次论坛将创新会议模式,统筹疫情防控,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组织举办。邀请部分东盟国家部级领导和专家学者通过视频演讲的形式参会,现场将邀请部分在中国内地的境外嘉宾到桂林参会。会议采用最新的云上会议模式,在会议当天建立线上会议间,面向全球,让关注中国—东盟文化的各界人士通过线上参会,中英文同步音频,扩大本届文化论坛的影响力。
  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里的珍贵财富,人类只有透过历史的望远镜,才能更深刻地看清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其他文献
The Ritz-Carlton, Sanya is a luxury hotel sets the standard for hotels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 which is widely regarded as “Oriental Hawaii”. Sanya is one of the best tropical seaside resort destin
期刊
故乡的村庄被各种各样的树木环绕。  初夏,故乡的槐花就在阳光的微醺下睁开双眸,一串串白色的小花密密匝匝竞相开放,稠密的槐花压弯了树枝,阵阵浓郁的花香直扑面颊,沁人心脾。差不多这个时节开放的,还有苦楝花。四五月间,一簇簇浅紫色的花朵缀满在高大苦楝树的枝头,散发着淡淡苦涩味。苦楝花内敛而低调,在暮色里悄然开放,也会很快落去,不见踪影。  洋槐花,是美景亦是美食  开满槐花的树名叫刺槐,也叫洋槐,因树枝
期刊
“虾子要吃活着烧的,痛出来的鲜美,才足够颠倒众生。”张嘉佳在《生鲜小龙虾的爱情》中写道。  在夏夜,总能浮现这样的画面:趿拉着拖鞋,三五朋友约在楼下大排档,一大盘红得诱人的小龙虾香了唇齿,一大口“气势冲天”的冰啤爽了身子……一顿小龙虾,不仅仅是其美味征服了我们的味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一起吃小龙虾的人。  旧时初见,香满童年  前些日子,时常翻起外公手抄的唐宋诗词,偶然看到东坡先生之作
期刊
晨光熹微,天空刚刚泛白,娘水镇上的水上居民还在睡梦之中,茵莱湖面依稀飘浮着薄雾,隐约听到击水穿流、渔船飞驰的声响。湖中扁舟之上,捕鱼者头戴斗笠,身着短开衫,肥大宽厚的长裤因常年泡水而略显发白,手上提着一个形似佛塔的巨大罩鱼笼,单脚立于船头,一脚则缠绕船桨,以脚击水。斗笠下的双眼锐利如鹰,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湖面动静,渔人屏住呼吸,握着罩鱼笼的手越发吃紧,静静等待着水草间往湖面换气的鱼儿,给其致命一击,
期刊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的旅游业进入近乎停滞状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2021年7月份,美国《时代》周刊从其国际通讯员和撰稿人中征集提名,评选出了100个值得探索的非凡目的地。在这份榜单中,东南亚国家共9个目的地入选。  近年来,东南亚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海岛风光、较低的消费水平等优势,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虽然疫情还在继续,但并不影响我们怀揣诗和远方的梦想。一起来看看《时
期刊
Lying at the north foo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 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in the west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bounded on the northeast by Russia and Mongolia, on the west by Ka
期刊
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老挝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在人們印象中,它曾经饱受战乱,贫穷而落后,但就在这个依然贫穷的国度中生活着的人们却有着让人无比艳羡的幸福生活。老挝占巴塞省地处泰国、越南及柬埔寨三个国家交汇之处,其作为古真腊王国的故都也曾辉煌一时。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占巴塞早已褪下了王权的华服,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成了一座远离人群喧嚣,清静悠然的小城。这里缓慢、闲适、温柔,一如这乡间夏日孩童
期刊
作为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举办地,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地缘相近、文化相亲的天然优势,这使得广西日渐成为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窗口。  近年来,广西承接中国—东盟重大建交展演活动、文化遗产相关交流活动,合作项目赴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 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3泰国·中国广西文化年——美丽广西” 展演交流活动  2013年7月
期刊
2000多年前,由广西合浦始发南下的“海上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华民族与东南亚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序幕。如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在其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历经14年风云变化,见证了广西文化产业品牌的快速成长,也见证了文化成为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首14年,这条“艺术丝绸之路”依旧绵长。  第1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时间
期刊
1975年,《印度之歌》导演见面会。扬坐在第一排,就坐在杜拉斯对面。他掏出《毁灭,她说》,请求签名:“我想给您写信。”杜拉斯写下地址:巴黎圣伯努瓦路5号。在康城火车站的出发小酒吧,他们一起喝了酒。第二天,扬就开始写信,没有回信,没有停,几百封,直到1980年夏。  1980年7月的一天,杜拉斯说:“来吧,我们一起喝一杯。”两个月以后,《80年夏》出版,献给“扬·安德烈亚”,这是杜拉斯为扬取的名字。
期刊